核心课程

通识课程介绍 | 《奇妙的微生物世界》

发布时间 :2018/08/04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编者按

NO.14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第二模块“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的核心课程《奇妙的微生物世界》。

本课程将以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的54学时的国家精品课程、国家资源共享课“微生物学”为基础,对建设完成的国家视频公开课“微生物的世界”进行适当扩充,以通俗的语言对整个微生物世界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包括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各种微生物的基本特点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它们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等,使非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对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建立一个大致知识框架,并适当了解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


教师团队介绍

32C3


课程负责人

陈向东

陈向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专业:微生物学科。研究方向:微生物遗传学,应用微生物学。先后获得武汉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于1988年留校任教;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在职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晋升为教授 ,2005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曾赴美国、日本的多所高校交流访问。


现为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微生物学通报”副主编;教育部大学生物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遗传学会微生物遗传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基础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分子微生物学与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遗传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湖北名师奖获得者,曾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3B20


团队成员

谢志雄

谢志雄,教授、副院长。学科专业: 微生物学。研究方向: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理生化。1991年获得武汉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96年获得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获得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专业博士学位。2013-2017年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教育厅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31DA



团队成员

唐晓峰

唐晓峰,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专业:微生物学。研究方向:极端古菌分子生物学,重点探讨极端嗜盐、嗜热古菌适应极端环境的分子机理,目前正致力于极端古菌蛋白分泌机制的研究。1989年获得武汉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学士学位;1992年获得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合成及生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曾获得2005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D04C



团队成员

彭方

彭方,副教授。学科专业:微生物学。研究方向:微生物分类。本科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专业博士。于英国诺丁汉大学生物学院电生理系攻读博士后;现任职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

1109


团队成员

苏畅

苏畅,副研究员。学科专业:微生物学。研究方向:真菌致病性。2003年获得南开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学士学位;2009年获得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学位。  


课程大纲

第一章 撩开微生物的面纱

一、微生物的海洋

二、微生物与我们

三、微生物的类群与特点

第二章 微生物猎人传

一、发现微生物世界

二、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士德和科赫

三、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

第三章 微生物学研究的“利器”:

显微镜和纯培养技术

一、显微技术

二、纯培养技术

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控制

第四章 人体须臾难离的原核微生物:

细菌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二、细菌的细胞结构

三、各种细菌举例

第五章 被“家养”的真核微生物:

霉菌、酵母和蘑菇

一、真核细胞的基本特点

二、霉菌

三、酵母

四、蘑菇(蕈菌)

第六章 微生物的新大陆:

古菌

一、在基因组上进行考古

二、古菌的概念及基本特点

三、用RNA分子构建生命之树

第七章 不具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病毒

一、病毒的发现和病毒学的建立

二、病毒的基本特点

三、各类病毒病举例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易

一、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微生物学证据

二、疯牛病病原体是生命的特例吗?

三、微生物基因组与“人造生命”

四、检测致癌物质的AMES试验-让细菌代人受过

五、细菌间的水平基因转移与转基因生物的生态安全问题

第九章 微生物:

人类不可或缺的亲密朋友

一、离开了微生物动植物将无法生存

二、体内正常微生物是人类健康的基本屏障

三、微生物为我们带来的丰饶物产

第十章 从未停止的博奕: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

一、侵袭力和毒素:病原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

二、机体的天然防御机能

三、机体的获得性性防御机能


授课方式及创新

课程开始前,讲解教学安排,按自愿原则成立讨论班级和组成3-4人的学习小组,选举组长;开始讨论微生物学相关知识演讲、答辩活动的选题选题,按自愿原则开始确定活动的组织者:每组1-2担任人评委;每班确定1-2名活动总负责人;每班确定2名活动主持人和2名计时员(分属不同小组)。


课程结束时,安排微生物学相关知识演讲、答辩活动:每组根据选定的议题演讲6-8分钟,答辩5-6分钟。每位同学均需发言,由各组推举的评委组成答辩委员会评定小组和个人得分。


成绩评定

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学习(45%)和期末考试成绩(55%)二部分构成:


期末考试:55分

微生物学相关知识的演讲和答辩:25分

学习小组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到课情况:10分

平时作业(用微信公众号“微助教”随堂布置):10分


参考书目(部分

教材:

1)沈萍、陈向东主编,微生物学(第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沈萍、陈向东主编,微生物学实验(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以及与上述二本教材配套的,位于“爱课程网站”上的微生物学资源共享课“微生物学”(课程负责人:陈向东)和视频公开课“微生物的世界”(主讲人:陈向东)




参考书:

1)微生物学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析,肖敏、沈萍,高教社,2011

2)《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周德庆,高教社,2011

3)“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12th”, Michael T. Madigan,John M. Martinko  Jack Parker,Prentice Hall,

4)“Lansing \ Klein\Harley’s  Microbiology”,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及其中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参考资料:

报刊及网上与微生物学相关的科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