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课程

通识课程介绍 | 《电影导演大师创意解读》

发布时间 :2018/06/05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编者按

NO.4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第四模块“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的核心课程《电影导演大师创意解读》。

本课程通过对世界著名的十二位电影导演作品的解读,让学生了解一部电影杰作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创造它们的导演都有哪些素质?这些素质被“结构”在一起所产生的惊人奇观。其目的是让同学们认识自己,最终实现由素质到能力的转化,拍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教师团队介绍


   


2D46


课程负责人

彭万荣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博士,现为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人文学部学位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所长,武汉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在《文艺研究》等全国主要艺术期刊发表戏剧与影视文章五十余篇,主要著作有《表演诗学》、《戏剧编剧——一般戏剧和电影剧作原理》、《与艺术相遇》等。剧作《西望乐山》曾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一届湖北艺术节“楚天文华剧作奖”等。

13D0D

团队成员

王文斌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2017年获聘“珞珈青年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影视文化、影视艺术理论与批评等,迄今已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多项;出版《电影现象学引论》等著作、教材多部;并在《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国内电影领域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全文转载。现主要讲授本科生课程《视听语言》、《影视批评方法》,研究生课程《东欧电影研究》、《外国电影专题》等。

C0B4


团队成员

蒋涛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在职博士研究生,广东电影家协会会员。在武汉大学长期从事《影视后期制作》、《电影短片创作》等课程。曾参与多部电影作品创作,完整翻译了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理论著作,明斯特伯格的《电影:一次心理实验》。



课程介绍

《电影导演大师创意解读》为武汉大学核心通识教育课程,通过对有史以来世界范围内十二位顶尖导演的创意解读,让学生了解电影大师创造的核心,电影大师们如何通过电影的媒介手段来实现其创意,以此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和感悟力,让学生完成一篇小论文和一部微电影,以实现学生从对电影大师创意的理解到自身创意的转化。


一个创意是一部电影创作的核心,通过解读电影导演大师的代表作品,检视这些作品通过哪些电影媒介手段来实现其创意的,这些创意的基本构成元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是如何构成为一个整体,其中哪些元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让学生了解一部电影杰作从创意-创作-效果的完整过程。最后启发学生如何通过电影媒介手段来完成自己的创意转化,并通过小组实验活动创作一部富于创意的微电影制作。



课程大纲

本课程通过对有史以来世界范围内十二位顶尖导演的创意解读,让学生了解电影大师创造的核心,电影大师们如何通过电影的媒介手段来实现其创意,由此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和感悟力,让学生完成一篇小论文和一部微电影,以实现学生从对电影大师创意的理解到自身创意的转化。整个课程没有明显的分段,以十二个导演与三次课程为分界。


第一部分:

格里菲斯:电影艺术的兴起

爱森斯坦:蒙太奇的实践

瑞芬斯塔尔:纪录片的巅峰


第1讲  

格里菲斯:电影艺术的兴起


内容简介:

大卫·格里菲斯(英文全名为David Llewelyn Wark Griffith,一般称为D.W. Griffith),美国导演,是电影史上极富开创性的人物,他确立了电影的最小单位,蒙太奇最早的实践者,他将电影由“玩意儿”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


第2讲

爱森斯坦:蒙太奇的实践


内容简介:

爱森斯坦,苏联电影导演和电影理论家,世界电影的先驱,蒙太奇杰出实践家和蒙太奇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拍摄了三部经典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伊凡雷帝》,按他的电影蒙太奇观点,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影像可以用来造成最大的心理效果。他将电影艺术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隐喻等手法,赋予电影全新的表现力和复杂性。


第3讲

瑞芬斯塔尔:纪录片的巅峰


内容简介:

第三帝国的舞蹈家、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摄影家、作家,二十世纪德国最有名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女性,《时代》周刊评选二十世纪一百位最重要艺术家中惟一一位女性。这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传奇式人物,具有极高的、公认的天赋和才华,仅《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两部作品就足以使她跻身一流导演之列,由于误入政治歧途,使得她的大半生都处在争议的漩涡中。


第二部分:

奥逊·威尔斯:景深镜头的魔力

黑泽明:东西方的桥梁

伯格曼:电影哲学家


第1讲  

奥逊·威尔斯:景深镜头的魔力


内容简介:

电影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导演,缺了他整个电影史会“变形”。他的电影技术含金量极高,而且超前,他的景深镜头、段落景深镜头、不露痕迹的场面调度、高反差的摄影和雕塑感极强的大特写,全面而丰富地诠释了电影艺术的魅力。看看他的《公民凯恩》《安倍逊大族》《审判》吧,他的才华不仅启示了现代电影的创作,而且后现代电影的创作也从中获取了灵感。


第2讲  

黑泽明:东西方的桥梁


内容简介:

黑泽明被誉为“电影中莎士比亚”,这个早年从事绘画的文学爱好者,从《罗生门》开始就吸引了世界电影史上一批杰出导演的注目(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绘画、运动、剪辑和悲剧是黑泽明电影关键元素,并用这些元素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只要你足够敏感,敏于生存和感叹死亡,痴迷梦幻般的色彩和构图,关注运动的爆发与顿歇,你很可能在某一刻会喜欢他,加上他对史诗般的场景游刃有余的调度,那种胸襟和魄力带出的美感,你不迷上他才怪呢。


第3讲

伯格曼:电影哲学家


内容简介:

英格玛·伯格曼,这个名字属于电影,他是电影无可争议的皇帝。他是史上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最多的导演,他拍出的伟大电影的数量无人企及,他总能在极简的情节中捕捉内涵至丰的生之刺痛与叹息。这个将戏剧喻为妻子,将电影喻为情人的导演,将电影提升到了一个罕见的人类文明的高度,自此,电影完全可以和任何伟大的文学作品相媲美。伍迪·艾伦在祝贺伯格曼70岁寿辰时这样说,“自从电影被发明出来之后,英格玛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


第三部分:

安东尼奥尼:暧昧的不确定性的时代

费里尼:现实与幻想的边际

阿仑·雷乃:电影的时间意识


第1讲

安东尼奥尼:暧昧的不确定性的时代


内容简介:

安东尼奥尼在1960年代初拍出《奇遇》《蚀》《夜》和《红色沙漠》,有这四部电影就足以令其不朽。此时的电影文明,正从现代向后现代转向,安东尼奥尼以其三部曲极为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一趋势,他通过莫尼卡·维蒂的疲倦、慵懒而冷傲的身体姿态,准确、深刻而传神地描绘出人类不可言说的情感。这种情感的特质即暧昧性和不确定性,它首先被巴赞定义,其后被安东尼奥尼以影像拍出。


第2讲

费里尼:现实与幻想的边际


内容简介:

费里尼,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幻想家,与安东尼奥尼被并称为“意大利双子星”,这个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走出来的电影人,自觉地把自己汇入到“作者电影”的洪流中去,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鲜明风格。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多半总是自传性的。如果仅仅看到他的梦幻而看不到他的现实,如果仅仅看到他的狂欢而看不到他的孤寂,如果仅仅看到他的“猎艳”而看不到他的“坚贞”,那都不是费里尼,真实的费里尼,是水面上的那个人与倒映在水面下的那个人的合影。他说自己是“一个骗子”,此言不虚;需要提醒的是,你可别被他骗了。


第3讲

阿仑·雷乃:电影的时间意识


内容简介:

如果电影界里有绅士,这个人一定是阿伦·雷乃。所谓绅士即自我克制者,理性控制者。阿伦·雷乃拥有强大的理性控制力,他自称为“过分的形式主义者”,在他的作品中,一切包括表演、摄影、音乐乃至诗意都是被“结构”出来的,然而一点也不“匠气”。他是一个冷静的悲观主义者,仁慈的人道主义者,精致的完美主义者,因为他洞穿了历史的奥秘,即总有一个时间会对另一个时间发生决定性的影响,至于人以及人性,不过是时间之流腾起的泡沫。


第四部分:

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东方的诗意

贝拉·塔尔:电影中的电影


第1讲

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


内容简介:

俄罗斯著名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品的,用来咀嚼与回味的。他将时间揉碎,连同过去、现在与将来,没有边界地呈现在主人公的意识里,你可以叫它为回忆,有时也可以叫它为幻觉,有时还可以叫它为想象。他讲的全是精神领域里的可能存在,在我们的脑子里打碎现实之后剩下的那种状态,这就是塔可夫斯所要呈现的。在他的影片里,情感的力量、思想的力量让渡于审美的力量,那是让我们过目不忘,久久沉浸而又难以自拔的时刻。就让我们《镜子》一下吧,《卢布廖夫》一下吧,目瞪口呆一下吧。


第2讲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东方的诗意


内容简介:

阿巴斯的电影风格得到了众多著名导演的认同与赞赏,昆汀·塔伦蒂诺、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等都对他推崇备至,新浪潮猛将戈达尔甚至公然宣称,“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亚罗斯塔米!”而黑泽明则说得更为恳切,“很难找到确切的字眼评论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只须观看就能理解他们是多么了不起。雷伊去世的时候我非常伤心。后来,我看到了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我认为上帝派这个人就是来接替雷伊的。感谢上帝。”


第3讲

贝拉·塔尔:电影中的电影


内容简介:

贝拉·塔尔是匈牙利继60年代电影大师米克洛斯·杨索之后最具突破性的电影导演,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电影大师”。他的好作品就这么几部,《天谴》《撒旦的探戈》《伦敦来的男人》《鲸鱼马戏团》《都灵之马》,但每一部都称得上“雷霆之作”。如果想领略电影的魅力以及自己对电影的感知力,塔尔的这几部作品几乎就是试金石。他拍出了不依赖对话而只靠影像就能现出灵魂深邃的电影,他拍出了能让观众沉浸其中的作品,想想好莱坞电影吧,它总是让人有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塔尔以其天才之力打开了电影新的可能性,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



授课方式及创新

       


一、创建手机微信平台,创建微信公众号,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扩大武大通识教育的影响力。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把手机、微信、微博运用到课堂和课外的讨论与思考中去,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互动性。


三、以把学生调动起来为重点,以传授知识为手段,以设计一系列问题为抓手,把大班上课与小班讨论结合起来。


四、以建设期为契机,最终完成本课程的教学录像,为最终实现远程教学积累经验,以实现本课程的上网上线。



课程成绩评定

       


小论文    50%

微电影(以小组为单位)50%



教材及参考书(部分)

       


参考书:

1.(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英)菲利普·肯普主编:《电影通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

3.(美)弗吉尼亚·赖特·卫克斯曼:《电影的历史》,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



主讲教师采访

       

B63A

彭万荣教授

Q代表采访问题

A代表老师答问


Q:设计这门课程的理念?以及学习这门课程能给同学们带来什么专业知识以外的影响?

A:设计本课程的理念用三句话可以说明:1)人人都有创造力;2)电影大师可以激发你的创造力;3)创造力源自持久的沉思与练习。因此,这门课程就是讲培养创造力的,只不过我们是藉由电影大师来讲解。

在数字时代,人们获得知识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容易,所以,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的传授电影知识(况且,即使懂得很多电影知识,也不一定就懂得电影)而是通过对电影史上顶尖导演作品的品鉴,来解读电影大师是如何创造电影的。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十二位导演的个案分析,较为充分地去理解电影创造的奥秘。尽管每个大师的电影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是极富创意的人。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拍与不拍电影都在其次,关键在于,通过观察大师们的创造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这才是整个大学期间最重要的学习活动



Q:在课堂上会以欣赏作品为主吗?如果同学们没有在课前做好准备该怎么办?

A:课堂上会欣赏到导演的作品,但不会以欣赏为主,因为欣赏不是本课程的首要任务。如果同学们课前没准备好,那也没关系,我们会通过我们的讲授,传达出电影自身的魅力,导演杰出的影像创造魅力,相信听过课的同学,想领略创造魅力的人,会在课后找到相关影片去追踪品鉴的。当然,如果课前对相关电影导演的作品已有欣赏,听起来的感触会更深一点。



Q:挑选十二位导演的标准是什么?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最喜欢的一位导演以及原因吗?

A:挑选十二位导演依据的标准,如果说有标准的话,可以这样理解,他们都是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导演,他们的作品对后来者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他们开辟了电影新的可能性,因为有了他们创造,电影才变得不同凡响。巧合的是,这十二位电影导演选自不同时期,代表了当时电影的最高成就,因此,他们就成了深藏于电影内部的“龙脉”,可以说,他们就是电影120多年“框架”

我最喜欢的导演,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位的话,那就是瑞典导演伯格曼。我喜欢他的原因很多,他是一位真正的戏剧和电影双栖的导演,他的伟大作品的数量少有人企及,他能在极简单情节中传达丰厚的意蕴,在极少的人物情境中透露人性所具有的深度与广度,是他,将电影的水平提升到足以和哲学水平、文学水平相提并论的高度。他是电影众多高峰中最高的那座峰。



Q:作业要求中有拍摄微电影这一项,您期望收获的作品是什么样的?如果同学们设备有困难该怎么办?

A:我的目标是通过对大师的创意解读来培养同学们的创造力,我不指望他们的微电影有多么专业,但我希望他们的创造力绝对与众不同,是独特的、个性化的、非常规的,这个足够了。至于设备的困难,那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可能拥有电影级的专业设备,但一流的创意并不取决于一流的设备。在拥有充分创意的前提下,即使用手机也可以拍出创意杰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