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老师
李雪松
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0年11月20日晚上7点,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团队《国富论》章备课活动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本次备课活动由经济与管理学院李雪松老师担任主讲老师,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建东老师主持活动,来自课程团队的30余名位老师和助教参与了本次备课活动。
在说课环节,李雪松老师指出《国富论》的主题可以被看作“自由与理性”,即该著作诞生于启蒙的理性时代,本身又体现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李雪松老师首先梳理了亚当斯密的学术思想。亚当斯密前半生在大学度过,1748年在爱丁堡逻辑学教授,1751年格拉斯哥担任道德哲学教授,1759年出版了《道德情操论》,生前以道德哲学家著称。1764年亚当斯密游历欧洲,在好友休谟的引荐下结交了重农学派的魁奈、杜尔阁等经济学家,并计划撰写经济学著作,并在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美国独立,另一件就是《国富论》的出版;正如华盛顿是美国的国父,亚当斯密也是现代经济学之父。
《国富论》的原标题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李雪松老师指出,《国富论》以观念的丰富而非逻辑的表达而著称,它把启蒙时代的思想集合起来,形成顺应时代发展的思想体系。随着启蒙时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发现了自然界的必然规律,亚当斯密也认为人类社会也有类似的规律,这些规律就是作用于产业发展的自由竞争、分工协作原理。李老师特别指出,亚当斯密,包括后来的李嘉图、穆勒,都没有使用“经济学”这个概念,只使用 “政治经济学”这个词,这是为了与之前的“家庭经济学”(代表为色诺芬的《经济论》)做区分。当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时,经济学才正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李雪松老师接下来阐述《国富论》的基本内容。该著作分为五篇,第一篇论述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第二篇论述资本理论和货币思想,第三篇论述经济史和经济制度,第四篇评述政治经济学体系,第五篇论述国家财政。李老师指出,第一、二篇的内容对应政治经济学,第三篇对应经济史,第四篇对应经济思想史,第五篇对应财政学,因而整本著作对应经济学的四个二级学科。《国富论》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是“富国”和“裕民”,“裕民”优先于“富国”,因此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增加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两种方式,一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种是增加劳动者人数,前者依赖分工和市场交换,后者依赖资本积累与资本运用。分工通过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市场经济有别于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就在于劳动分工。市场交换需要以利己心为基础,辅以平等自由的方式,才能保证交换的持久状态。
梳理完《国富论》的内容后,李雪松老师介绍该著作的线索。《国富论》的逻辑起点是人皆有自利心,人关注自我保存于发展,但在另一方面,人又处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之中。为了解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斯密引入同情理论,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与他人共情。在与他人平等互利的交换的前提下,斯密展开了对分工、货币问题(便于交换)、价值理论(度量交换比例)、供求理论(交换机制)、分配理论(反馈机制)等问题的论述。
阐明《国富论》的线索后,李雪松老师梳理其中的重点内容。第一篇探讨了分工问题、价值问题和分配问题,第二篇探讨了资本、储蓄和投资理论,这两篇基本包括了斯密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所有内容。第三篇考察了从罗马帝国崩溃到18世纪后期的经济发展史,从历史角度论证只有采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会有利于分工和国民财富的发展。第四篇通过比较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并进行批判,论证了采取自由贸易政策的必要性。重商主义着眼于商品流通领域,认为国民财富的增加就是货币的积累,因而鼓励出口,限制进口,重农主义则认为商品流通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只关注商品生产。斯密同意重农主义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并进一步补充,之所以支持自由贸易,是因为自由贸易会为国家带来利益。斯密之后的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说明自由贸易如何为国家带来利益。第五篇指出合理的财政制度需要保证国家的收入大于支出,保障资本积累。
李雪松老师最后指出《国富论》的重要理念,即劳动分工理论与价值分配理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者的东西往往不是自己想要的,因此就需要人人各尽所能,交换得其所需。斯密曾考察过一个扣子生产厂,发现在未分工的情况下,一个劳动者一天也生产不了20枚扣子,但在经过分工后,扣子生产分为18道工序,这样一个劳动者可以平均每天生产4万枚扣子。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单化,专门化,缩短从一道工序转到另一道工序的时间。斯密的价值论涉及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一般用效用来衡量,但这样就产生了水与钻石哪个更贵的“价值悖论”(正常情况下,钻石效用大;而在极端情况下,水的效用更大)于是斯密聚焦于交换价值并提出劳动价值论,同等的劳动决定同等的交换价值,因此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值。
李雪松老师最后总结,斯密《国富论》留给现代社会的贡献就是说明自由贸易的重要性。在自由贸易中,劳动者可以通过自利和分工,最大程度地增进社会财富。政府作为看不见手,需要做的是保障市场运行的稳定性。
在讨论环节中,历史学院潘迎春老师指出18世纪中叶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开始用机械劳动代替手工业,因此《国富论》的写作背景并非工业革命的前夜,而是工业革命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学院周金华老师询问休谟所处的苏格兰启蒙运动与欧陆启蒙运动的区别,李雪松老师认为欧陆启蒙运动着眼于个体层面,而苏格兰启蒙运用聚焦于历史、道德与制度等宏观层面。
按照活动安排,11月27号下午3点,将举行由艺术学院易栋老师主讲、文学院鲁小俊老师主持的《红楼梦》集体备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