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程

通识课程 | 博雅之道:卢丽珠、王怀义老师主讲《文心雕龙》章

发布时间 :2020/10/25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主讲人介绍


物理与科学技术学院 卢丽珠


文学院 王怀义


内容概要


 

2020年10月22日晚上7点,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团队《文心雕龙》章备课活动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本次备课活动由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卢丽珠老师和文学院王怀义老师担任主讲老师,文学院李建中老师主持活动,来自课程团队的40余名位老师和助教参与了本次备课活动。

undefined

在开场环节,主持人李建中老师指出《文心雕龙》在所选的12本经典中具有两个“最”,首先它是最“冷”的一部经典,知道这部经典的人最少,其次它又是与通识教育(又称为“博雅教育”)关联最紧密的一部经典。卢丽珠老师负责说课,王怀义老师负责讲课,共同阐释这部经典。


卢丽珠老师针对课程调查、小班研讨和大班设计三个环节进行说课。卢老师首先向老师们展示了同学们对于中西经典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相对于《论语》《红楼梦》这些“热门”经典,《文心雕龙》极少被同学们完整地读过。因此,授课教师需根据同学们的情况对不同经典采取不同的授课侧重点。另外,卢老师指出,00后的大学生更喜欢新型的互动形式,例如弹幕、课后的微信和QQ的群组讨论、邮件等形式,而对传统的互动方式,例如课堂展示、课堂发言、课后面聊等,则缺乏足够的兴趣。教师和助教在引导互动时需考虑到同学对互动方式的喜好。

undefined

卢丽珠老师针对小班研讨时出现的“沉默”现象,采取了三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一,第一节课就进行分组团队建设。卢老师请一位同学限时一分钟画画,时间到了后就转交给同组的其他的一位同学,这位同学再用一分钟画画,最终小组的所有同学共同完成一幅画。当小组同学看到他们共同完成的成果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凝聚力。第二,研讨流程设置为一个小组用7分钟进行ppt陈述,其他小组用3分钟对陈述内容提出问题,从而保证每个小组都能充分参与研讨。第三,针对课程内容的不同,小班研讨也能采用不同的形式。例如在卢老师的班上,《论语》的研讨形式是ppt展示,《庄子》的形式是艺术呈现,《史记》的形式是辩论,《文心雕龙》的形式是学术会议。

undefined

在大班设计环节,卢丽珠老师以《红楼梦》的情,引入《文心雕龙》的理,同时从《物色篇》中的美文引申到《练字篇》中的时代意义。在大班互动环节,卢老师通过“微助教”平台提出选择题与讨论题。


主持人李建中老师针对卢丽珠老师的说课,提出两点感想:第一,由于“人文经典导引”面向全校学生,不同专业之间又存在差距,因此授课教师需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卢丽珠老师适应针对自己教授工科专业的同学,专门设计题目。第二,授课教师需要用心于小班研讨,积极引导课堂讨论。助教团队张楠同学提出,由于“人文经典导引”涉及到的经典太多,无法保证学生会课前预习。卢老师建议从调整学生兴趣入手,通过设置讨论题等形式鼓励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助教团队黄懿同学提出,小班研讨容易出现学生报告超时现象。卢老师分析说,学生往往对时间把控缺乏概念,这就需要教师提前看提纲或PPT,判断出大致时间,从而进行引导。文学院朱俐俐老师补充说,普通人的语速是一分钟240个字,可以建议同学根据自己语速事先准备讲稿。当然,讲稿只是准备,正式报告还是需要脱稿。

undefined

王怀义老师从理念之博雅(文心)、思想之博雅(汇通)和方法之博雅(知音)三方面解释《文心雕龙》与通识(博雅)教育之间的关联。


王怀义老师首先解释“雕龙”与“文心”的关系,前者是对文学的技法分析,是“技”(技能),后者则是“艺”(自由之道),《原道篇》指出通过对文的技法分析能通达对道的认识。这种道便是博雅之道,博在于大通,在各种各样的知识之间实现融会贯通,雅在于典雅,《序志》指出《文心雕龙》与博雅教育的关联处便是以博学雅正之知识、思想,实现达己与达人之统一。


王怀义老师接着从刘勰“定林悟佛,序志言庄,青春梦孔”三方面解释《文心雕龙》汇通儒释道的博雅之处。刘勰一方面“为文长于佛理”,掌握佛家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序志》又体现出求知与虚静的人生观,并且叙述了“彩云若锦”、“随仲尼而南行”的两个梦。王老师指出,刘勰对自己两个梦的叙述,体现了神话、历史与自我合一的整体性历史观和人生观。


王怀义老师最后说明刘勰在《知音篇》“文情难鉴”有五种情况,只有破除这五“弊”,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情。这五种情况分别是: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各执一隅,深废浅售(读直白浅显的作品而不愿读含有深刻义理的作品)。王老师然后逐一分析这五种情况。针对贵古贱今,根据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思想,贵古有其合理性,但根据进化论,贱古又有合理性,因此关键是达到古今之间的平衡。针对崇自抑人,《典论·论文》也分析“君子审己以度人”,从而克服这种毛病。针对信伪迷真,刘勰也迷信桓谭《新论》的观点,陷入到这种弊端中。针对各执一隅,王老师指出这也体现了地域文化对人类欣赏文学的影响。针对深废浅售,王老师文学鉴赏中的雅俗对立,进一步引申至社会阶层之间的对立性关系。对于刘勰而言,要破除这五弊,首先需要以博观扩大视野,破除狭隘偏见,从而保持客观立场,其次通过“标六观”这种专业技巧来鉴别文章。王老师在结尾处总结刘勰是一位自信和乐观的文本主义者。魏晋时期曾有关于“言不尽意”的讨论,许多人认同“言不尽意”或“言不尽意,以象传意,”,刘勰却认为“言可尽意,披文入情”。

undefined

李建中老师在讨论环节中提出三点意见:第一,教师授课要扣住听课学生的实际。李老师曾提出创造青春版的《文心雕龙》,这种青春体现在1.年轻的刘勰撰写年轻的《文心雕龙》,2.《文心雕龙》的理论具有青春气息,3.《文心雕龙》在融通中外方面也体现了青春气息。通过这种阐释,可以使《文心雕龙》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营养。第二,刘勰的博雅观有神话意象,当神话意象与人生理想相结合,就使得博雅具有一种别样滋味。第三,在《文心雕龙》中也描述了专业教育与博雅教育之间的区别,刘勰的自信也源于他的博雅。


外国语学院苏子洲老师提问能否把“文章”比喻为“锦绣”,“雕龙”就是在“锦绣”上雕出花纹。王怀义老师回答说,清代的文论《谈龙录》认为龙就是文,而文学创作就是先画龙(意义思想),再画云彩(修辞)。《文心雕龙》也强调绚烂的美,而非“清水出芙蓉”的美。李建中老师补充说,龙的意象集合各个动物的精华,是美的集合,因此“雕龙”的难度非常大。由于“龙”具有这层含义,可以引导听课学生讨论把“龙”翻译为dragon是否恰当。


按照活动安排,10月30日晚上7点将举行由文学院李松老师主讲、历史学院何元国老师主持的《审美教育书简》集体备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