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程

通识课堂 | 走进诗歌里的人生

发布时间 :2019/03/11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巢,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缓缓地走下来,笔触轻移,一个眺望远方的妻子形象在我们眼前渐渐浮现,无言诉说自己对远行丈夫的无边思念与对这种归期不定情形的无尽哀愁。


不疾不徐,一个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画卷,淡而有味、浅而有致,这不是哪个诗朗诵表演,也不是哪个电台栏目,只是一个周四傍晚,教三顶层502教室里,伴着凉风轻拂,在汪超老师的娓娓道来中,《诗词与人生》的课堂开始了。


这一天的课堂专题是“行旅乡愁”,自《诗》《骚》以降,“乡愁”即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被迫戍守出征亦或是出游求学,远离故土似乎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诗人逃不脱的宿命,在行旅之途中,且吟且行,诞生了无数优秀诗篇,寄托了诗人们的羁旅之愁、思乡之苦,路途所见,山是乡思,水是行愁,无一不是人生厚重的行囊。


正如汪超老师所说,诗词是作家对于世界的艺术化反映,而人生,是作家反映世界的重要命题。课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探寻了诗人的人生态度、生命体验、人生况味,以及作品反映的世态人情,诗中有人类对时间的焦虑,诗人关于人生苦短的咏唱;有诗人的报国热忱,中国士人对建功立业与兼济天下的人生追求;有不如意者对人生忧患的悲歌;有古典时代的恋爱情仇;有快乐的歌舞宴游与节日狂欢;有典雅日常生活中的闲情逸致;有山水游观,山长水阔的风光······


“我看到很多同学拿着化学书、英语书,还有同学拿着手机,但没有人拿着诗歌集子。”课堂开始前几分钟教室里就已经坐满了人,汪超老师略带无奈地淡淡一叹。的确,时代的脚步越来越快,诗歌里的似水流年距离很多人都是遥远而陌生的,但不能忽略的是,在面对前人生命状态的咏唱中,我们往往能思考到自身的人生态度,而在我们细读文本、感触作家的生命历程、分析鉴赏历代文人的百态人生时,我们确乎能超越自身生活的边界,获得向上的精神力与对理想人生的描绘。

“课堂中涉及古今中外各国文学与各种文体的对比分析,感觉这门课能帮助我提升对文学的鉴赏水平与领悟能力,拓宽我的知识视野,提高人文素养。”课后2018级弘毅学堂人文科学试验班的林灵欣同学这样说。


“诗和远方”是我们应当去追寻的、关于人生的更高一层的状态,一门通识课便应当做到普及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建构自身完美人格,有能力和愿望去探寻更远处的风景,而《诗词与人生》这门课,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并行,,贯通文学与人学,为凡世的人生注入了文学审美的力量。


“自己本身是学人文的,对诗词本来就很感兴趣,于是选了这门课,来上课后也确实没有失望,在老师的讲述中我能更深刻的感受到诗歌背后潜藏的诗人隐而未发的思想,觉得‘诗词与人生’这个课程名真的妙极。”林灵欣的同班同学袁昕语感叹道。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诗经·魏风·陟岵》)


星沉月移,三节课在诗歌吟诵与品味中过去了,而正如如2017级电气与自动化学院2班饶云杰同学所说:“了解一点诗词,感觉我的世界有一部分被拓宽了。”走进诗歌里的人生,寻觅遥远的自己,传递千古的韵律在今天应当被寄予更深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