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简介
唐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骨干教师。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琵琶专业硕士,成都市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主讲核心通识课程《音乐鉴赏》、艺术类选修课程《中国传统名曲赏析》、《中国音乐发展史》等,并担任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民乐团艺术指导。主讲的慕课《中国十大传统名曲赏析》于2019年被认定为教育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易栋: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影视系讲师,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博雅导师,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常务理事。主讲通识课程《戏曲审美》、《中华乐教导引》。曾获湖北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武汉大学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师德标兵等荣誉。
2020年5月30日晚七点左右,由电子科技大学的唐珞老师和武汉大学的易栋老师主讲的博雅沙龙拉开了帷幕。两位老师分别从自己的学科专业、教研兴趣出发,就民乐审美与诗乐融通展开阐释,兴致盎然的交流碰撞让民乐与古诗在叠映、融汇中焕发光彩。
于《虚籁》中洞见民乐之美
首先,唐珞老师讲析“于《虚籁》中洞见民乐之美”。她结合自身经历,谈及美育、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她认为民乐是音乐桂冠上一颗璀璨的珍珠,具备独特的姿彩和魅力。我们需要提高审美素养,增进对民乐之美的理解与体悟。
图为博雅沙龙线上实况
在谈及民乐的审美理想时,唐老师提出欣赏者不仅仅是以耳朵感受民乐的魅力,更需以内在的鉴赏能力作为支撑,因为不同乐器、不同流派、不同师承都会让民乐艺术的呈现带有不同的审美特点。而她所谈论的民乐审美理想,大体上可以用“情景相即,天人合一”来概括,这里的“情”不是情欲之情,也非功利之情,而是无我之情;“天人合一”体现的是《乐记》中的美学思想。作曲者在特定创作情境下,创生出美的作品;再由演奏者二次创作,在演奏中注入自己的特色和个性而表达融合美;最后演奏者和聆听者需要相互配合,使演奏化为从耳朵到心灵的审美体验,最终达到“人情合一、琴曲合一、音韵合一”的效果。
接着,唐老师谈及审美理想对民乐的实践影响。一是民乐创作者将自然万物作为创作题材,把情感融入世界。二是通过独白式器乐含蓄表达“弦外之音”。典型的是民乐独奏,以独白式的表现方式含蓄表达超脱尘世的沉静心态,体现某种心情、抱负或理想,例如《二泉映月》《大浪淘沙》都是经典的借乐言志之作。三是通过“无声”衬托“有声”,创造虚实相间的意境。以民乐中的弹拨乐为例,琵琶、扬琴等乐器,都是颗粒形的音质,而西方管弦乐大多是以拉弦的方式演奏,表达连绵不断的长音。弹拨乐器无法表达不间断的长音,但音与音之间的间歇,反而增加了留白的韵味,极富诗意。
图为唐老师讲述《虚籁》作品
而后,唐老师亲身示范,弹奏刘天华先生的琵琶曲《虚籁》,将她对民乐审美的理解都融汇于潺潺琴声中,给大家带来忘我沉浸的视听享受。
图为唐老师现场演奏《虚籁》
中华诗乐美质及其延传
接着,易栋老师就诗乐的关联、融通阐发了自己的体认。中华传统诗乐底蕴深厚,独具美质。礼乐互济,诗礼相谐,诗乐同辉。中华礼乐文化语境中的诗、乐,被赋予丰饶的情感内涵和审美韵致,焕发出非凡的生命效能。
武汉大学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为研究、弘扬古典诗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识教育体系建构以来,有关中华诗乐的课程归于艺术类板块。而丰厚的人文学术环境,也正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根基。
首先,从文化根脉和诗乐美质来看,中国的诗乐依托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是独特的,因而关于诗、乐以及诗乐之美的诠释和体认都是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中国人眼中的宇宙是生机不竭的宇宙,心中的诗情是眷念连绵的诗情,因而我们看到一草一木都能带有温情——中国人是灵心善感、诗情画意的。而中国艺术、中国古乐,都是在这样的文化底蕴中产生的。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对诗乐艺术的思考更应该是关联圆融、体现大同精神的。
我们中华文化的美丽精神,与“乐”是分不开的。以书法作品来说,线性艺术中便鲜明地体现了旋律的美感。而从古至今,我们如何在西学东渐的过程里完成自身的美学建构,如何既体现与时俱进的学术思维,又更好地突出中华文化之美,阐述和发扬文化精神,又如何通过诗乐表达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基于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观照,聚焦诗乐文化这一视角,易老师简要梳理了诗乐文化发展的历史,阐述了与诗乐有关的艺术样式、文化品类,提供了思考诗乐融通的切入点,使听众对诗乐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诗乐融通的文化氛围,既有诗的意趣,又有乐的精魂。抒情性的张扬是中国诗乐的典型特征。这里的抒情性不仅是自娱之乐,更体现为娱心、体道。古人认为,“悦耳”是初始层次,“娱心”是更高层次。举例来说,古琴是典型的文士化的乐器,往往不强调技术门槛,却易学难工、境界幽深。于古琴而言,“唯其简淡”,更契大道、天心。
其次,从古典诗乐与现代人生来看,乐教文化体现出“无用之用”,褒扬的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态度,提倡人格完善与才德升华。进入现代,审美能力成为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武汉大学有关诗乐文化的课程既融汇了传统诗教、乐教精华,又具备贯通古今容涵度,追求综合化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
继而,武汉大学核心通识课《中华乐教导引》教学团队成员、古琴艺术家张祐堃先生携弟子林一蓓女士合奏《寒山僧踪》,琤琤琴响与悠悠箫鸣交相融汇,诗情雅韵尽收于耳。
图为张祐堃先生与其弟子林一蓓女士合奏《寒山僧踪》
图为武汉大学核心通识课《中华乐教导引》教学实践团队
最后,易栋老师总结道:当下对古典诗乐的弘扬,既要具备精诚度的延传,亦要体现创造性的转化,构建完善诗乐文化体系,传承优雅的诗乐精神,助推文化建设和审美素养提升作。诗乐文化塑成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培养优雅的生活态度,不断拓展雅俗之美的疆域。对诗乐文化各层面的研习、实践,有利于将审美观照、感受、审美参与和创化融合起来,从而完善我们的生活经验,将好的生活升华为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