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龙
武汉大学文学院2019级写作学硕士研究生,本科为武汉大学2015级人文科学试验班,文学学士 & 法学学士(双学位),现任武汉大学弘毅学堂人文科学试验班助理班主任。曾获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三好学生、武汉大学图书馆十大借阅之星、武汉大学校乒赛亚军、武汉大学研究生辩论赛冠军及全程最佳辩手等荣誉奖项。
引言
现今出版的许多经典著作都会在书的最前面配上导读。方便读者阅读的初衷固然可以理解,但配以何种导读才有利于阅读经典的问题却常在怀有上述初衷后被忽略。
随便翻阅一种经典书籍的不同版本就可以看到:有的版本没有导读,而有导读的版本或是概述了经典的事实内容,或是对经典做了某种固定的价值判断,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坦率地说,这类导读并不必要,甚至有不如无。
它们极易使读者犯拾人牙慧、先入为主的错误,在一定程度妨碍受众的阅读效果。就本质而言,这类导读是浮躁时代提升阅读效率的产物,而非在淡泊宁静时辅助理解经典的帮手。
因此,问题在于,什么情况适合有导读?什么内容适合做导读?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事关“如何阅读经典”。
王海龙所获奖项
一、经典阅读的“寻弊索瑕”
关于“如何阅读经典”,学界讨论众多。这些讨论虽有一定合理性,但或多或少都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第一,试图引导读者对经典形成一种或人云亦云、或不假思索的崇拜,而没有鼓励读者对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做出独立地分析与判断;
第二,总是从“经典”本位的角度“迫使”读者接受经典阅读的方法,而没有从“人”本位的角度提供阅读建议,似有“人”被“经典阅读”异化的趋势。
进一步深究,以上两点问题从根本上而言是一个认识问题,即这些讨论只将“如何阅读经典”视为“术”的存在,而忽视了它作为“道”的存在。笔者认为,与其说“如何阅读经典”是一个“术”的问题,不如说它是一个“道”的问题。只有将它视为一个“道”的问题,才能在经典阅读时少一些崇拜、多一些敬佩,少一些枯燥、多一些享受。
王海龙借阅过的书
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经典阅读之“术”。但由于“经典”对“人”的特殊价值,所以从“道”的层面讨论“如何阅读经典”对每个人才有普遍的思考意义和借鉴价值。正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那么,关于“如何阅读经典”应该秉持怎样的“道”呢?
答曰:启蒙之理念,从容之状态。
二、经典阅读的“启蒙理念”
关于“启蒙”,最著名的定义来自康德,即“人类脱离于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2页。)简言之,“启蒙”是动用自己的理性。
在阅读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盲目崇拜经典,以至于不加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这与后来僵化的八股策论教育体系如出一辙,使读者不仅没有在阅读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反而钳制了自己本来的想法。启蒙之理念要求读者在阅读经典时应坚持动用自己的理性,不局限于他人对经典的判断和诠释。
至于阅读经典的具体内容,不仅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阅读习惯,而且不同类型的经典也适宜不同的阅读方法。前者自不必说,就后者而言,仍应秉持启蒙之理念。
康德
以经典小说的阅读为例,现在很多人只是像看漫画、看电视剧一样流连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等,而少有人思考小说在塑造人物、设计情节等方面的经典性。这样的经典阅读显然没有贯彻启蒙之理念,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对经典的辜负和亵渎。
再以理论性经典为例,现在很多人在阅读时要么不知其所云,要么“陷”进去而奉其为真理。这些都是没有动用自己理性的阅读后果。在阅读理论性经典的过程中,启蒙之理念鼓励读者梳理作者的思路、提炼作者的观点、总结作者的理由,而后分析作者的理由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支撑或论证观点,以及反思自己对同样的问题持有怎样的观点和理由。
通过这样一番过程的经典阅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锻炼读者的思维,不断增强其践行启蒙之理念的能力,形成经典阅读的良性循环。
因此,经典著作之导读最好尽可能地还原经典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说明经典作者的个人生平经历,并呈现该经典的出版、传播与接受的历史情况。读者了解这些信息后,再动用自己的理性去阅读经典,则是如虎添翼,能够更好地感受经典、理解经典。简言之,导读应契合于启蒙之理念,而非顺从功利之目的;应辅助读者动用理性,而非代替读者动用理性。
三、经典阅读的“从容心态”
理念只有被践行才有意义,而启蒙之理念只有以从容之状态为条件才能被践行。
“从容”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很难界定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但要达到这种状态须至少满足三个具体要求:第一,处于闲暇的时光;第二,放下功利的目的;第三,屏蔽繁杂的心事。
对没有闲暇时光、始终抱有功利目的、怀着繁杂心事的人而言,无论告诉他们怎样阅读经典,都是无济于事的。阅读经典犹如品茗鉴酒,心思纯正,意蕴才能生发。
匆忙地挤时间阅读经典吗?为了写论文阅读经典吗?心乱如麻地阅读经典吗?这些固然悲哀,却是当下大多数人的阅读现实。
尽管有观点认为这样阅读经典相较于过去无论如何都不去触碰经典是一种进步,但应该认识到这种所谓的“进步”就好比贿选之于专制,是从一种坏到另一种坏而已。比较两种不同性质的坏哪个更好,根本就是自欺欺人的诡辩。
提升全民素养,不应是面子工程;如何阅读经典,也不应是形式主义。如果阅读经典是一个任务,那它的目的就在于完成,结果也往往是不注重过程的完成。可如果阅读经典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而非物质的生活方式,那么从容就是精神所处的状态,结果定然是在体验前人心灵与智识的旅程中享受沉思的愉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是神的境界。
所谓的“神”并不见得是存在于外部的宗教信仰,而是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心神不定,从容不行。因此,从容之状态无所谓难易。是否能达到这种状态只在于一个人愿意自己做一个怎样的人,希望自己有一个怎样的生活方式。
结语
当今有太多教人如何阅读经典的论述,可真正会阅读经典的人总是寥寥。如果一个人对经典的认知足够,用不着谁去教他方法,自己便会琢磨探索;如果一个人对经典的认知缺乏,任谁去教他方法,都无济于事。或许这可被称为“经典阅读悖论”。解决这一悖论不能诉诸于“术”,只能诉诸于“道”,诉诸于启蒙之理念与从容之状态。
“理”为用,“状”为体,“念”与“态”皆以“心”奠基。一曰“启蒙”,一曰“从容”,经典阅读之“道”,庶几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