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茅家琦,男,1927年生,国际知名历史学家,南京大学终生成就奖获得者。社会兼职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历史学会会长、江苏省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会副会长等。
学风十戒——寄语青年学者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繁荣、出版业繁荣、报刊杂志繁荣,三繁荣带来的结果则是好书好文章叠见。但是,在另一方面,也看到一些学风上的不良现象,甚至个别青年学者自我毁灭了自己的学术前程。有心人不能不目击心伤。现根据所见所闻,书成《学风十戒》,谨求教于青年朋友。
一戒“炒冷饭”,浪费精力与财力。
作者着手撰写一部著作或一篇论文,首先要了解国内外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情况——解决了那些问题,还存在那些问题,然后选择作者自己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这就是选题上的“有的放矢”。因此,一本研究著作首先要告诉读者有关问题的研究概况以及本书所要解决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也必须这样做。人们往往发现学术著作的作者,对海内外这一问题的研究动态若明若暗或一知半解,就抓住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写成著作或论文。看起来洋洋洒洒,其实是“炒冷饭”,甚至还没有炒到这碗饭原有的热度。读者索然无味,作者徒然浪费精力与财力。
二戒论述片面,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就要坚持实事求是。在学术著作或论文中,夸大一点不及其余,或许会引起读者的兴趣,其实经不起推敲。前几年有学者说,太平军一役使几百万人伤亡,社会经济也遭受到巨大破坏;太平天国是一场大动乱。从死人及社会经济破坏两点来看,这位先生所说并非不是事实,但他忘记了一个基本问题,即分析清朝道光咸丰时期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事实上,那时的清政府不仅不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政权,而且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农民被迫起来推翻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太平天国起义是“逼上梁山”的,是正义的事业。从这个大背景出发,才能实事求是地了解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按照那位先生的见解类推,历史上像刘邦、朱元璋等等政治家都将和洪秀全一样成为社会大动乱的祸首。这不是实事求是的学风。
三戒抄袭他人公开出版的著作。
由于新书出得多,报刊登载的文章多,抄袭他人公开出版的著作成为很容易的事。抄袭者或者会认为:原作者不会看到我的著作。即使原作者看不到抄袭者的著作,但广大读者很容易发现两本著作的雷同之处。即使抄袭者改动几个字,中间少抄几段文字,也不能减少道德上受到的谴责,遑论法律上的责任。
四戒抄袭他人的手稿、打印稿或讲课的内容。
从历史上看,不肖弟子以自己的名义在海外发表教师讲课的内容,并不是个别现象。高校恢复培养研究生制度以后,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为数甚多。有人在这方面动脑筋,在自己的著作中大量剽窃他人学位论文的精华。因为是未发表的手稿、打印稿,流传量不大,知情者不多,被剽窃者又碍于“情面”,只得忍气吞声。剽窃者也就视为正常之道,一再为之。然而,真象终有大白之日。
五戒别人代笔,用自己的名义发表。
我曾经见过一位“大人物”请自己的下级写成一本著作用自己的名义发表。在这种情况下捉刀者不会公开站出来揭露事件内幕,但他的内心是很不平衡的,茶余饭后与知心朋友聊天,往往发几句牢骚,稍纾郁结。大多数学者亦不愿追问底蕴,但对出书者的个人品德打上了问号。
六戒与他人合作的成果,署自己一人的名字。
一部有份量的学术著作往往是作者与若干人共同讨论研究、合作撰写的结果。这种著作在出版时,如果只署作者一人之名,对合作者的名字一无反映,也是不应该的。有人辩解说:这样做是表示文责自负;不提合作者的名字是为了保护他们,避免将来受到“大批判”时连累他们。这位先生没有考虑到:书的荣誉又如何让合作者享受应该享受到的一份呢?何况,万一遇到“大批判”,即使在书上不署合作者的姓名,他们也“在劫难逃”。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事。
七戒别人提供大量第一手资料,作者在书中却无一处提及。
读者不明真相,以为所有原始资料都是作者独自搜集整理的,作者因此得享盛誉,踌躇满志。提供资料者考虑到彼此是老朋友,不便撕破面皮,或忍气吞声,或暗中骂娘而已。
八戒曲解资料、篡改数据以验证自己的论点。
这种学风,在自然科学研究的著作中有,在社会人文科学研究的著作中也有。作伪者自以为聪明,其实一经发现,很快就被学术界所抛弃。
九戒注释不规范,转引自他人著作的资料亦不详加注明。
一篇学术论文所引资料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注明出处,使读者易于查对。对作者说,也是对论文负责的态度。对一部专著更应有同样的要求。曾经见过一篇学术论文有一条10多字的资料,在注释中却写道:引自某书“第8-10页”。这就很奇怪了,一条10多字的资料,怎么会占有3个页码的篇幅呢?仔细一查对,原来作者不是直接引自这本书,而是转引自另一本书。在另一本书中,引用这条史料有近千字的内容,近千个字的确占原书3个页码的篇幅。这位作者虽然只引用其中的10多个字,但他没有查原书,不知道这10多个字究竟在第几页,又不愿说明自己没有见过原书,是转引自另一本书的。这样,他只好依样画葫芦,在注释中写上“第8-10页”。这不能不说是学风问题!
十戒“书评”中的庸俗捧场风。
这种风气形成有其社会原因。评职称、申报奖项等等都需要学术著作的社会反映。但这决不是实事求是的学风。
以上十戒,除第十戒的现象另有思想原因外,其余九戒所提出的现象都由于作者急于求成,也就是学术界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浮躁风”。追其思想根源,又不外乎“名”和“利”而已。深盼学术界同仁,大家共同努力,销减这股不正之风,推动学术发展,促进人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