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大讲堂

通识教育大讲堂 | 蒋述卓:城市创意与城市审美

发布时间 :2022/08/12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本期嘉宾



蒋述卓,文艺理论及文学评论家,学者。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名誉主席,《华文文学》主编,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暨南大学学报主编、文学院院长、暨南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


代表性作品有《在文化的观照下》《城市的想象与呈现》《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文化诗学批评论稿》《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关系研究》《跨文化视野中的比较文学》《诗词小札》《生命是一部书》等。主编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新编》、“文学与文化”丛书,担任“大湾区中学语文教材•澳门中学语文教材”总主编。《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获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关系初议》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论文)特等奖(2014)、《诗词小札》获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艺奖。


Image
讲座摘要

“城市是21世纪人类发展成果的一个主要体现,是我们一个主体的发展方向。”本次大讲堂从中国当代城市文化的特点说起,阐述如何利用文化资源进行城市创意,将城市文化资本转化为城市文化经济活跃因子,同时将创意与城市审美融合起来,创造更富有诗意化的现代化城市。





讲座现场

2022年7月12日晚7点,武汉大学通识教育大讲堂第四十讲在线上开讲。本次讲座由文艺理论及文学评论家,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蒋述卓教授主讲。在讲座中,蒋教授从中国当代城市文化的特点说起,为我们剖析了当代城市创意与审美的联系。本场讲座由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文学院李建中教授主持。




Image
讲座内容
1、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态势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到2013年,我国城市人口便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而今天,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60%,且根据我国现如今的城市化规划,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预计在2050年达到80%左右。


教授指出——在国家现代化的推进进程中,包括三个领域。一是从农业化到工业化的推进,作为国家现代化的纵轴,从时间上推进。今天的中国虽然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但依旧存在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二是城市化的推进,作为国家现代化的横轴,从空间上推进。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是由农村先进行改革,随后再进行城市改革,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再反哺作用于农业,带动乡村的各项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三是市场化的推进,作为现代化的体制保证,市场化推进则贯穿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


在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特别是城市群的作用不容忽视。城市群具有很强的经济效应与辐射效应,例如我国的三大城市群,如今已然成为我国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帆和风向标。未来,我国还将建成更多的城市群,根据有关研究报告预测,到2030年将形成23个城市群的规模范围。


正如蒋述卓教授所言:“当代城市不仅是人居中心、产业中心、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而且是知识和技术创新创意生产的重要基地和生态环境保护调度中心。”


当然,我国当前的城市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共服务水平不佳、生态环境整体水平较低等。对此,蒋教授对中国城市化后续发展也提出了一些宝贵且具有建设意义的意见。



2、中国当代城市文化特点

根据蒋教授的介绍,中国城市文化具有五大特点:世俗性消费性流行性(时尚性)大众性多元兼容性。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到今天,其定位仍然是一个非成熟的城市文化。其中农业文化仍存遗痕、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尚未完成、价值观念也还未完全转变,综上都涉及到一个文化资源利用的定位问题。


3、城市文化资源与城市创意

“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走入这堂大讲堂的核心内容。蒋教授以其深入浅出的语言,再结合通俗易懂的实例,向我们介绍了城市文化资源与城市创意的具体内涵和意义。


第一,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和转化。“城市中的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文化积淀,也是城市的文化起点,更是一座城市无法再生的特异性资源。”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不能搞建设性的破坏,而应做融合性、精神性的转换。“要接受这个理念——文化是资源的华服。”蒋教授这样介绍。




第二,城市建筑、雕塑等文化创意业与城市形象。根据美国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意象性是城市形态的评价标准,而公共意象更是城市美学的集中反应。“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城市面貌与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但如果处理不当,则会沦为城市文化的“噪音”;“雕塑是城市的眼睛”,是“城市乐章中的音符”,从中可以触摸到城市的灵魂与生命;“广场是城市的客厅。”广场具备其独特的公共性与节庆性,是城市文化的新资源;此外,城市创意还应放大城市文化名人的文化影响,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和优势。


“没有文化特色和个性的城市就没有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就会没有内涵,这等于没有灵魂。”蒋教授这样作结城市文化资源和创意的广义联系。


4、城市创意的实现途径:策划与创意

蒋教授提出——文化创意就是打造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无中生有”。例如,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给香格里拉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收益。


目前,各国对文化创意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以文化为主体内容的产业将成为新经济的核心;以创意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动力引擎。基于这种共识,各国都注重打造自身的特色文化产业,如日本重点打造的动漫产业,香港近年来打造的动感香港城市新形象等等。


蒋教授这样总结道——“城市创意产业的兴起,意味着现代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城市经济迅速增长,促进城市创意产业发展;而城市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为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强大的动力。”


5、以发展创意产业建构城市诗学



蒋述卓教授强调:“人应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现代社会城市人所注重的不仅仅是居住环境,还包括精神享受与市民素质。“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素养。市民素质也同样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的更好。”


最后,蒋述卓教授以上海世博会的口号结束了这一场精彩的大讲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6、互动环节

讲述环节结束后,有许多同学在评论区提出了一些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一位同学这样问到:“城市文化研究与文学地理学研究有哪些区别与联系?作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者,我们可以为城市创意做哪些具体的实践?”


蒋述卓教授以西安市为例,古老的城市同样有着丰富的审美资源,发展起了很好的城市文化与创意产业。城市文化研究与文学地理学研究有着共同重视“地理学”的共性,但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学与地理的关系,而城市文化研究的研究领域更广。而研究者在其中,可以完成城市规划,为城市改造提建议,也可以为城市文化精神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一些贡献。


在这样的师生积极交流沟通中,我们不仅仅感受到蒋教授的幽默风趣,也让我们对城市未来走向,发展基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7、总结


大讲堂的最后,由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文学院李建中教授作总结。李建中教授以武汉为例,再次带我们回顾了这场大讲堂的重要概念,如汉阳以“知音”为文化意象,而大武汉则以“水”为文化意象——“二江流过,百湖浩淼”。武汉的风骨还在码头,以“码头文化”为核心,体现出武汉的开放包容。结合蒋述卓教授的讲述,大家对城市意象、城市文化、城市风骨的概念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和体会,也再次感谢蒋述卓教授的精彩讲述。


图文:孙启硕

责任编辑:李猛、雷娇娃

终审:李培蓓、庄承志

邮箱:whuge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