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大讲堂

通识教育大讲堂 | 吴飞:从《斐多》看生命与不朽

发布时间 :2022/05/20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本期嘉宾                      

吴飞,哈佛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西哲学比较、礼学、基督教哲学等。著有《麦芒上的圣言》《浮生取义》《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人伦的“解体”》《尘世的惶恐与安慰》《生命的深度》等书,译著《上帝之城》《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E6E8


吴飞教授



Image


                   
讲座摘要                    

 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作为柏拉图一篇非常重要的对话,《斐多》生动而形象地刻画了苏格拉底在赴死前与学生们最后一次谈论生死观的情境。其中对于灵魂不灭的描述,不但体现出苏格拉底英勇赴死的无畏精神,更对于西方文明传统理解生命和不朽问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次讲座,吴飞老师通过对《斐多》的解读,引导同学们认识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如何理解生命与不朽。


        BAAF6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讲座现场

                 


2022年5月17日晚7点,武汉大学通识教育大讲堂第三十九讲在线上开讲。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主讲。在讲座中,吴老师以《斐多》为核心,讲述横贯中外、纵贯古今的生命与不朽的哲学议题。本场讲座由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哲学学院苏德超教授主持。


Image

1A899



Image                  
Image                  

讲座内容

               
01                        

                     
为何选择《斐多》?                      


《斐多》作为柏拉图中期的对话,尤其体现柏拉图本人的哲学思想。其在哲学上与文学上都是最为生动的、最适合作为本科生进行通识教育的读物。《斐多》与《游序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构成系列对话,从苏格拉底被起诉开始描述,直至处决当时。虽然《斐多》的成文时间比前三篇晚许多,但在情节上是连续的,是苏格拉底的又一次申辩。可以说,柏拉图一生所写的对话都是对苏格拉底所选择的哲学生活的申辩。


02                        

                     
《斐多》的主题                      


《斐多》的字面主题是“证明灵魂不朽”。苏格拉底明明可以在处决时逃生,但他决心在死前向弟子证明自己宁死不逃的选择是正确的。此次申辩与《苏格拉底的申辩》篇不同的是,苏格拉底所面对的是弟子而不是大众,他的论证将更加严肃。表面上看来,这一系列对话的主题不同——《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主题是“哲学思考没有伤害雅典,且对于社会有益”;《克力同》的主题是“苏格拉底不逃的原因”;《斐多》篇则论证了“死亡不是坏事、哲学就是练习死亡”。然而,这一系列对话贯穿着相同精神——为什么哲学生活是对的。《斐多》篇侧重于其中一个分论点——死亡并不是坏事。苏格拉底认为,死后灵魂能摆脱身体的羁绊,人应当摆脱生命羁绊,追求灵魂自由。

在对话中,苏格拉底以天鹅之歌的故事,表明自己之所以坚定相信灵魂不死,并非为了在临死前进行自我欺骗,而是为了帮人们度过生命中各种危险和怯懦。

今天我们重读《斐多》,要超越字面意思,看到柏拉图不是认为死亡是好事,也不是想在宗教意义上论证灵魂不朽,而是引导人们运用辩证法看待死亡话题。


Image

18FF2



03                        

                     
《斐多》中的辩证                      


辨证的希腊文词根来自对话。苏格拉底述而不作,他哲学工作就是对话。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其主要哲学著作都是运用了对话体。在对话中,双方不断否定错误意见,不断接近真实的认知。在阅读此类对话体时,不应当直接带入对话主角,全然接受其观点,而是应该先去理解其中的反对与批评,再进一步理解对话主角证明,要看到对话中展示的哲学问题。

在《斐多》篇的对话中,苏格拉底通过论证灵魂不死,引导对话者去过哲学式的灵魂生活。而刻贝斯和西姆米阿斯两人执着于追求字面上的灵魂不死,因而总能找到破绽。在二人的不满之中,苏格拉底的论证逐渐深入,而反驳也逐渐深入。字面上的灵魂不死被否定了,然而哲学探讨却没有中止,反而越辩越深。

在《斐多》中的刻贝斯和西姆米阿斯虽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人,却并不相信自己学派的灵魂转世学说,想要苏格拉底从字面上证明“灵魂不朽”。而苏格拉底借此机会,讲述自己认为灵魂究竟是什么,以及按照灵魂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引导人们关心灵魂,过哲学式的生活。对话中字面上的灵魂不死和过哲学式的生活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


10B3D



04                        

                     
苏格拉底的自述                      

                     


《斐多》篇中的自述虽然真实性存疑,但这是对苏格拉底早年的学术转向的唯一叙述,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苏格拉底在学术上从自然哲学转向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思想,再转向了自己的“哲学次航”说,也映射了西方哲学的转向。在苏格拉底看来,对于自然真理的追求固然是最直接的探索方式,但不足以回答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善?怎样过好的生活?所以他只能用次一等的方式——在对话中辩证思考,来继续追问,因而产生了“理念论”。在讲述完次航之后,柏拉图从“理念”的概念出发,提出“灵魂是生命的理念”,做出了灵魂不朽的最终论证。


05                        

                     
线上答疑                      


在答疑环节,学生在讨论区积极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吴飞老师也耐心逐一给予解答,如:对于哲学性文本和宗教性文本的区别?吴飞老师回答是宗教和哲学相互渗透,很难完全分开,就《斐多》而言,其文本的哲学性体现在非教条、可被质疑、论证可自我推翻再更新、具很强的辨证色彩。对于为什么辩证法被苏格拉底归为次一级的哲学方式,以及自然与哲学的关系在苏格拉底转向‘次航’说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的问题,吴飞教授解释道在苏格拉底始终认为“自然”是最高的,若“自然哲学”能够到达真理即为最好的哲学;然而苏格拉底并不相信“自然哲学”能达到最高的真理,因此他选择了较为间接的方式“辩证法”,不断否定错误的意见,以接近最高的真理。关于非哲学系学生想要拓宽知识该读原著还是研究性文本的问题,吴飞老师明确提出应该多读原著,对于非研究者而言原著才是核心。

苏德超老师在讲座后进行了简短而精彩的点评。苏老师先是表达了对吴飞老师的感谢,强调吴老师对苏格拉底的解读中“智慧的高度需要人性的温度”这一点让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通过这次讲座,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苏格拉底精神的双重内涵——其一是从思想而非修辞的意义把握苏格拉底,其二是要让自己的思想经得起推敲、论证。除此以外,苏老师认为“要读原文来看经典”这一观点具有重大意义,并强调读原文、把握苏格拉底精神正是武汉大学通识教育所提倡的与经典对话的重要方式。


7B8A Image

苏德超老师发表点评


06                        

                     
总结                      


在西方学界,从字面意思出发分析哲学文本是一种主流的解读方式,也是课本中采用的方式,而吴飞老师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窥见了字面背后苏格拉底更深层的精神,带来了一个更有温度的苏格拉底。在《斐多》篇中,斐多和其他弟子们最后都没有相信苏格拉底死后灵魂能够永存,而柏拉图的真正意图也并不在此。柏拉图希望通过苏格拉底的对话,让人们看到哲学家面对死亡的态度、对待生命与不朽的态度,而这份直面死亡的勇气也通过文字延续千年,至今依旧继续引导着当代的学者们关心灵魂,过哲学式的生活。



文字:左家齐、张芊芊

责任编辑:李猛、卢汉彰

终审:李培蓓、尚晓

邮箱:whuge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