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环,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首席科学家,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2019年,二等奖,第一完成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武汉雷神山医院院长。
通识教育大讲堂第二十一讲
2020年6月13日晚7点,通识教育大讲堂第二十一讲在腾讯会议、b站和抖音同步开启,本次讲座由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李建中主持,线上参与人数近千人。王行环院长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题为《雷神山“战疫”——中国团结抗疫的缩影》的讲座,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串联起雷神山抗疫全过程,展现了抗疫工作人员的真实日常,让我们对雷神山的“战疫”故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01
临危受命:2月8日正式接管雷神山医院
首先,王行环院长介绍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在此次疫情期间取得的成就,随后,王院长从1月23日武汉封城那一天开始,为我们讲述了接管雷神山医院的始末。春节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世纪瘟疫——新冠肺炎席卷全球。为了有效阻击疫情扩散,1月23日凌晨,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1号通告,10时起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武汉进入封城状态。
1月26日,封城第4天,为了及时收治病人,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紧急投入建设,经过十天十夜的努力,雷神山医院已经初具规模。
2月7日,武汉封城第16天,武汉市的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达到13603例,一线的防控物资依然处于紧缺状况,在这里,王院长特别提到武汉大学校友会在捐赠物资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天,是王院长接管雷神山的前一天,由中南医院接管的东西湖方舱医院——武汉最大的方舱医院正式开舱。
讲座截图
2月8日,封城第17天,此时武汉市的累计确诊病例已达14982例,疫情非常紧张,这一天,是正式接管武汉雷神山医院的第一天。“当时医院救治任务已十分繁重。”王院长表示,彼时,中南医院接管了武汉市第七医院和床位规模数最大的东西湖方舱医院,加上医院本部,医疗资源已在满负荷运行。“但是来不及犹豫,我们立刻组建团队前往雷神山医院!”团队克服重重困难,让雷神山医院开始投入使用,终于迎来首批患者。
武汉雷神山医院
02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他们平凡,亦非凡
后勤保障缺失、物资紧缺、管理体系重建等,都成为了摆在雷神山医护人员和王院长面前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又一个平凡又可爱的志愿者出现,为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来自甘肃的小王经过培训后迅速上岗,负责废物转运以及医疗物资输送,闲暇时间还会用自己的手绘技能丰富医院的文化长廊;由30名志愿者组成的支助护士团队,他们在护送、转运病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们之中,一人单日最高陪检次数达300人次;还有来自国药控股湖北有限公司的20余名员工,志愿保障雷神山药品与防护物资供应,并协助药品库房的搭建和病区送药工作;不能忘记的还有我们可爱耐心的医护人员,为了和聋哑患者交流,他们努力学习手语,为了尽量降低感染风险,他们耐心劝说入院病人佩戴口罩……
这样的人物和事迹还有很多很多,260多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担任着保洁、电器维护、转运雷神山医院病人等工作,其中不乏90后年轻的身影……“在雷神山的抗疫团队中,警察、消防员、志愿者、环卫工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位卑未敢忘忧国,是每一位平凡人的抱负。”王院长这样总结道。
王行环院长讲述志愿者故事
2月16日,封城第25天,武汉市累计确诊病例达41152人,这是接管雷神山的第8天,王院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激动地说:“床等人,已经实现了!”2月18日,首位高龄(83)患者出院,给大家打了一剂强心针。2月20日开始,32个病区全部开放,武汉市发病率也恢复平稳。“当时的一个目标,就是所有的工作人员实现零感染,活着回去,(我们)也做到了。”
讲座截图
3月29日,接管雷神山的第50天,首批外省医疗队带着武汉人民满满的祝福和感谢踏上归途;4月8日,武汉解封。往返武汉中南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两点一线工作还在继续,“在上班路上看见空荡荡的街道,第一次发现原来堵车也是如此令人怀念的事情。”王院长说道。武汉解封后,雷神山医院工作人员依旧保持工作,继续站岗。
4月14日,武汉解封第6天,历时67天,雷神山患者清零,次日,武汉雷神山医院正式休舱,三千多名医护人员及志愿者零感染。
王院长在采访中谈到,“告别雷神山,希望它永不开门。”
03
全球抗疫还在继续
从5月14日0时至6月1日24时,武汉全市部署开展集中核酸检测排查工作,集中检测近990万人,没有发现确诊病例。中国疫情形势转好,虽然近日北京有部分输入,但仍然处于严控状态;美国仍处于疫情高温状态下,海外新增全球确诊趋势仍然不断上涨。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死亡率仍然不低。王院长以黑死病、1918-1919大流感等为例,表示:“我们面临的是一场世纪瘟疫,人类抗疫史就是一部人类发展的通史。相比战争,瘟疫可能对人类的威胁更大。”
讲座截图
为何中国在此次抗疫中成绩显著?王院长认为,我们的汉文化中,有着抗疫基因。王玉兴的《中国古代疫情流行年表》辑录了1840年以前的826条记录,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在这2154年里,中国发生重大疫情共352次,平均6.1年发生一次重大疫情。瘟疫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大事,因此,我们就有了疫情报告制度、防治毒言立法以及各路民间力量的帮助。据史书记载,东汉恒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张仲景的家族本来人口多达二百余人,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张仲景悲痛之余,积极救疫,写成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在现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全球疟疾报告2019》,2018年全球约有2.28亿疟疾病例,死亡病例40.5万。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使得过去二十年疟疾的致死率降低了一半,数百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
王院长认为,此次中国预防、控制疫情的经历可以说是为世界做了典范,中国人在此次疫情之中应该能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最后,王院长用“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评价了在此次雷神山战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每一个人。
在互动环节,王院长用“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总结了雷神山的精神,并且对于未来公共卫生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院长认为,疫情是全人类的问题,从全球看,疫情还在高峰期,远未到达后疫情时代。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是一流水平,经过此次疫情,未来也可以继续在未知疫情管理应急上继续努力。
讲座结尾,李建中老师在最后的总结中,揭示了王行环院长雷神山叙事的三重价值:
首先是历史学价值,这些故事既是武汉城市史、抗疫史,又是医学史、人类精神史,这些关于历史细节的叙事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第二是伦理学价值,医学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领域,和通识教育息息相关,医学院的老师们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通识课程,从广义上讲,通识教育也是提供心灵治疗的,在抗疫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通识课程也为同学们和老师们提供了心理救赎;第三是文化学价值,王院长分享的很多故事,其实就包含着汉文化里的抗疫基因,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部分图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