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并先后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剑桥大学进修学习。主要从事生物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
用进化的眼光看世界
“知识经济”时代下的通识教育观
讲座初始,杨教授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对通识教育的看法。“通识教育”体现了当代社会变迁下教育重心的新转移和新需求,是时代进步的一个缩影。从目标上看,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它实际上着眼于对人的能力、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塑造,而非具体知识的简单传授。通识教育具有默会的维度,是一种“非传递性理解”,它所传达的核心精神镌刻在人们的价值观里。而从内容上看,通识教育主要表现为文学艺术和科学教育等方面的联合,提供了一个广角的思维平台和学术视野。
杨继教授
杨继教授
当下人类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学术上的新发现、新突破不断涌现,一轮又一轮地刷新着我们对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杨教授提到,康德将人的认知过程概括为“感性——知性——理性” 的上升过程,也即一个批判性思维的过程。而当下世界的发展的确印证了康德的思考:“知性的科学”不断崛起,科技创新介导着人类自然观、价值观、伦理观的重塑。在这个时代潮流下,以知识为基础、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经济应运而生。
知识经济的内涵广泛而深刻。它一方面是现代化教育的自觉性需求,强调信息爆炸的时代下终身学习的关键性,培养认知技能、社交情感技能、技术技能等的重要性,力图“找到能使年轻人为完全不同、甚至从未想象过的世界做好准备的办法”。另一方面,很多国家目前所建立的教育系统不能有效支撑国民学习需求,与本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相脱节,在此背景下知识经济正是化解全球性学习危机的方式之一。
世界从未停歇变迁的脚步,教育亦复如是。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众多国际组织纷纷呼吁“营造创新性学习环境”,同时提醒大众应当重新界定教育和知识的概念。于是,通识教育的意义逐渐突显了出来。我们所称的“知识”可以被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而通识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介绍,而是对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它不局限于可以记载于书本上的“显性知识”,更深耕于人的内心气质,注重传达隐含在个人经验或体会中、需要在特定情境中才能感知的“隐性知识”。由此延展来看,学习的必经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有意识的“外显学习”与默会性的“内隐感知”。
杨教授进一步谈到,如今的时代正在经历“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向“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的跨越。这体现了通识教育立足于人及其生活本身的核心理念与无限拓展知识视野的发展方向。而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过程中,我们真正能以更加宽容的心态深化对自然界的基本理解,调整对自然界以及生命的观念与态度,从而更好地理解人和社会。
生物学视角的“进化”
提到进化,我们自然就会想起达尔文的理论。他对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与进化,以及生命的变异、遗传、选择,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杨教授提出,达尔文第一次从整体的角度对生物进化的过程进行分析,第一次清晰的表明生物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过程,第一次将上帝从科学的领域排除出去。尤其是在科学领域“去神学化”的贡献,十分值得称道。
继而杨教授以斑马的皮毛花纹、考拉未灭绝的原因、啄木鸟的习性等生动鲜明的个例,阐释了进化过程的竞争意义——生物力求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而尽量排除其他种类的竞争。人们常说“以不变应万变”,但以生命进化的基本逻辑来看就不合理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反而是以变化应对不变,契合了赫拉克利特的“变是唯一的不变”的观点。
正因为不断处于变化之中,进化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从纵向看,同一种类的生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通过自然选择实现性状的递进优化;从横向看,适应着迥异环境的生命通过不同的基因表达,展现出不同的生物特征。在此过程中,基于对基因的不同组合,生物体呈现出不同性状,其中能帮助生物体适应环境则能继续存留并演化,不能的则慢慢消退殆尽。达尔文提出的观点由此能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变化。
讲座现场
然而,达尔文的理论并非是没有缺陷的。杨教授指出,古生物学的一大悬案“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便与达尔文渐变的思想有所背离,但如果以组合的思维角度来看就不那么难理解。他由此提及生物体的“不可简约的复杂性”的特征。这种特征从进化的角度目前还难以作出精确的解释,但其背后的组合思想是有异于进化论的借鉴意义和补充进化论的价值的。比如生物体中某些器官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失去其原始效用而沦为“蹩脚设计”,这一问题也许难以用进化论精确解释,但从组合的思维看,整体的优势不代表每一个构成部分都是最优的,其中可能存在局部的偶然瑕疵——这一思维启发我们以系统性的观点看待生命以及整个自然界。
用进化的眼光看世界
由生命科学的立场出发,杨教授深入话题,提出不仅仅是生物界是进化的,整个世界都是如此。我们所看到的当下的世界,从进化的角度来说,经历了一个“万物互联——万物生长、互利共生——形成种群多样性、生产力提升、达到组织均衡性”的过程。其中,人类并非是纯自然的。人类一方面经历着“生物进化”,突破机能限制,通过生理上的进化以适应环境,另一方面经历着“文化进化”,接受不同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对自身的塑造——综合来看,就是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发展历程。而在这一历程中,人类不断进阶,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杨教授由此发问:智人征服世界的秘密是什么?在他看来,人类是通过认知革命而逐步阶升为地球主宰的。从演化进程和自然环境来看,人类始终在生理特征上不占优势,而是靠着发达的思维能力学会了认识和改造世界,并日益强化着这种能力。从提高劳动能力,不断延展活动环境,从而提高生产力,再到通过兴奋剂、基因编辑技术等人类增强技术改造人类机体本身,从而拓展人类的技能——科技发展使很多设想已经不再是空想。在科技浪潮不断向前推进的今天,突破人的生理、技能等极限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这给人类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想象的可能性。
讲座现场
基于人类日益强大的改造世界的能力,去年国际上便提出了历史阶段进入“人类纪”的说法,流露出对未来人类发展前景的一种积极期待。然而,杨教授提到,人类一直自傲于自身的“高等动物”身份,长期固守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作为行为圭臬,这从长远看并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享受人类增强技术等新兴科技成果的惠泽时,我们也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道德约束的思维,不停对“自然人被技术化的限度”进行考量,不停反思我们在这样的道路上还应当走多远。
人类的由来与未来的问题,是我们始终关切的发展道路上的核心命题。不论人们各自对此持何种观点,人类的进化过程不会因此而停下脚步。杨教授讲到,早先时候我们更多地关注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人的问题,而今天则更经常性地怀疑人究竟是否为人,更注重思考人性在人类社会进化中的呈现和变化。
进化是一个以生存竞争为核心的过程,但从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来看,合作共赢才真正使一个系统稳定、和谐、繁荣,达到利益最大化。杨教授认为,这种环境伦理学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当运用进化思维看待世界的流变,对以往对自然的认识及态度有所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追求人类与其他生物及自然环境的长期和谐共存。
杨继教授
回溯过去常常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纵观人类发展史,我们应当提倡以进化的观点看世界,以更开阔的心胸包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寻求更优的思维方式改造世界,从而为人类自身铺就一条更敞亮的发展之路。正如杨教授在讲座末尾所感慨的,“美好的未来是进化之鉴对于今天的人类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