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大讲堂

通识讲堂 | 第二讲 胡晓明教授《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

发布时间 :2017/12/08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11月30日下午,武汉大学通识教育大讲堂迎来了第二讲。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胡晓明给武大师生们带来了《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会通了美学、文学、哲学、思想史等多维角度,博采诗词、小说、故事、人物、历史事件等多种元素,综合提炼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心灵”这一哲学问题,从而为通识教育之心灵提升发掘了传统文化的诸多优秀思想资源。

讲座伊始,胡教授提及“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语出宗白华先生《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对他的学术道路具有较大的启发性影响。可以说,他的“中国诗学四书”即《中国诗学之精神》、《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诗与文化心灵》、《江南诗学:中国文化意象之江南篇》都是“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的成果,以上四书透过观念、山水、世变、地域、意象五个角度,深入探索中国诗学的内在价值,旨在建立一种富于中国文化核心意义的诗学。具体来说,就是力图从经典、人物、名胜、自然、器物五个方面,以诗论、画论、文论结合经史诸子及历代诗文作品,探索古代中国人的整体性生活美学,即在修行意境、生命召唤、风土体验、时间省悟、物候感应、器物品赏、人文风流等方面极为丰富多样的经验与智慧。

在讲座中,胡教授主要从中国艺术精神之特质和中国艺术之系统两方面进行了“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的工作。胡教授认为,中国艺术精神之特质有二,其一是内在于文学的文化精神,他以他的《与中学生论唐诗精神书》一文为引子,剖析了这种文化精神的三个主要表现,即人在文的前面、人文主义内在于文学、人心人性人道是文学艺术的核心。

中国艺术精神特质之二是内在于人性的超越境界,胡教授通过对中国古代戏曲如《白蛇传》、《西厢记》、《玉簪记》、《霸王别姬》、《三娘教子》、《嫦娥奔月》的分析和解读,指出了这种内在超越有五个基本含义,其一是日常性与恒久性,其二是私人性与公共性,其三是人性与天性,其四是有机的社会性,即“报”与“保”的观念,其五是成己成物,成人之美。

胡教授提出,中国艺术可分为两大系统,即汉唐系统和宋元系统。他认为,属于汉唐系统的中国艺术精品主要有汉画像砖、楚骚大赋、敦煌艺术、李白诗歌、吴道子画、颜怀书法等,而属于宋元系统的则主要是宋元山水画、宋四家的书法、江西诗派(宋诗派)的诗等。从美感特征上看,汉唐系统的艺术是气来情来神来,是浪漫高华,主要是以高山大川宫殿庙宇为媒介,呈现出重彩、多平面造型和飞线的特色;而宋元系统的艺术则温润华滋、潜气内转,具有较强的文人意识,主要以纸绢为媒介,钟爱水墨和淡彩,有较浓的生活美学的意味。

最后,胡晓明教授指出,通过“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找回现代人已经遗失的文化心灵,譬如唐诗中所表现的古人与草木虫鱼山川日月的交往经验,伤春悲秋、微物关情、从自然汲取生机、乐天爱物、同情共感、宇宙意识等思维方式与生命诗情,宋代人在人文创造活动与人文智慧作品中细省精深韵味、理想情怀等精神,从而对现代性图景下的人性悖论作出一定的现实回应。(刘纯友报道,李雯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