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你想要的通识教育?武大都有!

发布时间 :2022/08/12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博雅弘毅、文明以止、成人成才、四通六识”,武大通识教育现已形成了以三大导引为基础、通识讲堂和通识选修课为重要支撑的多位一体的通识教育培养体系,成为国内高校通识教育的标杆。



说起武汉大学,你会想到什么?是漫天的樱花、古朴的樱花城堡,还是东湖的日出。但如果你问一个武大学生,你可能会得到一个不一样的答案,那便是自由浪漫,兼容并包


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武大的自由和浪漫不止于校园的美丽,更表现在千千万万的学生在武大特有学术氛围之下所形成的不拘一格、敢于质疑、善于创新的思维方式。而这样的学术氛围离不开的是武大着力发展通识教育,举全校之力实现武大通识教育十六字方针“博雅弘毅、文明以止、成人成才、四通六识”,有效培养了学生四个能力——增长知识的能力、价值判断的能力、逻辑分析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现已发展到“武大通识3.0”的阶段,形成了以三大导引为基础、通识讲堂和通识选修课为重要支撑多位一体的通识教育培养体系,成为国内高校通识教育的标杆



Image
01 三大导引夯实育人成才根底

武大凝炼通识课程内容,着力打造以《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中国精神导引》为标杆的通识精品课程,构建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中国精神“三位一体”的通识课程体系。《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已开设四年,《中国精神导引》于2021年开设通识选修课,并将于2023年纳入通识教育必修课范围。


自2018年9月起,我校为全体大一新生开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基础通识课,这也是开内地高校“全校本科生必修同样的通识课程”这一举措之先河,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方式,在录取之际或开学之初,也将《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这两本经典作为送给大一新生的第一份礼物。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李建中老师曾介绍道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关键词是“人”:何为“人”,成为何“人”,何以成“人”。两大导引的核心命题也正是“何以成人”“何以知天”,精选古今中外22部伟大著作的经典内容,始终贯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中国精神导引》内容紧密联系当代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彰显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对于我校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更好培育和弘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中国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加切实有效地让通识教育的成果落脚在“立足中国大地,做好中国人”之上


在大班授课方面,为了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三大导引课程集武汉大学优秀师资力量,组建教学团队,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等。与此同时,还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的教师每周集体备课一到两次,自然科学经典导引的教师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们交流思想,相互学习,充实自己的上课内容,有效提高了课程的质量和成效。




在小班研讨方面,老师们根据上课内容重点以及学生特点来给定讨论选题,但并不会在展示形式以及答案上设限;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搜集相关资料,选定展示形式,来展现自己对于问题的独特想法,呈现出了很多精彩纷呈的课堂展示。这样全校范围内的小班课程,在国内高校范围内也可谓是凤毛麟角。


 




目前,《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均以期末论文的形式结课,这一相对自由的结课方式,也给广大本科生提供了自由表达想法的机会,呈现自己对“成人”“成才”的独立思考和切身感受。不仅如此,在2020年,武汉大学还举办了武汉大学基础通识课优秀作品品读会,将同学们认真学习、深度思考的理论结晶和思想火花展现在更多人的面前。每学年的课程结束之后,通识教育中心都会在老师推荐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择优选出基础通识课程优秀论文,集结出版,2018-2019学年的优秀作品集被命名为《何以成人,何以知天:武汉大学基础通识课优秀作品集》,由韩进书记亲自作序;2019-2020学年的优秀作品集命名为《博雅·中西之间:武汉大学基础通识课优秀作品集》,由窦贤康校长亲自作序,足可见武大对于本科生通识教育成果的高度重视。之后学年的优秀作品都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编辑出版。这些优秀作品都是武大通识教育所结出的累累硕果


D2CD




02 通识选修提供多元发展契机

除三大导引课程之外,武大还开设了数量众多的选修课,从方言文化到音乐鉴赏,从行为健康到神秘宇宙,数百门选修课包含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和“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四个模块,丰富的选修课为同学们插上了自由翱翔的翅膀,助力其去追逐自己的热爱,实现更加全面多元的发展。


16门优秀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武大的通识教育不仅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一方面会与实践结合,例如赵江南老师的《宇宙新概念》会组织同学们进行天文观测;蔡磊老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会邀请汉绣非遗传承人徐凡老师来课堂讲授汉绣技法,教同学们如何刺绣。


另一方面,注重学研互通,强化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比如在武大召开的“古代小说与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小说与社会》这一核心通识课程的对标便很好体现了“用学术成果反哺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对标学术前沿”。


28BAC

赵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天文观测


徐凡老师来课堂讲授汉绣技法


“古代小说与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


Image
03 通识讲堂拓宽学生思维视野

通识教育的理念,不仅体现在武大的课程当中,也体现在课堂之外的点滴熏陶,其主要表现便是武大通识大讲堂和众多的讲座。


通识大讲堂的主讲人多为在其领域具有极高的声望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其所分享的内容无论是针对专业领域还是个人的思维都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同时针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武大开办了教师知困沙龙活动,该名取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旨在分享教学人生、破解教学困境、提升教学品质,作为学生的望远镜,老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自然而然推动了学生视野的拓宽


通识大讲堂


知困沙龙


李建中老师曾引用了钱穆先生名言,表达通识的内涵:“中国传统教育,也不提倡通才,所提倡者,乃是通德通识。”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有了通德通识,乃为通儒通人。人必然是一人。各业皆由人担任。如政治、如商业,皆须由人担任。其人则必具通德,此指人人共通当有的,亦称达德。担任这一业,也须懂得这一业在人生大道共同立场上的地位和意义,此谓之通识。通德属于“仁”,通识属于“智”。其人具有通德通识,乃为上品人,称大器,能成大业,斯为大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


通识教育的作用,可能不似专业教育来的明显和迅速,但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人生之路道阻且长,十年二十年后再回首,你或许会发现当你对专业课本上知识点已模糊不清时,你还能想起曾经在通识课上曾表演过柏拉图的洞穴之喻、辩论过顿悟和渐悟的是非对错,从《论语》中学到的仁义和在《坛经》里看到的洒脱无为好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的人生


或许,这便是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

原载于公众号“武汉大学本科生院”

图文:杨林娜、卢西奥

责任编辑:李猛、雷娇娃

终审:李培蓓、庄承志

邮箱:whuge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