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集体备课 | 席勒与《审美教育书简》

发布时间 :2022/06/29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前情提要: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自开创以来,共进行了三轮集体备课:2018年春天开展了第一轮,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团队成员说课、讲课、录课、评课等,建立了基本的模式及资料(如PPT、参考文献)。2020年春天开展了第二轮,大疫之年,不仅有团队的老师,还邀请了校外专家(对某一部经典学有专攻的名家)共同线上备课。                             今年(2022)春天是第三轮,第三轮集体备课有三种形式:第一是核心组成员的集体备课,共8次、第二是大班授课老师的集体备课,共 8次、第三是小班指导老师的集体备课,共 2次,本学期已全部完成。              

             
通识快讯 | 人文导引团队启动第三轮集体备课                                                        
             
通识课程|持续改进,品质提升-人文导引 集体备课纪实                                                        
             
通识课程|师生合力,共同备课,教学相长, 攻克难关                                                        
             
通识课程|集体备课:教大一同学写结课论文                                                        
             
集体备课|如何讲好《论语》                                                        
             
集体备课|如何讲好“《斐多》与生命”                                                        
             
集体备课|由孔入庄,由通识入人生                                                        
             
集体备课|希罗多德与《历史》:求知与成人                                                        
             
集体备课|必讲的《论语》《斐多》与选讲的 《坛经》              

             
从课程内容和方法来讲,三轮备课形成三次改革成果。第一轮,内容是6+6(即中西经典各讲六部),方法是12:4(即 12周大班授课,4周小班研讨);第二轮,内容改为 4+4(即中西经典各讲四部,方法是 8:8(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各8次);第三轮,内容改为 3+3 (即中西经典各讲三部,开头增加一次“为什么读经典”,中间增加一次“学术写作入门”,方法还是 8:8。三轮集体备课各有特色:第一轮是开创和奠基,第二轮是深化和提升,第三轮是改革和修订。

           

           


编者按:                    2022617日上午10时,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组于文理学部第五教学楼107教室展开本学期最后一次集体备课。本次备课由经济管理学院李雪松老师主持,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包向飞老师、文学院陈溪老师主讲,包向飞老师是《审美教育书简》的译者,陈溪老师主讲《人文社科经典导引》慕课中《审美教育书简》与审美。参与研讨的老师围绕席勒与《审美教育书简》的专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设计以及教学方式展开了交流。        


Image



Image

Image        

01 主讲人发言

       

Image

11931


包向飞老师                     围绕着“在和其他哲学的比较中看席勒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席勒美学思想的理论概念梳理和历史溯源。                                        
       

       
包老师首先梳理了柏拉图与席勒的联系。柏拉图区分了“美”和“美的事物”将“美”视为一种理念,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模仿(分有)了那个永恒且单一的理念美。席勒认为,美不是别的,而是现象中的自由。从这里可以看出,席勒是存在对柏拉图跟随的。但是与柏拉图不同的是,席勒没有将美直接归入理念世界,而是将自由归入了理念世界,保证了感性对于美的不可或缺性。除此之外,席勒更创造了“第二类自由”的观点,并且基于混合天性的自由不是作为自律的自由而是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处于平衡态的自由,完美的平衡态和彻底的自律都只能是一种理念。        


Image

F61C



 


       
在第二部分,包老师讲述了康德与席勒的联系。席勒对于理念的地位和功能的理解不同于柏拉图,更倾向于康德的思想。席勒的观念与康德也有所不同,但是相比于柏拉图,席勒更偏向于康德。这对席勒使用“理念”这个词意义重大。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把“美”本身处理成一种理念,康德把“美”描述为人的内心状态,从“和谐即美”这一点上,席勒偏移了康德的观点。席勒与康德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想象力和知性的合作,一个是形式与时代的和谐。最后,包老师也详细解释了理念中的美、艺术的美、未来的美。        

       
第三部分,包老师更详细阐述了“自由起源与发展”的思想,以及席勒对马克思的影响。席勒把美本身处理成了一种理念,并且他信奉的和谐一致却要求实在的参与、物质感性的参与。另外,席勒引入了发展观,赋予了理念的最终可实现性。在“自然本身是自由”这一理论上,席勒贯穿始终,马克思可以看作是席勒思想的继承者。席勒认为大自然并不是让生物始终处于匮乏状态;自由的苏醒和物质的剩余相关。可见,在席勒那里,自由有其物质基础,在匮乏的物质生活里,自由不会苏醒,更不会成长。在这一点上,席勒对马克思的启发和影响很大。        


Image


陈溪老师                     则通过分享                     对《审美教育书简》的译本对比,《审美教育书简》的选择理由,以及如何能够为学生重新组织讲解内容,                     厘清容易误解或混淆的概念来进行了备课汇报分享。        


Image





陈溪老师首先对目前的几种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点出了阅读的困难不是译本造成的,而是来自于席勒他本人的书写风格,即“用感性表现理性”。接着,陈溪老师从社会历史现实、哲学思想层面、文艺思潮影响三个方面阐述了为什么将《审美教育书简》列入教学范畴。陈溪阐述了席勒与康德的共同性以及席勒对康德的发展。席勒对康德的发展体现在审美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视角、重视和提升了审美活动的社会交往和性格培育功能以及独创想的概念与理论。        

       
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席勒的“游戏”概念,陈溪老师指出,要理清理论内核,关键在于“关系”在教学应用中更要引导学生理解:“游戏”并不由它的外在形式、特征和主体的短暂快感与兴奋来决定的。陈溪老师更展示了自己设计的教学结构,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授课,重点突出。最后,陈溪老师重新强调了容易混淆的概念定义,以便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的引导。        
Image        


Image

Image        

02 研讨交流

       
包向飞老师和陈溪老师的分享引起了台下老师们的广泛共鸣和思考。在                     李雪松老                     的主持下,老师们结合自己的研读体会和教学经验,针对课程的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Image



李建中老师、陈溪老师、包向飞老师提出自然的多重含义,                     包向飞老师                     指出,刚开始席勒偏向于康德的观念,自然里面没有自由的最后又把自然理解成为最广义的自然,此时自然里面蕴含着自由。包向飞老师又提出素朴的自然,看起来是自然的,但是理性感性已经平衡了,自然和自由的界定并不是十分清晰的。        


Image

Image


李建中老师                     又提出,汉语里面的自然有两重含义,一个是指的名词,就是大自然,另一个是形容词“自然的”“本来的”。在魏晋以前“自然”只是形容词,“道法自然”。随后李建中老师又与包向飞老师探讨了“自然”名词与形容词的演变,以及席勒观念中的自然。        


Image



易栋老师就为什么选择《审美教育书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选择《审美教育书简》一方面是强调这本书的意义或价值,另一方面是要将这本书作为一个窗口,将建构审美、美育、美学、美韵和人生活成为可能性。在进行《审美教育书简》的导引时,要注意美学史专章的设计转化为更加契合人文社科导引的讲解。关于审美、美育的话题。我们总是按照西学的惯性,觉着可深究、可明晰化,但是西方早有判定“美是难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不求甚解,但赏其美”,不能让学生坐而论道,临渊羡鱼,要引导学生进入对美的涉猎和感知,让美的光辉并没有照亮他的人生,引导学生与美结缘,携美同行。易栋老师更发表了自己对于这次课程的教学看法,首先会从《诗经·国风·郑风》讲起,真正的美好和共情是相遇,不需要深究,这样就达成了用中国的文本解释“美”的话题。另外,将会注重揭示席勒的特点。席勒是诗人哲学家、戏剧家、哲学家,正是因为席勒的特点才创作了形态意涵与其他作品不同的《审美教育书简》。要引导学生了解席勒,做到“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了解席勒与贝多芬的勾连。老师在讲解时,更要讲自己研习《审美教育书简》之后的感受,引导学生们思考此书对于自己的意义。

112BA


Image        



Image        
Image        

03 李建中老师总结

       
本学期8次集体备课很有收获。将讲述经典落实到“人”,《论语》落实到孔子,《庄子》落实到庄子,将通识教育落实到“成人教育”上来,何为人,何以成人。老师们要注意继续研读经典文本,老师们要多多提建议,除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开拓更多的方法提升实际效果。老师要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在集体讨论中使得人文导引教学实践臻于至善。        

       
1、大班老师要成为本课头的责任人。                                                

       

(1)管理好自己的团队。有研究生的老师,要积极发挥硕博士研究生的作用;暂时没有研究生的老师可以自己组建团队(我们会提供小班指导老师及研究生助教名单)。

(2)重视小班研讨,加强并提升整体感。同一大班之中的不同小班,每次研讨的形式和内容尽量统一。

(3)闭环管理。最终的效果要进行总结。大班老师不能只带一个小班,要轮流到不同的小班,与助教换小班进行研讨主持。

(4)考勤。制作表格,每一次课程都要有小班老师签字。重视考察小班老师的研讨效果。


2、关于下学期的大班授课。        

       
(1)有三讲是所有的大班授课必讲的:首讲“为什么读经典”,中学“《论语》与仁性”,西学“《斐多》与生命”。
(2)“学术写作入门”有三种讲授方式:一是用两节课的时间专门讲学术写作,二是结合某一部经典讲学术写作(比如结合《文心雕龙》讲“刘勰教我写论文”),三是将学术写作的相关内容穿插于多部中外经典的讲授之中。大班老师可以三选一。


3                     关于“为什么读经典”和“学术写作入门”的小班研讨。        

       
(1)首讲“为什么读经典”的小班研讨,可以采用“我与经典”故事会的方式,每个同学讲一个“我与经典”的故事。
(2)“学术写作入门”可以让学生讲学术不端的例子,或者作“以关键词为标题”的发言。学术写作入门的授课是放在第五次或第六次大课,也就是公布考试题目的那一周。可以问学生准备写一篇怎样的结课论文,启发学生将结课论文的主题提炼成一个关键词,讲自己的构思。老师通过点评提意见,形成直接的帮助。                                                
Image        



文字:王家蔚

图片:谢茜茜

责任编辑:李猛、李珍贞

终审:李培蓓、庄承志

邮箱:whugec@163.com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