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通识快讯 | 《中国精神》开讲啦

发布时间 :2021/03/15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通讯员 徐梦岩)“为什么要开设《中国精神》?何以需要中国精神?什么是中国精神?


3月12日晚,文理学部第五教学楼101座无虚席,弘毅学堂本科生早早来到教室,期待《中国精神》开讲。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倾力打造《中国精神》,课程负责人左亚文教授激情澎湃地开启第一讲。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弘毅学堂副院长苏德超教授,哲学学院秦平副教授和肖航副教授等多名教师前来观摩,此次课程还吸引了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计算机学院等兄弟院系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访问学者以及外校的青年教师参加旁听。


左亚文教授从“精神的内在觉醒”、“精神的本质界定”、“精神的自我实现”“精神的时代重建”等四个方面切入,向同学们阐释了“我们何以需要中国精神?”、“什么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有哪些基本内容?”“以及我们如何培育中国精神?”

DAD1C


课堂上,左老师以古希腊哲学命题“认识你自己”开始,引导学生将黑格尔精神反思一说投射到民族国家上,纵向分析了近代中国精神觉醒的三个阶段,为同学们解答了中国精神是什么、以及何以需要中国精神的问题。左老师引经据典又贴合实际,幽默风趣又不失严谨。他的讲授既有哲学的深刻,又有历史的深度,蕴涵着丰厚的人文情怀与家国意识,引人深省。


课程结束,同学们反响热烈,意犹未尽,纷纷与左老师互动,有同学提出“中国精神归纳为九大部分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将‘自强创新精神’归为中国精神范畴,那是不是意味着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所特有而其他民族不具备呢?”左老师对同学们思考和提问高度认可,并进行耐心解答,他强调,《中国精神》课程目的之一,就是启发同学们的思考,帮助同学们扩展学术视野,提升理论眼界,在研究中国历史和现实中领悟和把握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从而自觉地承担起践行中国精神的历史使命。左老师表示,这种与同学们共同探讨课程内容、交流与沟通的形式将贯穿课堂始终。


参与上课的同学多是慕名而来,弘毅学堂2019级人文班的王思源就是被左老师中华和合文化的深入研究吸引过来选这门课。很多理工科学生也被吸引来选课,弘毅学堂2020级理科试验班夏雨婷同学认为:“中国精神这门课有着很好的开设初衷,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精神的具体内涵,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老师也在授课过程中把文史哲不同视角融合于中国精神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开拓思维模式。在第一堂课中老师聚焦于五千年来的中华文化和历史来分析中国精神。这让我期待以后课程中老师能进一步带来更加多元的全球化背景下客观立体的中国精神。”

D105E

Image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传达了很有启发性的观点,特别是最后一个总结: 中国精神应该从当代入手而不是古代入手,点醒了我。一开始关于历史的回顾和分析,尽管我已经熟悉,但是对很大一部分理工科学生仍是有必要的。在第一节课中关于中西方哲学部分的内容比较丰富,我也期待能进一步看到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 弘毅学堂2020级先进制造专业傅一豪同学如是说。


弘毅学堂2019级数理金融专业的李世茂同学说:“第一次进入课堂,在课前看到神采飞扬的老师和同学们,感觉就充满了精气神。尤其是在教室靠右方坐的一个老爷爷,他听得很专注,是我的榜样。左老师上课时激情澎湃,很好地讲述了演绎了什么是中国精神。老师引导我们要贯通中西马、文史哲,我深受鼓舞,中国精神是兼容并包的。希望通过这门课我能更加科学地认识并践行‘中国精神’,求索‘何以安身’、‘何以立命’的问题,做一个有‘中国精神’的中国人。”


弘毅学堂2018级人文班曹乐知同学认为《中国精神》展现的是一种文化哲学视角。左老师以“精神”为主线,梳理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精神特质及其变化,这种考察历史的视角无疑是新颖的。而在‘精神的本质界定’方面,我们也发现老师在力求呈现出中国精神的时空跨度与整体性。《中国精神》充满精神觉醒的启发意义,特别是左老师对民族内在灵魂的重点讲解,启示我们应变“精神自发”为“精神自觉”,有意识地弘扬中华民族之魂。

DA99C

Image    


这门课程也吸引了不少其他学院的同学前来听课,计算机学院2018级的赵耘浦同学从该课程的重要性层面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上这门课之前,我并没有对这门课做过太多的设想。直到老师点明,我才意识到这门课其实是武大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的一环。给武大学生开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很好地促进了学科融合和人才的综合性发展,而作为大学子,接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也是综合性发展的重要内涵。从第一节课的感受中,老师融合了哲学中的核心问题、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以及严密的逻辑推导,很好的导引学生进行了“何为中国精神”以及“中国精神存在的必然性”等相关问题的思考,就我个人而言有显著收获,是一门内涵丰富而非空洞、内容详实而非虚浮的综合性导引课程,有利于加强青年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中国近代史、党史与国情教育,我认为该课程开设兼具必要性和创新型。”


据了解,《中国精神》是周叶中副校长主导、本科生院及通识教育中心推进的“武大通识3.0”的新举措,是继《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两大导引”之后的新课程。正如周校长所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应该落实于中国精神,也就是立足于如何做一个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中国人。《中国精神》率先在弘毅学堂本科生中试点开设,并将逐步推广到全校本科生,旨在使武大学子于课程之中领悟和把握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扩展学术视野,提升理论眼界,培育和弘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中国精神,实现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宏伟目标。




文字:徐梦岩

图片:徐梦岩、张心雨

责编:王丹凤

终审:张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