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3日下午3点,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人文社科经典导引》教学团队成功举行本学期第一次线上会议,课程团队全体授课教师及助教近两百人与会。会议由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历史学院潘迎春教授主持,人文社科经典导引教学团队首席专家、负责人李建中教授、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经管学院文建东教授、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哲学学院苏德超教授发言。
本次会议分三个议程。
第一议程:怎样讲好课程绪论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教学团队的首席专家、负责人李建中教授首先介绍本学期人文导引课程教材中的三大新变化,即完善篇目导论、学生参编教材、增加章节二维码,并强调了课程绪论的阐释与引导。
2021年版的人文导引新教材是集体备课的最新成果,在篇目导论部分做了修改,加入了三年以来上课的新体会、新经验、新材料;学生参与在教材编写的环节中,体现师生携手的特点;每章有三个二维码,分别对应慕课、朗诵、小班研讨资料等内容,突出融媒体的特点。李建中教授特别提醒各位老师在本学期第一节课介绍教材的时候,要突出新教材的特点。
一个关键词。
李建中教授提出,“何以成‘人’、何以知‘天’”是导引课程和武大通识教育的核心概念,人文导引的八部经典始终围绕一个关键词“人”,绪论课程要向学生传递“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理念,使学生领会“何为‘人’,成为何‘人’,何以成‘人’”等问题。
两种学习法。
人文导引课程的教学分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两种形式,李建中教授强调,绪论课程要讲清楚小班研讨的重要性,把八次小班的研讨内容和研讨形式告知学生,小班老师要在大班授课的第一节课与同学们见面。
三层引导义。
人文导引具备人格养成之引导、心灵提升之导引、经典悦读之导引三层引导意义。李建中教授认为绪论课程要着重分析课程的价值、意义和功能,同时做到因人施教,针对所在班的特点,要观照不同专业的不同思维方式,以课程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四组中西典。
人文导引选入八部经典,教师要把选讲经典篇目的原因以及其内在关联告知学生,并注重课程设计的总体规划和内在的有机联系。比如用中西比较的方式,组成四个单元来构成关于人的四个维度:以《论语》、《国富论》讲社会之“人”,即人的仁性与理性;以《庄子》、《审美教育书简》讲自然之“人”,即人的天性与审美;以《历史》、《史记》讲不死之“人”,即人的历史与使命;以《斐多篇》、《红楼梦》讲必死之“人”,即人的生命与爱恨。或像学习文学院王怀义教授提出的方式,将经典与人的一生相联系:以《庄子》与“天性”讲人的出生;以《文心雕龙》与“博雅”讲人的学习;以《红楼梦》与“爱恨”讲人的恋爱;以《坛经》与“悟性”讲人的顿悟。或用文化分合讲授:讲儒(《论语》与“仁性”)、道(《庄子》与“天性”)、释(《坛经》与“悟性”),最后合为博雅(《文心雕龙》与“博雅”)。
第二议程:2021年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结课论文方案
文建东教授介绍2021年《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结课论文方案。
在形式上,文建东教授提出,教学团队在总结前两学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为论文的形式更有助于学生展现思想和发挥潜力。在选题上,本学期结课论文的题目将会在学期中发布,题目将紧扣教材所选的经典文本,会避免命题作文,而提供提示性语言引导写作方向及内容。
具体写作上,文建东教授阐述了内容要求、学术规范以及技术规范。内容要求为:应注重文本理解、独立思考、科学精神与文字表达的结合,要兼具思想性、逻辑性和文字表达规范性,并需要有清晰的主题思想贯穿全文。应基于作者对教材所选经典的学习情况,来反映作者自身对经典的理解,并注重体现“论证”说理过程,避免主观猜想。学术规范标准为:包括引文在内,查重结果重复率不得超过全文20%。超过即直接判定为课程不及格,查重所用数据库包括往届结课论文。引文规范,引用均需注明出处。不能抄袭他人文字与思想,如发现有抄袭嫌疑,按照通用学术规范确定属于抄袭范围的论文,则判定为不及格。技术规范为: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包括:标题、作者信息、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格式为大标题四号黑体,小标题小四黑体,正文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2磅。电子版用word文档。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论文提交方案为:通过维普作业系统提交电子版(word版),作业系统将于第16周开放一周,请于16周周末(12月26日)之前提交。评分采取百分制,具体标准如下:选题符合要求20%;与所学经典关联30%;思想性、逻辑性和创新性30%;文字水平20%;学术失范则课程分数归零。
最后,文建东教授说明要向学生传达相关奖项评选方式及标准,按照一定比例评选优秀作品,以一、二、三等奖颁发获奖证书。获奖作品将结集出版,公开发行,以鼓励学生积极写作。
第三议程:小班研讨注意事项
哲学学院苏德超教授针对小班研讨作出提议。
苏德超教授首先从大一学生的特点说起,认为在大一学生中开展讨论的独特挑战是要搭建中学与大学衔接的桥梁。大学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基本原理和难题的求解而非题型分析,大学更强调对学科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探索,而小班讨论是学生完成中学到大学转换的开始。
小班讨论要向学生传递如下理念。
探索道路上的过程优先:苏德超教授认为,比答案更重要的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而讨论就是如此;
知识智力上的群体协进、公共生活里的相互接纳:苏德超教授举例,中学的同学关系里更多体现竞争关系,但是正式的社会并非独自生活,只有在群体中人才能共同进步。
群体环境下的自我坚守:苏德超教授提出,人是群体中的人,但也要让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自己通过思考得出观点的可贵之处。
苏德超教授总结,小班讨论帮助同学们认识到正确的公共生活是怎样的,爱因斯坦曾说:“只教人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却成不了一个人格完整的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获得切身的感受。”学生必须对何为美以及何为道德上的善有敏锐的辨识力……学生必须学会理解人们的动机、体会他们所遭受的苦难,获得正确的态度与他的同胞及其共同体相处。小班讨论的意义是通过大量讨论实践,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掌握共同生活之道。
最终,苏德超教授提出:“讨论课的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进而享受对话,热爱生活,并愿意将所学付诸于行动来改善生活。”
苏德超教授列举了一下常见的讨论课形式,使与会人员参考,如:圆桌会议提前发布主题并固定发言顺序,并采取多人讨论的形式;主题演讲提前发布主题并固定发言顺序;吐槽大会支持畅所欲言,话题要具有针对性;奇葩辩论需要提前发布辩题,支持双方或多方对辩;采取自由发言,无主题、有范围、无顺序;时常重温经典,阅读经典并分享心得,如同读书会。苏德超老师阐明,讨论形式虽不同,但其核心策略都要走心、走程序、走纪律。小班讨论中大家要坦诚交流,不强求一律,支持一部分人先说起来,先说带动后说,使大家最终都能参与到讨论中。
从今天起,做一个有趣的人
从今天起
做通识教育
做一个有趣的人
陪着大一的孩子一起成长
学习跟伟大的人类心灵对话
领着他们从大学的角度去理解课程
从一生的角度去理解他正在念的大学
不焦虑不盲从不分裂不虚无
一同感受快乐和充实
不回避所有的疼痛
向着真理和意义
充满爱和希望
在每一刻
文字:郑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姜雪涵
终审: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