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学生专访 | 博雅通识,武大学子的“国奖”之路

发布时间 :2021/11/22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国家奖学金不仅是一种至高的荣誉,更是一种能力的认可。国奖的获得离不开获奖者广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活动经历乃至于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在我校今年获得国家奖学金的佼佼者中,有这样两位19级本科生同学,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秦一帆,来自社会学院的邓纪一,他们的两大导引课论文都入选了优秀论文集,一展武大学子通识博雅,求是拓新之气质。我们对两位同学进行了专访,由他们讲述和通识教育之间的故事。


AA6F


马克思主义学院 秦一帆同学

在小班研讨学术辩论中获“最佳辩手”


1EFE7


社会学院 邓纪一同学

Image      


Image    
Q          
感谢二位!首先祝贺你们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在一年的通识课程中,最令你们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什么呢?          

         

A 秦一帆:


武大通识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事情有许多,我想着重分享两件事情。


第一件是小班研讨的形式非常新颖,采用了分小组情景剧展演的形式来表达《庄子》等篇目中的情节以及自己对情节的理解。这是我第一次以情景剧表演的方式上课。还记得我们小组在小班研讨前积极紧张地排练剧目,最后在课堂上的表演也获得了不错的反响,让我收获了新奇的课程体验和别样的感悟。


第二件是那年圣诞节正好有一节小班研讨课,助教李远老师非常用心地给我们每一位同学准备了精致而有意义的圣诞礼物:一本散文集和一个圣诞红苹果,代表着武大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老师们对学生的亲近情感。它们让我感到由衷温暖,记忆犹新。


A 邓纪一:


当时我们那年的自然科学经典导引是线上课程。为了提高我们的专注度与参与度,小班研讨的老师非常严格地要求我们发言。每当课程快结束的时候,我们都惊心动魄地等待老师点人起来进行问答。这种感觉真的令我印象深刻。


Image    
Q          
导引课有大小两种上课方式,与你而言,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A 秦一帆:


我认为对于学生而言,大班授课的功能主要是“输入”,小班研讨的功能主要是“输出”与“交互”,二者在一个完备的课程体系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


我个人则可能更喜欢小班研讨的设置,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基于大班授课以及课下阅读所学的知识展开进一步的探索和联想,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与同学、老师的交互中走向拓展和深化。通过小班研讨形式丰富的“输出”与“交互”,让我的知识更巩固、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观点更全面、收获更丰盛。



Image    
Q          
学长学姐的论文大概写了什么呢?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题目与思路?          

         

A 秦一帆:


如今再来看这两篇论文,已觉得小文十分青涩。人文社科导引课程的论文题目是《仁性与理性:理路、交互及共同生长》,自然科学导引课程的论文题目是《理想之国的“剑戟”与“软肋”:柏拉图政治哲学的批判本性与本性批判》。


《仁性与理性:理路、交互及共同生长》的灵感来自于课下对《论语》和《国富论》的比较阅读,发现人应有“仁性”,这是渗透在《论语》字里行间的儒家热望,人不可无“理性”,这是《国富论》中长篇累牍的经济社会分析所立足的价值主张。有“仁性”之人应以“爱人”为先,才能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高尚的道德状态,而《国富论》中的“理性”却主张人们应正视自身的自利天性,先追求自利的人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自然而然就能达到利他的效能。直观地看来两者似乎背道而驰,锋芒相对,我试图走出简单视角,通过对两本著作分别蕴涵的“仁性”与“理性”进行背景解读,对两者背后的思维逻辑进行比较分析,探寻两者之间的隐形联结,并立足于当今之时代探求两者共同生长,为我们兼收并蓄的可能。


Image

1F104



《理想之国的“剑戟”与“软肋”:柏拉图政治哲学的批判本性与本性批判》则来自于对柏拉图《理想国》的深入阅读。我发现柏拉图政治哲学以“正义”作为核心,运用先验主义的致思方式建构了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之国,在个体正义和国家正义两个维度实现了对于其时代政治理论的前提批判,因而具有鲜明的批判本性,如同一柄哲学的锋利“剑戟”。但尽管柏拉图政治哲学构思精妙且系统,其内在本性依然呈现出浓厚的客观唯心主义色彩以及狭隘的奴隶主阶级立场,携有先天性的“软肋”,因此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对其整体本性加以批判。


Image

12E76



A 邓纪一: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的论文我选择了《论语》和《审美教育书简》进行拓展评析。人文社科经典导引中“何以成人”的主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我对《论语》有着独特的感情。同时,《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君子的表述,于是我就这样确定了方向。接着,我去往西方经典里寻找相对应的名著,最终选定了《审美教育书简》,因为席勒的书中也有讨论关于人的发展的内容。


Image

CF78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的论文中,我聚焦于《理想国》中“洞喻”的观念,具体内容为千年前的现代社会投影。“洞喻”的理念十分令我惊艳,因为其中蕴含了相当多的现代性叙事因素。“洞喻”中“投影”的概念可以与现在的符号、居伊德波的景观等进行类比,从而发掘其中“表象胜过真实,副本胜于原本”的暗喻。于是这篇论文中,我将“洞喻”中的意象与当代的对应物相联系起来进行阐释。


Image    
Q          
两大导引课程旨在培养一种通识博雅视野,这种视野的建立对你后续的学术研究有怎样的帮助呢?          

         

A 秦一帆:


虽然本科时做的事情远远谈不上学术研究,目前我也仍处在学习探索阶段,但两大导引课精良而创新的课程设置、内容体系与授课形式确实为我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较高的起点。我想从学科视野、学习方法以及知识内容这三方面来叙述两大导引课程为我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帮助。


从学科视野方面来讲,两大导引课首先为我们提供了打破学科壁垒的交叉性视野,引导我们通过更为广博和全面的视野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通识课推崇的学科视野又不是浅尝辄止的,而是鼓励我们精益求精,走向深入,在专而精的基础上再做到博学通识。


从学习方法方面来讲,两大导引课构建的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与授课理念引导我们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要注重“输入”“输出”及“交互”的动态结合。古人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大导引课则教会我们,在“学”与“思”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与老师、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在观点交互中进一步拓宽视野、启发新知、深化认识。


从知识内容方面来讲,两大导引课贯穿古今,视通中西,文理共融,微宏并纳,高度体系化的内容呈现出精心设计的知识结构,并且导读部分还能够做到凝炼精巧、疏密有致、说理晓畅。无论是连贯式地学习全部篇目还是独立式地学习某一篇目,都能够做到有所收获、有所体悟、酣畅淋漓。


Image

98C4


A 邓纪一:


导引课促使我对人文社科经典与自然科学经典进行了系统的阅读,从而使我更加确立了社会学的思维方式,加固了社会学的学科价值观与研究视角。另一方面,导引课使我接触了一些跨学科合作的方向。在学习社会学这门基础性学科的过程中,我有必要对它的上层建筑进行一定的了解,而导引课给我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Image    
Q          
今年是武大两大导引课设置的第三年,仍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对于导引课的后续改善,你是否有什么建议?          

         

A 秦一帆:


两大导引课曾经带给我非常好的学习体验和非常丰厚的学习收获,但要回答这一问题无疑是困难的。


从我作为学生的视角来看,导引课或许可以在这几方面做到精益求精:(1)以合理的形式(譬如辩论赛、文理教师茶话会等等)开展人文社科导引课程与自然科学导引课程学生的交流活动,进一步增强人文社科导引内容与自然科学导引内容的交流互鉴;(2)在授课过程中更加注重照顾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譬如对人文社科专业同学讲授自然科学导引以及对自然科学专业同学讲授人文社科导引,如能进一步做到通俗易懂、门槛降低,则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兴趣与热情;(3)适当增设课外课、实践课等不同类型的小班研讨,让形式更灵活多样、丰富多彩。譬如带领学生参观武大建筑和樱花以感悟审美力、带领学生在草坪上开展辩论活动以亲近自然等等。

A 邓纪一:


导引课的课程形式正逐渐变得丰富,但个人而言,我认为导引课的改善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它带来的负担。学生们为演讲、展示、情景剧疲于奔命,却很难沉下心来去阅读经典与拓展阅读,而这无疑是舍本逐末的。


以课堂展示为例,让小组讨论限定问题是一种很不自由的做法。夸张的说,我们不应该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而应相信同学能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哪怕看起来并不深奥、并不富有哲理。事实上,对于过于高深的问题,大一学生时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相较而言,辩论形式的小班研讨客观来说更有意义。从问题出发不断进行反驳与论证,能培养学生一种理性的思辨思维。另一方面,小班研讨的助教也应具有通识视野。比如说,在我们的人文社科小班研讨中,我们时常感觉理工科老师无法理解我们的讨论。


Image    

访谈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沟通和交流却可以是无限的,在访谈中,我们能感受到两位同学清晰缜密的思维能力和对通识课堂诚恳真实的建议,既体现了优秀武大学子的风范,又彰显了武大通识的育人成效。“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他们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在求学之路上,更宽的视野能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通识导引课程是武大开设的先锋课程,它的设立目的恰是迎合时代对于通识人才的迫切需要。经过广大师生的不断努力,武大通识导引课程将会越办越好,裨益更多的学子。

Image        

采访:罗朗、赵一骏

图片:秦一帆、邓纪一

责任编辑:李猛、雷娇娃

终审:李培蓓、尚晓

邮箱:whuge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