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李建中:大学通识教育的“三生万物”

发布时间 :2021/12/17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编者按:

2021年12月14日发表于《中国科学报》,作者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


DFF1




               

老子《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生万物”这个哲学命题,或可隐喻大学通识教育的天覆地载和千姿百态,亦可概述大学通识教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8AD0



“三”为何能生出“万物”?其根本原因是“道生一”。道生一,道也就是一。《荀子·儒效篇》曰:“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由此可见,“一”既是量词又是动词,可释为“归一”或“统一”。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课程体系和课堂模式,但归于一,则是立德树人。“一”就是道,是根本,是本体论和价值论。大学通识教育必须坚持“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坚持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以“人”为第一关键词的大学通识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必由之路。

Image                


Image          

         

“道”的原初释义为“导”:道者,导也。大学通识教育以跨学科经典导读为要义,是心灵导引、人格导引和人生导引。“导”有三义:导体、导游、导演。通识教育的中外经典导读,可称之为“导体”,既是对人类文明之精华的传导,也是对经典阅读之路径和方法的引导。通识教育有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两种课堂模式:大班授课时,教师是“导游”,带领同学们“游于艺”,游于从“前轴心”到“后现代”的人类文明之巨川;小班研讨时,教师(还有研究生助教)则是“导演”,从话题到方式,从文献到台词,导演们殚精竭虑,运筹帷幄,参古定法,望今制奇。“道”还有“返”的意思,也就是老子说的“反(返)者道之动”。经典导读类通识课尤须强调“三返”:返回文本现场,返回历史现场,返回生活现场。“文本现场”和“历史现场”之“返”,其实就是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而“生活现场”之“返”则是强调经典导读与莘莘学子的青春、生命、精神、人格息息相关。


D9E9

Image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讲“天行一道”,也讲“兼和两端”。大学通识教育在坚持“立德树人”价值观的前提下,要以“兼和两端”的方法论打通种种壁垒和偏执,实现通识课堂、通识管理和通识文化的“四通”—— 一通古今,二通中外,三通文理,四通知行。“四通”所达所至,是为时间、空间、知识形态和人类行为等不同层面的“两端”。而就更高的层级论,大学教育的“一生二”表现为人文与自然的相融相合。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多种别称,如辟雍、黉门、泮宫、杏坛等,这些命名以兼和自然与人文的方式,标举学校教育的功能及特质。自然与人文兼和圆融的大学校园,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博雅淳重的人文底蕴,为大学通识教育的“三生万物”奠定了“一生二,二生三”之根基。

Image          


Image          

         

大学通识教育的“三生万物”根源于“一”“二”而繁盛于“三”:“一”是价值观,“二”是方法论,“三”则是体系化、多样性和影响力。大学通识教育作为一个自洽的体系,既有前面所提及的“通识课堂、通识管理和通识文化”的三位一体,更有通识课程之中“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中国精神”的三位一体。对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思想内涵或核心元素而言,人文精神是“仁”,科学精神是“智”,中国精神是“魂”,故人文之“仁”和科学之“智”最终须铸为中国之“魂”。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设计,总体目标是“成人、知天、铸魂”,分而论之则须以“成人”为宗旨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以“知天”为追求融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以“铸魂”为核心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落实于培养有使命感、有情怀和担当的中国人,落实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Image

850E


如果说大学通识教育“三生万物”的体系化凝聚为“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中国精神”的三位一体,那么“三生万物”的多样性和影响力则是因校而异。以笔者所供职的武汉大学为例,通识教育“三生万物”的多样性可表述为“三大导引”“大班三型”和“小班三式”,影响力则表现为“三层推进”“三方受益”和“三维拓展”

Image        


Image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已有30多年历史。从2018年开始,武汉大学从300多门通识课程之中提炼出《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和《中国精神导引》三门基础通识必修课,是为“三大导引”。三大导引实施1:1的“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大班授课模式有“人生成长”“文化分合”“中西比较”三型,小班研讨模式则有“学术辩论”“艺术呈现”“校外体验”三式。武汉大学的通识教育在通识文化、通识课堂和通识管理三个层面立体推进,从而使本科学生、研究生助教和授课老师三方受益:无论是人格养成、能力提升,还是通专相融、教学相长,“三方”均不同程度地受益于通识教育;延至校外,则在线上、线下和线上线下之混合三大维度全方位拓展,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Image

11899


《礼记·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赓续传统,别开新局,创造性重释并转换古典“大学”文化的“三纲领”,牢记“大学”的初心、本义和真谛,永葆大学通识教育“三生万物”的蔼蔼春景和勃勃生机。

Image        

文字:李建中

责任编辑:李猛、卢汉彰

终审:李培蓓、尚晓

邮箱:whuge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