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下午3点,来自不同学院的10位同学与12位老师相聚教五409多媒体教室,共同参与第三知困沙龙,大家以“教学相长,知困解困”为主题,围绕“武大通识3.0”五周年的教学成绩及问题,畅所欲言,平等对话,热烈讨论,深度交流。
本期沙龙由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苏德超老师主持。在与会师生自我介绍之后,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本期知困沙龙的特殊背景:“武大通识3.0”五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师生面对面交流,为武大通识教育献言献策,进一步完善我校通识课程建设,促进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同学们结合自己选修通识课的真实经历,分享各自的切身体验,反映出一部分通识课堂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充分体现了同学们对我校通识课程深刻理解和认真思考的主人翁意识。
2020级计算机学院夏星雨同学,作为理科生对《人文科学经典导引》有着更深的感触,他肯定了人文导引课辩论、话剧等多样化的小班研讨,让小组里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有启发思考、锻炼能力的作用;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的小班研讨形式应该更加多元化,这样会让大家的参与感更强、收获更大。
2021级土建学院李浩嘉同学,则着重阐述了自己对《中国精神导引》的看法:如何在这一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中国精神体系搭建起来,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是重点,更是难点,尤其是在古今结合方面还没有那么到位。老师很多时候只讲古人,较少联系当今社会和生活。课堂上还应该有更多的师生互动,这样才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018级文学院何冬阳同学,结合自身经历谈到了一些细节:她认为一门课读那么多中外经典,对于刚从高中应试教育中学死知识过来的大一新生来说,还是有些困难,建议压缩经典的篇幅,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大班授课的内容,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小班研讨。
2019级马克思主义学院秦一帆同学,就通识教育的课程设计、课程宣传、开课之前的背景调查、小班研讨增设课外实践、小班研讨题目的设定也让学生参与等十个问题,提出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建议。
其他同学更多地围绕两大导引课程存在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包括大班和小班之间的衔接,开卷力度的加大,授课文本的选取与理解等。同学们的意见之中,也有一些因为角度不同,存在理解和认识的差异,比如有的同学希望讲得更专业一点,而有的同学却希望结合生活实践更多一点;有同学认为小班研讨的形式要多样化,而有的同学认为小班研讨重在对经典的理解。
参会同学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开诚布公地从学生“学”的角度谈到了我校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真诚地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
“知困解困,教学相长”是此次沙龙的宗旨,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参会的老师们给予充分肯定,也表示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中给了自己很多启发,并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出回应和解答。
针对《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小班研讨形式不够多元,同学们参与性不强的问题,讲授《自然科学经典导引》的怀念老师作出回应:本课程以理科为背景,确实需要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尤其是课程中狭义相对论部分,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理解要求更高。但关于讨论的内容,考察形式还是多样的,比如理解和表达的方式,但由于自然科学学科特色的确偏理性,可能显得沉闷一点,如何使更偏重于理性和专业知识的课堂变得更多元,的确需要师生更进一步的努力。
主持人苏德超老师表示,小班讨论的发言对同学们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就是想帮助同学们更快融入大学生活,让每一位同学能没有障碍的看着大家的眼睛去讲,谈论的有理有条就很好了,而不是非要大家讲的多好并以此作为课程考核依据。
针对《中国精神导引》,教学团队的张萌老师表示,《中国精神导引》的重点是在于导引,而不是局限于讲述什么是中国精神,老师在没有教材或其他参考文献的情况下,更多的是和同学们一起探索,共同讨论。
中国精神教学团队的聂长顺老师,首先肯定了通识教育中心对本次座谈会的举办以及为通识教育所做的努力,他表示通识课程的目的是过程导向而不是结果导向,能触动同学们自己去思考了,那么课程的目的就达到了。最后风趣的感叹“后生可畏”,现在的学生有很多想法,通过这次座谈会听到很多同学们的心声后自己也感到“知困”,并表达了师生一起互相促进的愿景。
人文团队的陈溪老师对知困沙龙提出新的期待,希望能让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更有针对性,对在本期沙龙中没有见到自己班上的同学表示遗憾,也肯定了本次座谈会的重要意义以及同学们的丰富想法,尤其表扬了何冬阳同学在来之前不止表达自己的看法,还收集身边学妹们的建议,帮助老师们更全面的了解同学们的心声。
此外,其他老师也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和实例分享了在大班授课内容的处理,学生的GPA导向,小班的研讨内容,考核标准的改进等方面的问题与见解。
最后,苏德超老师总结了本次座谈会上大家重点关注的几个主题,从通识课程大班备课和教学,到小班讨论的挑战与改进,以及考核方案的优化,并指出这是一个过程,需要师生共同迎难而上,持续不断的探讨和改进。
据悉,在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乃至本科教学的层面,这种师生面对面“知困解困”从而“教学相长”还是第一次。《诗经》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好的方法就要坚持下去,勿忘初心,有始有终。
文字:杨宝朔
图片:雷娇娃、彭典
责任编辑:李猛、雷娇娃
终审:李培蓓、尚晓
邮箱:whuge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