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1日晚上7点,应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
2021年12月22日晚上7点,应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的邀请,清华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写作与沟通课教育中心主任梅赐琪老师作了主题为《通识课程中的价值塑造:以清华写作与沟通课为例》的线上讲座,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建东教授主持本次讲座。本次讲座是“武大通识3.0”五周年“通识教育高端论坛”系列讲座的第三场,校内外师生约300人参加本次讲座。
“武大通识3.0”五周年系列活动
梅赐琪老师的讲座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第一,价值塑造、课程思政难在哪里?第二,通识课程可以为价值塑造做些什么?第三,清华大学的“写作与沟通”课程做了些什么?针对第一个问题,梅老师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是强调价值塑造的背景,价值塑造是课程思政执行的具体目标。梅老师在价值塑造的实践中感受到两个困惑。第一个困惑是很多老师“好像做了”价值塑造,却由于在内容上缺乏时代感,在方式上缺乏与学生的互动,结果却是适得其反。第二个困惑是很多老师“好像没做”价值塑造,却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深入的探讨价值塑造的方式和方法问题。
针对第二个问题,梅赐琪指出在通识课程中开展价值塑造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之处。一方面通识教育有价值塑造的天然属性,因为通识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另一方面,通识课程对于价值塑造又有先天不足,这其中一方面是因为通识教育本身还没能清楚辨析“有用”与“无用”、“专”与“通”的关系,从而限制了其价值塑造功能,另一部分是由通识教育管理本身在人员、管理和课程性质等方面的困难所决定的。
梅赐琪随后分享了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发挥价值塑造功能的一些基本做法和体会。梅老师指出,该课程建设以来基本达到了原来的设计目标,受到了清华大学学生的广泛欢迎。梅老师总结,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主题式,小班制,全过程深度浸润”。“主题式”指每位授课老师选择一个写作主题,以便教学有的放矢。“小班制”要求限制人数,每班最多16人,而清华大学每年选课的有3800人,因此课程会有将近240个小班。清华大学甚至精心为课程准备了利于开展师生讨论的教室。
据此,梅老师特别指出,通识教育离不开“高层的深度共识与真金白银的投入”。“全过程深度浸润”指的是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反馈才能提高。“写作与沟通”课程要求学生每年提交3000字的短文和5000字的长文,授课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每学期两次、每次至少半小时”的一对一面批,一篇学生习作甚至可能被批改到145处。“写作与沟通”课程的课内外工作量比是1:5.5,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是1小时,那么课后要花费5.5小时进行课程的准备和与学生的高频互动。除了师生互动外,“写作与沟通”课程也多渠道通过写作云工坊、写作助理等方式推动间朋辈学习交流。
在互动环节中,讲座听众与梅赐琪老师开展了热烈的讨论。针对问题“如何将文章写作的理论知识与不同的专业主题有效结合”,梅老师认为不存在一个包打天下的写作范式,每个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方法,但不同的方法都需要保证学生能写出有逻辑性、层次性和说服力的文章。针对问题“还有哪些关键议题有待解决”,梅老师指出目前思考得比较多的是如何进一步有效落实“无专业门槛,有学历深度”通识理念的问题。针对问题“如何定位课程目标”,梅老师指出课程专注于说理文写作,而非学术论文写作或语文写作,因为课程面对的是大一新生,所以课程目标是让他们发自内心想写东西,并能有逻辑、有层次地表达出来。
最后,文建东教授代表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对梅赐琪老师这场深刻而精彩的讲座表示了感谢,也感谢了全国各地参加本次讲座的师生。
文字:田昶奇
图片:田昶奇
责编:李猛、李珍贞
排版:黄秀慧
终审:李培蓓、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