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年度汉字“融”——《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年终研讨会纪要

发布时间 :2022/01/26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2022年1月10日上午8时30分,武汉大学通识课程《自然科学经典导引》2021年度总结研讨茶话会于文理学部第五教学楼209教室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彭华老师主持。课程组老师齐聚一堂,针对这一年来教学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度交流,并各抒己见,进而推动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25984


Image          


Image

Image        

01 理性相融,科学思考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的关注点应当是什么?彭老华师开宗明义指出,《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关注的不仅是理性思考本身,更应致力于提高学生自主理性思考的能力。感性思考往往容易占据主位,如何让理性渗入?彭华老师通过许多案例生动展示了引导学生从感性思考转为理性思考的路径,同时借助丰富史实指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此外,彭华老师强调好奇心在科学思维中的必要性,导引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Image



 Image


黄劲松老师从科学哲学的语境出发,认为科学精神是更为重要的关切点。他围绕什么是科学、怎样认识科学发展、科学的基本方法论、科学的异常等诸多方面展开论述,重点论述了塑造学生科学思维的必要性。


Image

278C0



《自然科学导引课》不仅培养严谨的科学逻辑思维,更客观全面地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润蕾老师从《理想国》出发,论述了西方世界逻辑学和理性思辨精神的渊源,并通过《物种起源》与《历史》的相互映照,指出科学与哲学相互作用产生的独特魅力。杜老师还通过贺健奎事件指出,在讲授课程时紧密结合时事的话能让学生用不同的视角带入和思考。同样聚焦于实事热点的罗凤玲老师认为,有时小班研讨的讨论主题偏难,不能很好适应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研讨主题应当贴近生活,如研究中的伦理价值问题,就可以援引当下大量相关案例进行讲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蕴含的思维逻辑和客观机制。


Image

1F3BC


Image        


Image        
Image        

02 学科相融,培养兴趣

       

聚焦于《自然科学导引课》的大班授课情况,万臻老师对此提出了真知灼见。她建议,应当对slides做减法,加入板书以把控课堂节奏,进而把握课堂的每一分钟,并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她认为应当通过布置小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课前收集学生问题等方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使得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和主动性。


Image

24171


与万老师相似,祁宁老同样认为大班课程应当做减法;同时,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授课前应重新梳理课程脉络与目标,此外,老师提出可以定期展开讨论会,授课老师进行课前培训、建立意见收集箱等富有创见的构思。来自化院的林毅老师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与教学情况,就各讲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她鼓励学生多回归原本中去,从中建立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会推荐相关的系列书籍、文献供大家阅读和思考。针对大课后劲不足的现象,程莉老师则提出了两种解决方式。一为讲故事,激发思维火花;二为结合实际。她指出,应引导学生把握形式范式和思维范式,将专业内容融入学习。同时,她就青年的时代责任提出了殷切希望。




135CB9


为了使同学们更有兴趣参与到导引课程中,《自然科学导引》课程组的老师们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王素青老师展示了自身课堂的独特之处——课后会向同学推荐相关电影、纪录片,通过新媒体形式激发学生课后阅读兴趣,将课本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叙事。王燕舞老采取将艺术融入课堂之中的方式,如借助埃舍尔、庞加莱等名人案例,来阐发艺术在自然科学中的独特性。同时,她通过微助教课堂互动、小测成绩和慕课学习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文理科生的观察角度的异同,指出课堂要针对学生情况设计学习方式和目的。郝中华老师也和大家分享了自身的独特经验,比如,她会通过光速测量实验的不断发展,由浅至深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研究的过程;并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引入多种形式的图片、视频等,通过对课堂的导引效果的追求,引起学生们内心自发的兴趣。


Image


2548A


Image        


Image        
Image        

03 经验相融,教学相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自然科学导引》的授课过程中,每个老师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感受。胡文山老师分享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说,教学不仅要运用正向思维,还要运用反向思维,并以达尔文雀的案例作为佐证。他认为要针对学生特点给予学生有意义的帮助,如此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与老师们的热烈讨论中,刘永明老师提出了自身授课时的案例典型,即在意识问题的大课前会播放关于男女意识差别的影像,这样做的话,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事件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导入接下来所要讲解的具体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汪海洪老师选择每次课前提前一小时进行简单调查,了解学生情况,并在课堂上设计趣味问题、实验等吸引学生兴趣。同时,他认为结课论文应当结合生活热点,引发新意亮点,而非相似套路。怀念老师也有着自己的理念。他会通过细致的概念辨析,对课堂内容进行科学系统的规范和逻辑性的衔接。老师还专门制作了小班研讨资料,他的小班理念为:学生应在资料的调研与整理中,提炼观点,进行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并为个人观点辩护。他希望能与学生分享一个有价值的、系统性的概念群,而非发散性的科普散装知识。


Image

2DDCF


石瑛老师再次指明:科学的原动力是好奇心。因此,他对学生关于课堂内容的提问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期待他同样坚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学生有疑问则立刻解答,课后也可以在学习群里交流和探讨。随即,金振齐老师从源头出发,追溯书与书的联系和课本设立的初衷。他希望培养一种科学精神与思维,调动学生阅读原本的积极性。他指出,在条件允许下,应当给小班课堂设立某种范式(如一个标准化的视频),以保证教学质量。罗婕老师分享了自身独特的教学方法。在小班研讨中,她设立多种形式,如slides讲演,辩论等,并且每次课前都通过现场抽签方式重新分组,来切实提高学生的投入度与专注度。同时就中性假设提出问题,这引发了老师们又一轮热烈的讨论。


Image

2174D



吴雄斌老师承接罗婕老师的中性假设与诸老师深入交流,随后提出了自身的信息传递理论。教师信号源强不代表信号能有效到达到学生,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知识面与其他功课的压力。他提出的解决方案为:期末考试可以采取面试方式进行。徐晓华老师则根据个人经历,指出导引课功用在于拓宽认知边界。因此,课堂应因材施教,使理性与感性得到有机结合。同时,她指出课堂的两项问题:大课时间有限,小课测试合作与查答案现象泛滥。贾俊基老师则于细微处着笔,就课件中的各项疑点展开了询问,引发了老师们一阵阵热烈的讨论。最后,他代表各位老师再次确认了在最低门槛之上,大班课和小班课中教师具有充分自主性,而不应被课件所限制。

Image        



   
Image          
Image        

       
结语        

       

在老师们热烈的讨论中,茶话会不知不觉进入尾声。最终,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自然科学经典导引》首席专家桑建平老师结合以上各位老师的发言情况,提出了十条总结性的建议:


1、加大题库建设,增强原创,提高公平。

2、遴选生动案例,引导思考,促使追问。

3、修订导读内容,反复斟酌,取舍精简。

4、持续改进课件,既做加法,也做减法。

5、改进小班教学,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6、发挥导师作用,建立组织,内外联动。

7、倾听学生意见,展开座谈,寻求建议。

8、推动双语进程,完成收尾,投入应用。

9、开展视频制作,汇集灵思,微言大义。

10、葆有导引初心,回归经典,成人成才。


桑老师在会议结束前用“融”字作为年度汉字,概括了2021年《自然科学经典导引》的发展历程,意在既有融媒体的融入,又有学科的交融,教师的相融。相信在《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团队的引领下,武大学子能真正在导引课中其乐融融,学有所获!

Image


文字:罗朗

图片:杨嘉乐

责任编辑:李猛、李珍贞

终审:李培蓓、尚晓

邮箱:whugec@163.com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