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集体备课 | 如何讲好《论语》

发布时间 :2022/04/27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2022年4月22日上午10时,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人文导引课程组于文理学部第六教学楼304教室展开第三轮集体备课。此次备课由历史学院鲁家亮老师主持,国学院余婉卉老师主讲。参与研讨的老师围绕余婉卉老师“如何讲好《论语》”的专题各抒己见,并对人文导引课程中的教学方式及内容展开深入探讨。




Image        

01 去圣乃得真孔子

       

15C21


主持人鲁家亮老师


《论语》作为儒家极其重要的思想文本,两千多年来深刻影响、塑造着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价值观。鉴于《论语》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及蕴含于其中对人的性灵的培养,人文导引课程组极其重视《论语》的讲授,并针对《论语》的授课方式、内容展开研讨。


本次集体备课,余婉卉老师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对如何讲好《论语》提出四条建议:一是进入历史语境,二是融通现代视野,三是兼重辨析反思,四是不避道德困境。


关于后面两条,余婉卉老师着重阐释了“去圣乃得真孔子”。“去圣”,是说不应该将孔子神圣化,也不要过分强调孔子的圣人地位,而应向学生们展示一个真实的孔子。孔子有严肃而神圣的“至圣先师”的一面,亦有在弟子侍坐时哂笑弟子的幽默,也有在陈蔡之地“累累若丧家之犬”的窘困。要对孔子的形象和《论语》一书“去圣”,从而拉近学生与孔子的距离,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孔子及其思想。


在谈“去圣”的时候,余婉卉老师提到,对于孔子其人、其言、其事,不应仅限于《论语》一书,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散见于先秦及秦汉诸多典籍,《庄子》《孟子》《礼记》《史记》等典籍之中均有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可以择其中合适于课堂者兼而顾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Image        


Image

Image        

02 因材施教,不必齐一

       

Image


14E60

主持人余婉卉老师


《论语》是人文经典,人文经典不同于社会科学经典,更不同于自然科学经典。讲《论语》时不必强调整齐划一,而是要像孔子那样根据自己的授课对象而因材施教。孔子说“仁”,对不同的学生所作出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余婉卉老师自己向医学院学生讲《论语》时侧重讲“仁者爱人”,讲“伤人乎,不问马”,讲“医者仁心”。


“不必齐一”也指在对于别的老师或同学之于《论语》和孔子的不同解释和看法,要广而包之,兼收并蓄,兼听则明。同时,余婉卉老师还强调了训诂、考据之于《论语》理解的工具性作用,并向老师们推荐了杨伯峻《论语译注》、孙钦善《论语本解》、杨树达《论语疏证》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书。


余婉卉老师分享结束后,历史学院鲁家亮老师从出土文献角度对历年来《论语》相关出土简帛进行介绍,为老师们的《论语》讲授提供了专业的出土文献背景。

Image        


Image        
Image        

03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余婉卉老师的分享引起了老师们的广泛共鸣和思考。接下来,老师们结合自己的《论语》授课实践,针对《论语》授课方式、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与看法。


Image

181ED


传统文化中心张昭炜老师谈到,在课堂上有不少同学分享b站等平台上杨立华老师的《论语》解读,并由此提问,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待其他老师以及同学们对于《论语》不同的看法。鲁家亮老师以余婉卉老师前面所讲“不必齐一”进行了回答,言及从不同老师、同学从不同角度读《论语》会有不同理解,强调之于《论语》理解的包容。


Image


27FAB

经济管理学院李雪松老师提及,自己孩子所在的小学要求学生背诵《论语》,且课程中已有关于《论语》《中庸》等文化典籍的学习,进而提及包含《论语》在内的典籍文本的重要性,以及在《论语》讲授中要对部分中学教材已有选段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到这是“大学《论语》”而不是“中学《论语》”。


Image

1A6D7

 


新闻与传播学院肖劲草老师谈到自己授课中会有内容讲不完和在涉及到《论语》故事性的选段时学生听课兴致很高的情况,并就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向学生讲授《论语》的仁性提出疑问。李建中老师对于肖老师所提及的“时间短、内容多”的问题时回应:要围绕关键词“仁”来讲,重点讲清楚孔子说“仁”和“仁人”以及孔子其仁。


FEC12


文学院高文强老师从人文导引课开设《论语》讲授的初心与目的出发,谈及在《论语》讲授中所讲述的孔子更多是讲授者自己所真切理解和深刻思考过的孔子,故而要更关注和把握其中之于人之培养有益的方面。



Image        

04 摆渡者

       

人类轴心期的《论语》与21世纪的《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这中间已有两千多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论语》与新世纪的大学生之间的隔阂难以避免,而教师正是连接学生与《论语》的摆渡者。在老师们集思广益之下,人文导引课的“《论语》与仁性”章,还有12部中外经典广阔的精神世界,将以更加可感可亲的面貌呈现于同学们面前。


文字:谢茜茜

图片:徐睿智

责任编辑:李猛、李珍贞

终审:李培蓓、尚晓

邮箱:whuge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