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集体备课 | 如何讲好“《斐多》与生命”

发布时间 :2022/05/02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2022429日上午10时,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组于文理学部第六教学楼213教室继续第三轮集体备课。此次备课由李雪松老师主持,文学院刘春阳老师主讲。参与研讨的老师围绕刘春阳老师如何讲好《斐多》的专题各抒己见,并对人文导引课程中的教学方式及内容展开深入探讨。


A019B


主持人李雪松老师



Image        
Image        
前言        

《斐多》篇是柏拉图所著《对话录》之一,记述苏格拉底临刑前与前来探望的友人、弟子探讨的生死问题,深刻地影响到了西方文化的形成并延续至今。鉴于《斐多》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及其中对于生命价值问题的启迪,人文导引课程组极其重视《斐多》的讲授,并针对《斐多》的授课方式、内容展开过多次研讨和不断改进,此次研讨也充分体现了人文导引课程组精益求精的教学追求。


Image

119DC2


Image        


Image        
Image        
主讲人发言        

Image

ABC3A

主讲人刘春阳老师


本次集体备课,刘春阳老师通过四个部分来分享教学经验:第一是为什么必须讲《斐多》;第二是对于问卷中反映的疑难点的回应;第三是自己讲解《斐多》的实例;第四是可用的参考文献。


Image

F1802


人文社科经典课程为什么必须讲《斐多》?刘春阳老师从三个方面解释,第一方面是因为它讨论的是人类终极关怀——生于死的问题,是一把用来打开生死之门的钥匙;第二方面是因为苏格拉底之死作为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昭示了哲学的本性与力量;第三方面是想以死亡与不朽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生活的意义,为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斐多》有哪些教学疑难点?刘春阳老师做出了相应的解释。第一点是对于苏格拉底之死的考证,刘春阳老师认为,虽然缺乏充足的文字记载,但可以单独从苏格拉底的弟子们的记载进行理解。第二点是苏格拉底被雅典审判与其哲学思想的关联,刘春阳老师列举了苏格拉底与雅典城邦的三个冲突:民主自治与哲学王专制、美德与知识是否可以被获得、幸福生活来源于灵魂还是公共事务。第三点是对于苏格拉底之死该怎么评价,刘春阳老师认为是一场悲剧,并引用了黑格尔的观点“是两种公正互相对立地出现”。第四点是关于如何消除死亡话题的消极影响,刘春阳老师认为要让学生在理解了柏拉图“绝对的生”之后,充分地认识到死亡的存在,在死亡面前变得勇敢起来。第五点是对于灵魂不朽的论证,刘春阳老师认为柏拉图的灵魂不朽可以从相反者相生、灵魂回忆说、与“理念”的类比和灵魂的本质进行论证。


Image

C554A


《斐多》怎样讲才能做到更好?对于讲授的方法,刘春阳老师结合自身经验,建议先是以奇闻轶事入手,将苏格拉底祛魅化,其次大致梳理建构苏格拉底形象文本,接着讲解苏格拉底之死的悲剧性,最后是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思考。


在发言最后,刘春阳老师列举了相关参考文献:《回忆苏格拉底》《云》《明哲言行录》《苏格拉底的审判》《〈斐多〉中的存在与生命》《〈斐多〉中的“自杀”与“不朽”》。

Image        


Image        
Image        
答疑与讨论        

刘春阳老师的分享引起了老师们的广泛共鸣和思考。接下来,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授课实践,针对授课方式、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与看法。


刘重春老师提出了如何在文本意义上定义“灵魂”的问题,刘春阳老师给出的解答是一种生命原则,它赋予肉体以生命。苏德超老师认为在《斐多》里”灵魂“一定是个实际的存在,但是无法被具体找到。苏德超老师还补充了学习《斐多》的意义,一是虽然我们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我们依然能从“上帝之死”和“苏格拉底之死了解西方的文化;二是希腊的人文科学有类似自然科学的确定性,难以驳倒。同时,苏德超老师指出,在论证灵魂不朽之前,对于灵魂存在的论证也十分重要,应该先通过举例先使学生理解灵魂回忆说,再通过灵魂的单一性论证灵魂不朽。


Image

119D9A


EEDFF


A8FE2

Image


李建中老师结合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对死亡的消极理论,提出柏拉图的灵魂不朽学说是否能真正地消除中国人的死亡焦虑问题。针对柏拉图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苏德超老师做出回应:柏拉图认为要把自身认成灵魂而非肉体,这点与佛教的思想相通,而儒家与道家对于不朽的解释也落在改变自我的认同上,因此可以落足于中国文化的语境


Image

9D537


李松老师认为《斐多》过于晦涩,还应该讲《苏格拉底的申辩》,因为《苏格拉底的申辩》切中了苏格拉底对于灵魂的关键解释——信仰。只有了解了苏格拉底对于神的信仰,才能理解“灵魂”。李松老师还列举了苏格拉底能大义赴死的六个原因:第一是坚守神灵给予的值守;第二是追求智慧、真理、灵魂、德性;第三要做城邦的牛虻;第四是不择手段免死是不道德的;第五是死即摆脱痛苦;第六是好人神佑。


Image

AEA53


陈溪老师分享了自己在讲授《斐多》篇之后产生的思考,提出了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朽学说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结构,将其类比于加尔文派中信仰对于现实生活的作用,认为柏拉图谈论死亡最主要的价值是对于生命的思考李建中老师从文学角度支持了陈溪老师的观点,认为信仰可以是直觉的、不能被论证的,但也具有充实生活的价值。


Image

ACDD3


B8C8C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结语        

不管是主讲老师,还是参与讨论和分享经验的老师,围绕着《斐多》的讲授,都毫无保留地交换了个人讲授这门课的心得、体验并纷纷提出建议,充分体现了老师们为了上好这门通识课所做出的的共同努力。苏格拉底的生命结束于审判之后,而希腊哲学对于生命的思考却通过《斐多》一直流传至今,并在一代代学者的重读与补充下闪耀着永不停息的理性光芒。通过人文导引课的老师们的精心备课与生动讲解,学生们不仅能在《斐多》中以苏格拉底的生死观为钥匙,开启对于自我生命价值的思考,更能进一步从武大通识的成“人”教育中获益,受用终生。

Image        

文字:张芊芊

图片:黄秀慧、彭典

责任编辑:李猛、雷娇娃

终审:李培蓓、尚晓

邮箱:whuge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