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3日上午,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组在文理学部第五教学楼203教室展开第四轮集体备课。此次集体备课由历史学院鲁家亮老师主持,分为三个板块进行。和以往一样,所有的老师带着问题入场,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相长的初心,共同为完善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的每一门课、每一个教学环节而展开热烈的研讨,取得了非常有益的效果。
主持人鲁家亮老师
本次集体备课的第一个板块由文学院王怀义老师对此前开展的“为什么读经典”和“学术写作入门”两个教学环节进行小结
在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导引课的教学进程中加入“为什么读经典”和“学术写作入门”的内容,是课程组在本学期根据课堂效果和学生需求而新增的教学环节,王老师表示,目前看来增加这两部分的内容有着比较积极的效果。通过让同学们阅读经典的课堂交流与分享,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范围,也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而对于“学术写作入门”,在开课前李松老师曾做过问卷调查,有9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讲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所有同学都认为非常有必要讲授,因为这对于学生下一步的结课论文乃至毕业论文的写作,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讲人王怀义老师
参加集体备课的老师们对这两个议题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针对“学术写作入门”内容的讲授,老师们反映学生普遍非常关注“学术写作入门”的内容,在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在课堂上的“抬头率”非常高,有学生要求增加这方面的课时,有学生想要得到授课的PPT,还有学生有困惑,因为自己的写作偏好(例如喜欢写散文)和结课论文的要求有冲突而担心自己的最终成绩,不一而足。讨论后老师们基本达成两点共识,一是学生的成绩考核坚持质量导向,二是在导引课程中加入“学术写作入门”的内容对于结课论文的进一步规范化而言具有很强的辅助性。
本次集体备课的第二板块,由张昭炜老师主讲《庄子与天性》,围绕着如何讲好《庄子》这个议题,张昭炜老师根据备课组发放的问卷,针对问题,并从自身儒学研究的角度,由孔入庄,分享了自己的教学体验和设想。
主讲人张昭炜老师
张昭炜老师的分享与交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对问卷的反馈和探讨,第二是自己讲授《庄子》的内容设计,第三是通过作业进行拓展和探讨。
首先是针对问卷中较为集中的问题,张老师结合自身作出回应。第一个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庄子的思想和当下“躺平”的观点之间的关联,尤其是庄子思想和“躺平”概念、顺应天性和“躺平”的关系这两个极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张老师用鲲鹏精神与人的超越追求来进行解答;第二个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庄子思想内部的问题,张老师强调以现代积极意义去理解包括庄子的逍遥、齐物、“吾丧我”与天性等问题;第三是庄子思想的比较研究和怎么讲授《庄子》的问题,张老师谈到了老庄之异、庄子后学到黄老学派、魏晋玄学、道家及道教的学术传承,还对如何通过与《论语》的思想进行对比而让讲解更加生动与深入进行了探讨。
其次,对于如何讲授《庄子》,张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一是庄子其人其书,二是鲲鹏精神,三是克己复礼、心斋、禅定(仁性、天性、悟性)。
讲述庄子其人其书的时候,张老师从自身儒学研究的角度探讨了《论语》与《庄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并以《史记》为线索,以老子为过渡,进行了由孔入庄的精神探索。
在讲鲲鹏精神时,张老师特别提到鲲鹏精神是武大的象征,《庄子·逍遥游》所述北冥之鲲化为鹏,“怒而飞”,怒化展现出大鹏奋发崛起的精神风貌。从儒学堕落、明代亡国的历史来看,如果选择沉死水、甘心亡国,则如北冥之鱼滞留北冥,不化为鹏;而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者,势必致力于打破死海,扭转时局。
讲述克己复礼、心斋、禅定,张老师探讨了人文精神的终极指向,从道家的境界,到儒学追求的境界,探讨了颜子缄默之学在《庄子》的表现,并扩展到以心斋坐忘为线索,以颜子为过渡,从庄子到惠能,回到关于仁性、天性、悟性的思考,张老师提出,人们往往追求的人的境界是整齐划一,而这恰恰就损伤了人的个性与天性。
最后,通过课后作业讨论天人、天籁、天机。张老师展示了课后作业的设计:阅读《庄子》的三段材料(包括“南郭子綦隐几而坐”、“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结合《论语》,并思考以下问题:“孔子与庄子所讲的天人关系有何不同,如何实现两者互通”。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通过张昭炜老师的教学分享,在本次集体备课的第三板块,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对于如何讲授《庄子》,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庄子的思想精神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老师们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庄子》的教学本身,也涉及学术层面的探讨,并通过学术层面的探讨反馈到教学中。陈溪老师提出老庄思想在中国现当代有没有代表性的继承和发展,有没有代表性的研究庄子的人物或发展方向的问题,张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如果没有庄子的话,中国哲学史没有那么浪漫,没有那么深邃,所以研究中国哲学史一般都会涉及到庄子,比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从文学上闻一多等人对庄子也是有所涉及的。鲁家亮老师提出人籁有没有可能转换为天籁的问题。张老师认为天籁是无声之声,地籁是自然之声,但人籁其实也是对天籁、地籁的模仿。叶李老师认为天机、天性、天理都涉及到天,“天”这个核心观念应该怎么去理解非常重要;张老师认为庄子的“天”相对于儒家的“天”,更接近于一种自然的状态。苏德超老师提出了《庄子》中不提孟子的疑问,张老师再次从由孔入庄的角度,提出庄子和孟子一反一正,都有对颜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立和互补。
陈溪老师
叶李老师
苏德超老师
最核心的分享与交流还是老师们在讲授《庄子》以及人文导引课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余婉卉老师就自己讲授《逍遥游》、《秋水》等篇目的体会提出问题,即怎么让学生明白既要保持自己的天性又不能躺平,怎么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张老师以鲲鹏为例,认为对鲲鹏来说想要逍遥就要飞跃,而这种飞跃也来自后天的努力,就好比对学生来说,知识的积累越为厚实,才能飞得越远。肖圣中老师补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和个性,但如果有学生认为上课可以随意睡觉、躺平就是一种释放天性的自由,那这种对于自由的理解就是幼稚的,过度的、不遵循规律的睡眠比如睡懒觉实际上也违背了天性。
余婉卉老师(左二)
肖圣中老师
牛田禾老师则结合自己与学生的互动分享和探讨了天性和有用的问题,即有学理科的同学表示自己很喜欢人文学科,但这样的课程对自己保研是没有用的,这是一种普遍的困惑。张老师认为每个人的天性是不一样的,但是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庄子可以让人找到一种内在的资源,让人走得更长更远,它解决了生死的问题、解决了精神性的问题、解决了超越的问题等等,这可以让一个人走得更远。
牛田禾老师
高文强老师指出,庄子并不是告诉你天性是什么,而是告诉你去发现自己的天性,而讲授《庄子》就包含了引导学生真正去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天性的价值和意义。
高文强老师
张晶老师提出关于对《庄子》的讲授,是应该更注重元典义,还是更注重现代理解,以及教师如何把握《庄子》的元典意义和现代理解之间的差距?而作为教师对于庄子的理解,在讲授的过程中,又有多少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张老师给出的答案是经典的教学更应该注重一个长效的机制,鼓励学生去读元典,就像埋下一个种子,当学生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面遇到挫折的时候,可以回想一下过去老师在课上讲《庄子》时可能讲了那么一句话,能够引发他的触动和兴趣,这就很了不起。
张晶老师
最后,易栋老师讲到,我们在今天讲中国文化的经典,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当代的中国人去焕发属于中华文化的那一种人文热忱、艺术精神、祥和气象。这是中华经典之于当代的年轻学子,作为教师最想导引他们的。
易栋老师
人文导引课程组的集体备课,长久以来保持着以问题为导向的机制,通过主讲老师的分享和老师们的共同研讨,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不断的打磨,积极将学术探索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每一门课都尽可能达到最佳效果。《庄子》是中华元典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老师们精心打磨的《庄子》课程,学生能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的理解能力的提升,而这一点,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文字:李猛
图片:彭典
责任编辑:李猛、雷娇娃
终审:李培蓓、尚晓
邮箱:whuge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