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3日14时30分,中国精神导引课程建设总结交流会在武汉大学本科生院南304会议室如期召开。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教授、中国精神导引课程负责人兼首席专家左亚文教授、课程负责人杜莉教授等17位课程建设团队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倪素香教授主持。
会议第一项议程由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教授讲话。
李建中主任回顾了自中国精神导引课程创建一年多来的历程,在进行过往总结的基础上,盛赞老师们为了学术研究与课程建设所作出的无私奉献。他认为中国精神导引课程团队非常年轻又兼具实力,对团队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李建中主任强调了中国精神导引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并且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建议加强核心组建设。核心组要在明确课程重难点、教学方案设计、教材修订、课程质量检查、学生反馈等重点事项中发挥中坚作用。其次,建议开展常态化的集体备课。课程内容既要“通”又要“变”,不可以一成不变,也不可以过于多彩而失了整体,通过集体备课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教学模式。第三,建议准确把握《中国精神导引》的课程性质与定位,该门课与两大导引与六门思政课既有关联也有区别,她是要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落实为中国精神,用人文之“仁”和科学之“智”铸中国之“魂”。
李建中主任也对中国精神导引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相信课程能够后来居上,完美融入通识教育体系,为武汉大学通识教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建中教授
会议的第二项议程由课程负责人杜莉教授致辞。这是杜莉教授作为课程负责人首次与课程组成员见面。杜莉教授深情地谈到自己十分热爱本科教学,但也深感作为课程负责人责任重大,仅凭个人热爱还不足以担当此任,必须凝聚一个有情怀、有水平、有特色的教学团队,进而让《中国精神导引》课程既独具特色,又能更快地有机融入到武大的通识课程体系之中,完成与人文社科导引、自然科学导引的“三军会合”,并最终形成“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中国精神”三位一体的凸显武大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通识课程体系。杜莉教授明确指出课程组现阶段首当其冲的任务是跨越学科壁垒,整合学校资源,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着手,组建稳定的授课团队,确保2023年面向全校文理两科学生全面开课。
杜莉教授
会议第三项议程由课程负责人兼首席专家左亚文教授作总结报告。左亚文教授简要地回顾了创设本门课程近一年半以来的工作,反思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
自2021年1月21日课程大纲正式通过至今的一年半时间里,左亚文教授对“《导引》缘起”“大纲确立”“学术春节”“弘毅试讲”“暑期培训”“局部展开”“成绩总结”等几个关键时间节点进行了梳理和回顾,谈到其中创建的艰辛和收获,不禁感慨万分。他从多个方面总结了《中国精神导引》从无到有这一探索过程所取得的成绩,如组建和培育了一支20余人的具有较高教学和科研水准的课程团队,已为近2000余名学生开课,完成了40余万字的教材编写,建立了课程试题库,围绕中国精神这个主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并发表数篇论文等。对于下一阶段的工作,左亚文教授也提出了有待加强和改进的几点工作:招募和扩充师资队伍,进行第二期暑假教师培训,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团队凝聚力,启动慕课建设,推进学术研究等。左亚文教授希望老师们凝心聚力,戒骄戒躁,把《中国精神导引》这门课程建设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左亚文教授
会议第四项议程由核心小组的几位老师和课程组成员发言。他们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如何加强本课程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秦平老师强调授课时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内容可以在保持基本统一的基础上体现特色;杨建兵老师对中国精神导引慕课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想法;肖航老师和聂长顺老师结合亲身教学实践总结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认知特点,提出了如何更好处理师与生、教与学关系的问题。张萌、吴默闻、任艳等年轻老师在会上也分享了自己的授课经验。新加入课程组的黄敏、连凡等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的态度。
通过本次会议,中国精神导引课程团队总结了经验,查找了问题,明确了方向,确定了新的任务。课程团队新老成员重温了《中国精神导引》创立的初衷,这就是旨在使武大学子于本课程之中领悟和把握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扩展学术视野,提升理论眼界,培育兼具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中国精神的优秀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