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4日上午,通识教育中心《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团队2020年总结暨联谊会在文理学部教六305教室举办,大会在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会议由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彭华老师主持,《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团队20余名大班授课教师参与了此次会议。
会议伊始,彭华老师简要介绍了过去的一年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团队取得的成果,然后预告做分享报告的五位老师及讲题。
一、万臻老师
混合式教学在《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应用
第一位上台发言的是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万臻老师,万臻老师报告的内容是混合式教学在《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应用,她从课程设计初衷、课程教学设计内容及创新型与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展开自己的报告。万臻老师谈到,最开始采用线上教学是迫于疫情的无奈之举,后来采用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设计则是基于以下考虑:《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是整个教师团队在进行准备,团队中老师不同的风格碰撞为课程设计带来了火花与亮点,团队的力量和智慧更有利于混合式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设计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将任务驱动转变为自设挑战;线上、线下的课程内容可以互为补充,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最后,混合式课程设计有利于形成新时期的师生共同体,让学生在线上线下参与到学习任务的取舍、教学目标的修订,甚至可以让学生的反馈直接出现在教学内容中,引领教学设计。
万臻老师认为课程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万臻老师“变一滩死水为碧波荡漾”,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视频互动教学设计;变意见为知识,设定清晰的、可实现的认知、技能等教学目标;变“智者”为“爱智者”,在课程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实现课程的情感目标,完成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变茫然无措为掌握学习策略,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说的,“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万臻老师认为教师要在课程中完成“大鱼”引导的任务,才能让“小鱼”从中受到积极的影响。万臻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读和视频学习,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准备;为了激活课堂,万臻老师十分重视学习反馈与学情调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程做出相应的调整,基于学习通的参与式课堂互动设计、研讨与授课结合的“学”与“教”则有助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和积极性;此外,万臻老师还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了写作训练环节,要求学生在每次讨论课前提交相关文本,以帮助学生持续提升语言组织、逻辑思维等能力。
最后,万臻老师简要总结了自己课程设计的创新性与教学反思。让师生共同体携手进行课程创新是课程设计中重要的突破点,有利于实现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策略。万臻老师回顾课程,认为教师应当做到理解学生,耐心等待,要全情投入,更要有初期目标无法完全实现的清晰认识,要有抗打击性、足够的耐心,要能够灵活地应变;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每一次参与、分享,让他们的参与无功利但有价值,这也正是通识教育的内涵所在。
二、林毅老师
小班研讨课程实施心得分享
林毅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小班研讨课程实施的理念。学生进入大学后,应当从中学跟随教师学习转变为主导课堂,因此,课程设计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中。基于这样的理念,在2018年到2020年的《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中,林毅老师对自己的小班研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进行了设计。教师在课程中招募志愿者,选择每讲一位召集人负责,两位记录员以图片、文字等形式对课堂进行记录,教师与召集人讨论小班研讨课程实施方案,由学生进行课堂组织,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课后问卷和课程总结。林毅老师认为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参与课堂、承担任务并在小班研讨中受到锻炼,对学生是有极大帮助的,深度参与林老师的小班研讨课堂、担任召集人的姜同学就总结到:个人思考问题难免受到局限,但在讨论中可以接受不同的观点,让思路获得完善;自己组织的小班研讨仍有不足之处,比如课堂氛围不够活跃,课堂时间不够充足等。
最后,林毅老师总结了自己的小班研讨实施心得。她认为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因材施教、灵活处理;要鼓励助教,支持小班老师;要有教育的大局观,即教学要从培养人的角度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非仅仅局限于当下的某一门具体课程。
三、王素青老师
从辩证角度看小班研讨课
第三位进行分享的是健康学院的王素青老师,她对比了自己的《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小班研讨课和美国教授的讨论课,指出了二者的不同之处与自己课堂的不足之处。王老师首先回顾了自己的讨论课。2018年秋季学期,王老师为口腔医学与药学专业的同学授课,课程中安排6次讨论、2次展示,讨论题提前发放,既有文本相关问题,也有开放式问题,每次讨论随机分组组合,每个人都进行发言或讨论,这样的方案下课堂相对比较活跃,但会出现拖堂问题,并且最终学生表示任务太重而收获不多;2019年春季学期,王老师为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国学、心理学、哲学专业的同学授课,方案与2018年秋季学期大致相同,但分组方式改为进行两次随机组合,而非每次都改变分组,并且在课堂中引入了辩论赛模式,结果出现了明显的学科差异,法学院的课堂比较活跃,而国学院的课堂比较沉闷,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整体有所提升;2019年秋季学期,王老师为电气工程学院授课,在之前方案的基础上改为要求每人每学期发言一次,并引入三人小组主持、摄像、记录的模式,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展示进行评价,但课堂比较沉闷,学生反馈结果一般;2020年春季学期,王老师为计算机学院进行线上授课,改两次随机分组为一次随机组合后固定分组,课堂活跃度尚可,学生反馈结果一般;2020年秋季学期,王老师为网络安全学院授课,课堂比较沉闷,出现了分工明确、合作不足的突出问题。
随后,王老师对比了美国大学讨论课与自己小班研讨课的不同之处。美国教授的课程是“战略+战术”,以总体战略统领课程安排,而自己的却更像是“战术+战略”,做到了具体课程内容的安排,却对整体战略有所忽略。美国教授会把所有的课程安排发布在网站上,由学生自己研读,而国内的课堂却往往在老师、助教对课程要求进行再三强调后,学生有时依然不能明确了解并完成课程要求,王老师认为学生应当更多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来。最后,王素青老师认为,导引课要实现更好的效果,要学生、助教、老师三方共同发力,学生要调整自己对分数和通识理念的认识,助教要更加积极主动,改变自己对通识课的认知,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储备大量知识以应对导引课教学的要求。
四、金振齐老师
小班研讨课体会
第四位上台发言的是金振齐老师,金老师分享了自己小班研讨课的流程、措施和自己关于研讨课的体会。金老师小班研讨课的一般流程是小测验、简单解析、基于文本的讨论、开放题的讨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金老师按照哲学物理板块、生命科学板块、科学方法板块给小班分三次小组,大课结束后,会及时在小班群中发布讨论题,并要求每个小组准备所有的题目并做好PPT基于文本题的讨论,会要求每小组在课堂上临时指定或抓阄抽取一道题,开放题则有四讲设计成辩论题,让同学们在甲乙方立场上进行辩论、交流。
金振齐老师认为在小班研讨中设置辩论题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在讨论前预先准备可以加深同学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PPT的制作则有助于帮助同学们梳理思路、构建框架。同时,目前小班研讨课还存在部分同学参与度不高、部分章节同学们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的问题,对此,金老师认为导引团队应当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改进、提升。
五、钟赛香老师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期末总结
最后进行分享的是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钟赛香老师。钟老师首先回顾了自己带教的班级,这学期整体呈现为电气院大班上课比遥感院认真,小班电气院准备和讨论比遥感院认真和积极。对于不同学科学生的差异,钟老师认为讨论课积极与否是运气和实力的结合,有时运气的确占一定的比例,运气好时,讨论课可以积极到被感动。
而对于可以把控的“实力”部分,钟赛香老师分充分的准备、过程的把握、课后的补充三部分进行了具体呈现。课前准备中,老师要求学生准备自己的特色桌牌,进行自我介绍;课程中进行合理分组,适当变动,第一次进行随机分组,第二次根据选题进行分组,第三次自由邀约分组再选择题目。而在过程的把握中,钟老师认为应当明确要求,提前准备,小班老师对讨论课的整体安排要在第一节课时或第一节课前(建QQ群后)就跟班上同学明确。让同学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学习准备;要组量适当,题量适当,不宜过多,导致时间有限,学生交流不足,也不宜太少,学生交流范围过窄;要及时给分,及时点评,给分是一个风向标,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样给分,好的地方及时鼓励。不好的地方及时点出,回答错误的及时修正,并适当拔高同学们的认知。课后补充环节中,钟老师提到要给同学们提供相关文献和参考文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显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要及时记录课程情况以便于后续安排。
除了经验心得之外,钟老师还提出几点不足之处。钟老师认为在帮同学们建立通识课理念方面还需努力,目前想的比做的多,还需要将更多的想法付诸实践,同时应加强与小班老师的沟通。
总结:桑建平老师
大会最后,通识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自然科学经典导引》首席专家桑建平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桑老师指出,对于导引课程,教师团队一直在反思如何改进,而在导引课程上的经验是可以迁移到其他课程、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上去的,这种反思是珍贵的,还要继续不断进行下去的。桑老师回顾了2020年,这是极为特殊的一年,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是给每个国家的试卷,基于制度优越性,中国是回答得最好的一个,我们应当为自己生在中国而感到幸运。
桑老师选择了“网”这一汉字作为对武大通识教育的年终总结,其中承载了武大通识教育在2020年的故事、武大通识团队的思考和记忆。生活中一切无不在网中,疫情期间,小区是封闭的,如同“网”的三边;但网没有完全封死,我们并不是被囚禁在其中,而要从中找到出路,出路是我们自己找到的,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通过网络进行了线上教学,线上教学就是我们的出路。在经历过一学期的线上教学后,我们已经无法完全脱离线上教学的模式了,如万臻老师所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了我们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只能选择把这一模式做好,接下来就要在教材修订要把融媒体的内容加入进去.
此外,小班研讨仍是导引课的软肋,做得还不够好,导引团队要继续进行研讨分享,互相交流、学习。导引团队切记不要“走得太远忘记为什么出发”,读经典与大师对话是导引课程的初衷,但目前的教学中存在注重知识点、忘记经典,注重重点句子解读、忘记大师的倾向,这样是无法让学生有批判性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师要更加注重对文本的领读和诠释。对于课程负面评价的看法,团队教师应当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收到中肯评价时不忘感恩,对待恶意评价要豁达包容,不要过多关注,以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做出良好示范。
自然导引教师团队2020总结大会就此圆满落幕,如桑建平老师所说,2020年导引团队挺过来了,2021年必将在快乐与幸福中迎来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