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通识快讯 | 通识通德,教学相长——人文导引教师团队2020总结大会

发布时间 :2021/01/18  编辑:刘鑫浩   资料来源:武大通识教育   点击次数:

2021年1月7日上午,通识教育中心《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组2020总结大会在工学部一教的教师发展空间举行,大会在线下和线上同步进行。会议由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历史学院教授潘迎春老师主持,《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团队30余名大班授课教师参与了此次会议。


DF56E


     


会议伊始,潘迎春老师简要介绍了过去的一年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团队取得的成果,然后预告做分享报告的五位老师及讲题。


一、陈溪老师


从“启蒙教育”到“启蒙共同体”——通识教育中构建多维精神共同体的实践价值与意义


921C


     

第一位上台发言的是文学院的陈溪老师,陈溪老师开始引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来类比人文教学团队的发展历程:第一个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18年盛夏集体第一次备课讲座的写照,那个阶段的重点是经典本身的一种“较劲”;“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经历了数轮集体探讨、修改教学方案后致力于促进的一个核心问题,也就是围绕着消化经典这个问题和学生的“较劲”;最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终悟境,在教学的最终理想之境却是永无止境的。“2020年对我个人,也是在人文导引教学理念和实践上的一个阶段性成长和进步,我开始在教学中意识到有意地构建多维精神共同体的价值和意义。”接着陈溪老师又从三个方面具体分享了多维精神共同体的内涵。


第一个方面是在学生和经典之间建构自主认知的智性共同体。陈溪老师说,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们奉出经典的自由钥匙对学生说:解除思想绑架、拒绝工具异化、发展独立人格和自主思维,学生虽然能意识到经典的伟大,但是总感觉经典离自己太远,和自己关系不大。所以在教学上的问题不应该只停留在对经典的把握,而要解决学生提出的“so what?”的问题。陈溪老师认为学生在读每一本经典的时候都想想“经典为什么是为我而写的”这个问题,那这本经典就是他的经典了。


B1E5


     

第二个方面是借助经典教学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建构现实关怀的思考共同体。学生虽然表面上并不在乎被模式化,但是实际并非如此。例如在关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讨论课中,学生对经典的解读和启发仅仅停留在一个批判者而不是自省者,经典和他们的最后一段距离就在于学生把老师看成一个单向教育者,而老师应该作为同历者与他们平等交流,打破与学生交流的屏障。


14289


     


第三个方面是在老师之间建构和加强多元又统一的价值共同体。第三个方面的本质就是前面两个层面构建的共同体得到一种整体性和公共性的认同和强化,虽然有些理想主义,但是整个导引团队在教学交流实践中一直在不断完成。陈溪老师认为,团队中有很多老师一直在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付出了许多时间精力,不计个人得失,以最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精神对待人文课程。经典不应该是孤芳自赏和弱者哲学式的存在,而应该是被理性和思辩力反复认同和传递的。学生也不应该被考试和学分压制思维自由,对经典的艰苦阅读和理解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考核模式的要求,而是去享受自由表达和思考的快乐。


107F2


     

二、卢丽珠老师

我与《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的故事


第二位上台发言的是来自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卢丽珠老师,卢老师本来在学校担任学生辅导员,后来走进人文导引教学团队,从辅导员到小班老师,再到大班老师,现在成为了一名专职老师,与人文导引的相识让她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重要转型。卢丽珠老师认为,《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在给学生带来人文素养的同时,也会给课程的老师带来很多收获。卢老师表示,在人文导引团队学习和授课的过程不仅给她带来了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学科的老师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大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在互相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AC81


     

卢丽珠老师回忆了教授《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这门课的过程:“我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学习如何把课程完整地呈现给大家。”团队里面有各个专业的老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能力,不断学习和提高,并成为了一名专职教师,实现了从辅导员到专职教师的转变,也实现了从大学时期的普通理科学生到一个全面通识的老师的转变。最后,卢老师表示,自己会陪伴人文导引团队,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关系中去,学习其他老师的讲课风格,不断发现另一种可能。


10880


     

三、朱俐俐老师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小班研讨心得


第三位上场发言的老师是来自文学院的朱俐俐老师,她从学生素养、课堂内外和收获与展望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小班研讨心得。


学生素养:虽然导引课的学生普遍都很聪明,对文本有比较精确的理解,对人物也能有所共情,但是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阅读积累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对很多名著及思想相对就比较陌生。可能需要在小班研讨过程中引导内向的同学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9F22


     

课堂内外:第一,要鼓励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追问他人的勇气,有很多同学渴望得到认同和关注,有很强的表达自己的欲望,但是只缺少一点勇气,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需要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与鼓励。第二,老师可以在课堂之外给学生更多启示和拓展,给学生们推荐一些课程相关的内容,例如图书、电影、音乐剧……


11428


     

收获与展望:要尊重不同学生性格和素养的偶然性,对学生抱太大期望可能会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学生自己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小班老师应该充当一个倾听者的角色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并且尊重学生的观点。在认真学习大课之外也应该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成绩的评判也要有综合能力和过程评价等多元的评价体系,不能单一化。很多参与小班研讨的同学表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经典的知识,拓宽了个人的视野,同时还在小组讨论中学到了合作与反思,同时塑造了完善的人格和生活。小班研讨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帮助他们成人成才。


A992


     

四、刘迪老师

小班教师读书会: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刘迪老师从小班教师读书会的经验出发进行了分享。


背景介绍:刘老师表示,小班教师读书会的创办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为了提升人文导引团队小班老师对经典的阐述能力,二是提升人文导引团队小班老师对小班研讨的引导能力,三是为大班授课提供充足的后备军,四是建设小班研讨的资料库。


11C49


     


主要做法:在制定好阅读内容及方法等计划后,苏德超老师在人文社科导引小班老师微信群里面发布通知,开始组建读书会的团队,每个老师都要自己当“主播”,把读书感悟分享给别的老师。在正式开始读书会之前,参与读书会的老师们为会议的前期准备做了充分而细致的准备,确保活动可以顺利进行。每次的读书会活动正式“开工”之前,都会在小班教师群里发布通知,每次读书会都会请一位专业嘉宾对分享者的文本细读进行点评,在读书会结束之后大家也会及时在群里进行反馈与总结,也留下了很多个很精彩的瞬间。


B4D0


     


收获与反馈:我们收获了一支“创业”的团队,大家把这个读书会从无到有办起来;还收获了一批专家的点评,每次读书会最后的专家点评都会让大家获益匪浅;一次难忘的成长,与别的小班老师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同样还获得了一个宝贵的“资料库”记录下了每次读书会的相关的文件。同时,读书会也收到了很多老师的反馈,让我们可以不断地完善和改进的读书会。


不足与反思:首先是整个读书会团队尚处于创业阶段,运营上面还缺乏规范,还有就是老师们对于原典的阅读还不够,可以在读书会增加现场讨论文章释义来提升大家的兴趣,最后就是由于疫情的原因,读书会的形式一直在线上举办,大家互动参与度不够。


五、李建中老师

教学相长与通德通识


最后发言的是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李建中老师。李老师首先向大家描述了元月五日下午两大导引课全校统一考试的盛况,感谢本科生院质量处的全体老师为这次全校统考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李老师还谈到他在批阅学生试卷时欣喜:不少同学的文章表现出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F5F1


     


李老师的发言,阐释了《礼记·学记》的一段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李老师指出:“教学相长”最原始的含义是教育者(也就是教师)既要“教”也要“学”,教师的教与学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老师应该在教中学,因为在教之中才知道困惑,知道了困惑然后再去学习,老师在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会学习到很多东西。比如有些老师可能年纪比较大,跟学生代沟比较大,不知道怎么应用线上的手段教学,这就督促老师必须改变他们的教学方式,否则就很难跟学生交流沟通。随后李老师又引用了《礼记·学记》中的一段话:“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以善喻矣。” 在教学过程,特别是小班研讨中,老师们应该做到《学记》所说的“三不”:一是引导而不牵强,自然就态度温和;二是勉励而不压制,自然就作风平易;三是启发而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自然就会引发学生思考。老师在教学之中要启发学生思考,诱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而不是把知识硬塞过去,这样才能达到通识教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目的。


最后李老师又用了钱穆先生名言表达了通识的内涵:“中国传统教育,也不提倡通才,所提倡者,乃是通德通识。”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有了通德通识,乃为通儒通人。人必然是一人。各业皆由人担任。如政治、如商业,皆须由人担任。其人则必具通德,此指人人共通当有的,亦称达德。担任这一业,也须懂得这一业在人生大道共同立场上的地位和意义,此谓之通识。通德属于“仁”,通识属于“智”。其人具有通德通识,乃为上品人,称大器,能成大业,斯为大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


9ECC


     


李老师最后介绍了2021年通识教育中心要做的五件事:一是主办第五届中国通识教育年会,二是修订两大导引教材,三是启动“双百工程”,四是启动对两大导引课程的“绩效考核”,五是启动“武大通识3.0”首批核心和一般课程的结项考核。


A2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