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李建中 | 游心于虚: 庄禅的世界

发布时间 :2020/11/19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微天堂真人图书馆 | 真图书单第60期

11月1日下午,一场文学与宇宙的跨学科对话在图书馆总馆学术报告厅展开,以“你的世界,有多大“为主题的第60期微天堂真人图书馆是武汉大学图书馆和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联合推出的“通·读”系列活动之一。来自全校各院系的两百多位师生,认真品读了武汉大学文学院李建中教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桑建平教授、电子信息学院赵江南教授三本“真人书”,在两个小时里穿越时间和空间,经历了奇妙的思想旅行。



undefined

你 / 的 / 世 / 界 / 有 / 多 / 大


李建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国通识教育联盟常务理事。



     

     

情景剧《有祖冲之就够了》    

     

     


活动伊始,合作社团阅微书社和通识教育协会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充满想象力的情景剧:祖冲之夜观天象,误入黑洞,坠入樱花城堡,通识教育中心的老师们纷纷赶来,利用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出谋划策,终于找到了办法让他回到了过去。大家通过角色扮演展现了自己心目中的通识教育,精彩演出博得了现场阵阵掌声,也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肯定。李建中老师看完情景剧后笑着说,因为两个线索,一眼就认出了哪位是扮演他的同学:一是“2002年来武大”,二是“刚来武大时就和他一样胖”——李老师是在通识教育中心成立后才变瘦的。身为通识教育中心的创建者之一,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作为“通·读”系列的第一位开讲人,李建中老师特意选择了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人文社科经典导引》中着力推荐的两本经典《庄子》和《六祖坛经》,阐述了庄禅世界之大在于心的观点。他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娓娓道来,庄子和六祖慧能那玄妙高远的哲理,也变得掬手可得。


                   

庄子之道:游心于虚的境界


     

     

李建中老师开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李建中老师从校友捐赠的鲲鹏广场的寓意讲起,串联起所有人的武大记忆。
“ ‘鲲’最早指的不是鱼,而是鱼卵、鱼子。最初,我们各居于自我的一方天地,正如一颗颗鱼子;           历经种种终于脱颖而出进入武大,就像鱼子成鱼,得以在更广阔的平台遨游。而武大,让悠游于水中的鲲,豹变为展翅翱翔的鹏,自此出发,自在探索,逍遥世间。”

李建中老师从《逍遥游》谈起,分析庄子看待世界的角度。《齐物论》紧接《逍遥游》之后,讲求的是整齐外物。“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何以如此?老师带领大家进行视角转换,以鲲鹏的视角超然物外,再向人群栖居的大地回望。仅在地上看,事物总有亮暗美丑之别;而到几千里之上,透过云层再向下望,万物渺小混沌、不论差别。在庄子看来,我们如何认知事物,如何感知世界,取决于认知的角度,也就是人心。复归本初,人心是无限的可能性。随心所欲,来自人世又超脱世俗,悠游于虚境,这便是庄子的“游心于虚”。

这是庄子之道,也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庄禅相通:超越语言的桎梏



1B450




那如何到达这样的境界呢?

庄子和禅宗做出了相似的回答,庄禅的世界也由此相通。

庄子言:“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庄子看来,传达意义是语言的使命,值得关注的是如何让言中之意传递,而不是语言本身。

超越语言亦是禅宗追求的境界。李建中老师讲起六祖慧能的故事。六祖其实是一个文盲,大字不识,却悟禅得道。禅宗里所谓“顿悟”,亦是挣脱了语言的枷锁,达到了心有灵犀的状态。我们的人生经历里,也充满这样不言自明、恍然大悟的瞬间,这些都是意义对语言的超越。

当然,想要这种个人的醍醐灌顶被他人所了解,想要让某种莫逆于心的智慧被广泛知晓,还是需要语言。所以,庄子主张忘言的同时,写出了天马行空的优美文字;禅宗描绘拈花微笑,心领神会,也还是用谜一般充满妙趣的语言传播佛法。这些都是对世界上套话、大话、空话和假话的超越,用从心所欲的语言表达真我,用有意味的语言引导思考,让语言完成传情达意的目的。

庄禅的世界,在对语言的超越和对真正意义的追求中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逍遥之境:通识教育的追求



undefined


           




“我们今天讲游心于虚,意义在哪里?”

李建中老师引导大家超越语言的讲述,对意义本身进行追问。他分享自己对大家日常生活沉迷手机资讯、依赖朋友圈社交的看法。手机和朋友圈非常具体地展现着当今世界的撕裂,隐喻着人的孤独状态。但是,我们每个人都通过不同的朋友圈完成了不同的交往与关联。不同的朋友圈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也折射世界的多样。朋友圈社交不是原罪,其实也展示着世界的丰富。或许,重要的不是我们与世界交往的方式,而是我们交往中的心态。我们必须要在言语交杂的纷繁中守住自我,不被思想洪潮裹挟而去。

而这,也正是通识教育的意义。展现多样的世界,呈现不同的思维路径,这让人进入更丰富广博的世界。

由此,每当自省“我的世界有多大”时,我们不会妄自尊大,自诩博学多识,亦不至妄自菲薄,心生自卑之意。因为我们终将发现,人心之深度,视野之广度,思维之复杂度、宽容度,才是人生高度真正的标尺。


   






     

     


   

     

     


主持人:           老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工作的,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李老师:           我1971年开始当老师,到今天整整教学四十年了。我认为教师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由于疫情,上学期我们只能线上授课,我记得这学期返校后第一节课是在“变形金刚”——工学部第一教学楼。那天我非常兴奋,因为好久没有和同学们面对面了,看到一双双闪耀着光芒的眼睛,听到一阵阵的笑声和掌声,我感到特别的激动也特别的幸福,如果有来生,我还是想做老师。
主持人:           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得主厄温.内尔说,他讨厌“工作和生活平衡“的说法,好像工作只是为了糊口,并不是喜欢。而对于他,工作就是生活,是追求确定的目标。您们的表述如此契合,因为您们的事业和志业是一致的。
李老师:           (微笑)

读者:           目前关于“魔都名媛”的讨论很火,一些年轻人为了维持表面生活的光鲜亮丽,在经济水平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拼团购买奢侈品。用庄子《齐物论》的观点来看,这种对物欲的追求,其实是完全不必要的。请问老师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李老师:           青年人对于美的追求是天经地义的,新生到武大来的时候充满了稚气与迷茫,可没过一个学期就有了变化,开始讲究搭配,这是好事,服饰也是一种文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如果超过了自己的经济能力,就不可取了。
站在老庄的立场,对物欲的追求则是完全不必要的。庄子认为美和丑与外貌无关,《德充符》中有这样的故事,一个颈瘤大如瓮㼜的人游说齐桓公,齐桓公与他畅谈数日,被他的智慧折服,再看健全的正常人,反而觉得细长脖子的人难看。美丑尚不在意,更何况服装呢?



10940





读者:老师觉得通识教育中心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李老师:通识教育确实有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是同学们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度。

我给理工科学生上课,有同学问为什么要读人文经典。我们的课程有一半的时间是小班研讨,要花大量时间准备,所以也有老师说学生准备通识课程,挤占了专业课的时间。

所以借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说说通识教育的必要性。疫情期间,如果你在武汉,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死去的消息。怎样面对死亡,如何认识生命的价值?专业课往往不会提及,而通识课就显得格外重要。人文导引里面《斐多篇》又名《苏格拉底之死》,《论语》和《庄子》里也讲死亡,《红楼梦》更与青春和死亡密切相连,这些会建构我们对生命与死亡的概念。

我刚才讲到《逍遥游》的“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个“徙”是“迁徙”的“徙”,人生就是时间的迁徙和空间的迁徙,也是职业的迁徙,你的专业知识并不足去应对这三大迁徙。世界与人生的复杂性和专业的单一性构成了一个深刻的矛盾,所以我们需要通识教育。

不要狭隘地理解有用和无用,大学不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学校。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武汉大学只培养同学掌握一种技能,应该叫珞珈山职业培训学院。








读者:庄子曾经说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而西方从罗马法开始就非常注重语言。想请问老师在庄子这种无可说的语境下会不会产生虚无主义的倾向呢?

李老师庄子主张得意忘言,大美无言,老子更觉得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聪明的人是不说话的。但法律文本中每一个措辞每一个陈述都是非常严谨的,因为事关性命。

语言当然是有用的。我们来大学要学会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如何与人交流。虽然庄子宁可无言,但他的语言在先秦诸子里是最优美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悖论,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个悖论?

第一,从基本需求来说,语言是人的一个基础能力,要学会操作、使用、驾驭语言,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语言。

第二,在专业的层面讲,每一个专业的语言使用是不一样的,文学的语言和法律的语言,物理学的语言和数学的语言都是有差异的。

在最高的层面,还是要超越语言。因为无论是哲学的音乐的,还是数学的物理的,最高境界实际上是无法言说的,所以最后要达到的实际上是一种忘言的境界。

禅宗始祖摩诃迦叶是释迦摩尼的大弟子,释迦摩尼在灵山讲法,拈花示众,摩诃迦叶点头微笑,他没有说话,释迦摩尼就把衣钵传给了他,这就是超越语言的境界。


读者:赵江南老师刚刚提到人类智慧是不是不足以认知宇宙。我想就这个问题提问: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是否存在一个极限?之前我在网上看到过“科学终结”的说法。

李老师:人类智慧也许不能完全认识宇宙,但这正是人类存在的合理性。作为个体,知道的越多,也就知道的越少。如果说“已知”是一个圆,“已知”越少,周边的“未知”也越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但要退休,却觉得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已知”越多,“未知”的周边就越大。正因如此,人才有必要生存下去。

                   

李建中老师谈读书



undefined




读书要从最好的书读起。如果读爱情小说,一定要读《红楼梦》,红楼梦第九七回写黛玉焚书,黛玉临死之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宝玉,宝玉,你好……”。这个“你好”不是问好,而是一个副词,后面应该加形容词。设身处地去想,如果你是黛玉,会对宝玉是什么样的感情?用一个形容词,用一万个形容词能不能说清道明?每个读者会根据对爱情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对红楼梦的理解去补充。但如果让琼瑶来写的话,她也许会让黛玉喊着“宝玉你好坏好坏哟”,这就是经典和通俗作品的差别。

每年都有各大高校的借阅排行榜,坦率地说,我看到武大的排行榜,有些汗颜。那些通俗作品确实品位不高,可看可不看。经典其实很简单,时间说了算。如果一本书过了一百年,过了五百年,过了三千年人们还在阅读,那就是经典。

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建议大家读中国文化源头的书,武大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称之为元典。元典的界定就是先秦两汉的书,扩充一点,每一个专业的开创之作也可以称元典,比如说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心雕龙》。我推荐的话,首先读儒家的《论语》《孟子》和《荀子》,道家读《老子》和《庄子》,读一点汉代的《淮南子》,然后是五经。当然读完很困难,如果没有时间读五经,一定要读四书。文学作品也要从先秦读起,读《诗经》《楚辞》,再读汉乐府,古诗十九首,把源头搞清楚了,有兴趣再慢慢往下读。要有一个读书的计划,这个计划不是四年,是一辈子。

毕业之后,如果你们觉得这个世界是复杂平庸乏味的,那么怎么去抵抗这个世界的复杂平庸和乏味呢?唯有读书。冬天向阳的窗口,阳光照在身上,捧上一本最爱读的书,那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读有故事的人,做有深度的书——微天堂真人图书馆,是武汉大学图书馆和武汉大学学生社团阅微书社的合作项目。自2012年12月17日首次开馆至今,已经举办过60期真人图书馆,推出了138本真人图书,逾万名读者通过室内、户外、线上、现场直播等多种形式参与了活动。真人图书馆不同于讲座单向输出的方式,追求复调表达、互动交流。读者通过对话阅读不同领域的真人图书,开拓思维,发现自身的潜力。而真人图书,也因为读者关注的不同角度,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现场导读:张静雅

字幕:刘贝贝

文案:吴晨昕 张静雅 申艳 奚澍柳 张世杰

摄影:林伟

封面图:张珈利

编排:申艳

审核: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