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娆,2018级电子信息学院博士研究生
对我而言,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这门课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惊喜,无论是教室的布置、先进的教学设备、授课的内容和方式都别出心裁,极其用心,学校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在我的大学时代,还是保持着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授课方式,学习课程的目的也停留在应试的层面上,虽说学到了很多专业方面的知识,但是想法往往会被书本所局限,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独立思考能力,尤其是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专业教育的束缚及思维惯性的弊端显现得愈发明显。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这门课不关乎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重点在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思维发散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在学习中获得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独立思考能力。课程采取的是“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每次大课之后,紧跟着的就是针对大课授课内容的研究讨论,研讨课注重学生参与,老师只是引导者、推动者和共同思考者,没有所谓老师与学生身份的束缚,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大家都畅所欲言。
在讨论课上课的前几天,老师在QQ群里发起投票,由同学们自主选择下次讨论课的上课方式,大多数同学选择了辩论会的形式,于是我们组织了一次辩论会,辩论的题目有三个,分别为:一,如果现代医学技术可以修复或替换受损的器官组织,你是否会因此自主选择永生;二,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将来可能会完全实现人工智能实现人类全部意识活动,人类可能会被替代,你是否会选择继续该领域的研究;三,如果意识可以被保存,你是否会同意通过保存意识获得永生。一共分为六组,每组安排四位同学作为辩手,分别承担一辩,二辩,三辩和结辩的任务。
对于是否会选择永生这个问题,大家讨论的最为激烈,因为与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有些同学的观点令我印象深刻。正方同学说,如果选择永生,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终身的积累会让财富失去概念,一百年寻找伴侣,一千年相守。没有美人迟暮,没有少年变成大叔的烦恼。柏拉图的灵魂肉体分离说,即灵魂回忆说认为人后天掌握的知识对灵魂深处的理念和知识的回忆由于受到肉体的遮蔽,原本在理念世界学到的知识会消除,灵魂的记忆成为空白,器官若得到修复,肉体也会保持年轻,记忆也会存在。就如同一部温暖的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所呈现的道理,爱在记忆消失前,唯有记忆才能永远留住亲人的亡灵。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肉体一体说同样如此,灵魂是身体的形式,灵魂不能离开肉体而存在,如同没有眼睛就没有视觉,没有大脑就没有意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若是没有新鲜充满活力的人脑,又谈何意识,谈何记忆,若是没有记忆又谈何爱?
但是反方同学从实际出发,提出假如人们都选择永生,那是否还需要繁衍?如果二者兼得,那人口会不断增多,地球会不会爆炸,资源的有限性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实体的物质资源(衣食住行)有限,人口爆炸会导致地球资源枯竭,人类灭亡和非实体的机会资源(工作)也是有限的,更有经验的人占据更高的地位优势,从而失去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物种起源自然选择作用仅在于把有利微小变异保存积累起来,自然界通过遗传和变异的多样性,从而让子代产生不同的性状,再通过自然选择筛选出适合自然的后代,不断地繁殖进化。如果永生,人类基因保持不变,无法产生有利于自然的基因突变,无法适应变化着的自然环境,最终会被自然淘汰。自然界本身新陈代谢的规律一旦被破坏,与自然抗争人类可能会面临灭绝的危险。从社会关系方面讲,永生需要经济实力,当修复或替换受损的器官组织需要大量的资金时,贫富差距将会变成突出的矛盾,前几日基因编辑婴儿的出生,就随之出现了出现了“富人生活靠科技,穷人生活靠突变”的说法。一小部分人获得永生的资格,可能演变为激烈的阶级矛盾与冲突。
人工智能也是近些年非常热门的话题,人工智能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例如,精准的手术、智能教育、无人售货、无人驾驶,涉及我们生活健康、教育、金融、交通、零售、制造各个方面。但是如果将来人工智能实现人类全部意识活动,人类可能会被替代,你是否会选择继续该领域的研究?同学们首先提出了人工智能的定义,即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之后结合教材内容《惊人的假说》,人不过是一对神经元的集合,没有所谓的不朽。一方面人类对意识的研究越来越透彻,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发展越来越迅速。普茨维尔在灵魂机器的时代一书中大胆的预言,三大技术将合力打造新的智能机器,重塑人的大脑。霍金也曾预言有人设计计算机病毒,那么就会有人设计不断自我完善直到最终超越人类的人工智能,其结果将是一种新的生命形式。人工智能正在崛起,看似冷冰冰的机器正在拥有人类一样的思考能力和自我意识。若任由人工智能发展,人类将会有被机器异化的风险,等到人工智能实现人类的全部意识,那么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会不会反叛人类呢?当机器逐渐生物化,人类却逐渐机器化,到底需不需要担心呢?为了以防万一,不会继续该领域的研究,人类承担不起被替代的风险。
正方同学提出,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不能因为一个事物将来会产生消极影响就不去发展它。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智能的延伸和拓展,它只能模仿人类,只能无限接近人的技能,不能超越和替代人类。科技本来没有对错,只是在于运用它的主体人类怎么使用,高科技没有天使和魔鬼之分,我们应该引导人工智能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直接放弃对它的研究。
上述都是同学们在辩论时提到的论点论据,可以看出同学们在课下做了很多准备,才能在辩论时谈吐自如。辩论会的三个题目与课程内容和人类发展息息相关,现实性强。通过组织辩论会,同学们对书本上的内容认真思考和深入分析,查阅相关资料,寻找论据,并联系实际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学以致用,辩论双方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给全体同学展现事物的两方面,而听众则在思想的冲突中展开激烈的思考,最终明白问题的实质,学会了分析问题,提高了辨别能力,为后面的学习科研奠定了基础。每道辩题结束后,全班同学通过给正方反方投票来决定胜负,所有辩题结束后,依据票数进行排名,老师贴心的给大家准备了小礼物。
通过辩论会,不仅可以增强文化底蕴,同时也能提高自身能力。辩论会是对辩论者能力和水平的全方位考察。在辩论的过程中,辩论者要想在唇枪舌战,激烈对抗的辩论中征服战胜对手,所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是多方面的,为了在台上充分展示自己,他们在课余下足了工夫:认真搜集资料,参阅资料,根据辩题整理和组织材料,撰写辩词等,在赛前准备时看问题更深刻了,不再停留在很肤浅的表面,也学会了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首先,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如果没有对事物的真知灼见,就不会有惊人妙语。思维的深刻性、论证性、敏捷性和应变能力加强都得到了提高。其次,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语言表达更具艺术性。浓郁的辩论氛围也使文化水平整体提升。辩论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示,一个优秀的团体能够脱颖而出离不开团体的默契。积极有序地组织同学分工找资料,提高了同学们的统筹规划能力。在辩论中,老师可以从同学们的辩论中增加对同学们的认识,评估学生在课堂上对内容的掌握情况,更好的对课程进行评估把握,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