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至15日,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李建中教授参加Global General Education and Asian Texts: What should students read?(全球通识教育与亚洲文本:大学生应该读什么)研讨会,应邀在开幕式上作题为《人:通识教育“武大读本”第一关键词》的大会发言,宣讲武大通识理念,推介刚刚出版的《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这次会议由“核心文本与课程联盟”(ACTC)、纽约大学、肯高迪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举办,会议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欧文市举行。
人:通识教育“武大读本”第一关键词
李建中
何为“武大读本”?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又称两大《导引》)。
两大《导引》精选中外古今共22部伟大著作,是武汉大学两门通识教育必修课的指定教材。由于时间关系,我在向各位同仁介绍“武大读本”时,重点阐释《人文社科经典导引》。
1.“武大读本”的问题意识:如何成“人”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是: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人才”这个汉语词,“人”是词根,是最为根本的。因此,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核心关键词是“人”:何为“人”,成为何“人”,如何成“人”。
早在人类的轴心期时代(BC.800-BC.200),古希腊神话有斯芬克斯之谜,古华夏有《周易》乾卦的“天地人”三才,其共同指向都是关于“人”的三大终极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从哲学层面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具有一种自觉意识和探索能力:识知“人”的身份,回忆“人”的历史,想象“人”的未来。这种意识和能力,在人类漫长的演化进程中,以经典的方式留存、传播和通变。因此,以“人”为第一关键词的武汉大学通识教育,其时间的和逻辑的起点,必然也必须是经典阅读。这一点,正是我们为大一新生设立通识教育基础必修课,以“武大读本”作经典导引的原因和价值之所在。
“武大读本”的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我们学校每年招收7200名本科生,而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第一次离开他们所熟悉的故乡和家庭,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大学校园),和一群陌生的人(老师、同学)一起,开始他们新的生活。如何完成身份转换和自我认同,如何养成博雅习性和君子人格,如何理解并把握这个世界(人、社会和自然)的复杂性和意义——这些问题,专业教育是无法回答的。于是我们需要通识教育,需要通识教育的“武大读本”。
2.“武大读本”的课程目标:人文化成
武汉大学的通识课程有三大类:基础通识课、核心通识课和一般通识课。作为一门基础通识课,“武大读本”旨在对大一新生进行启蒙性质的通识教育,打开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博雅品味,养成学生君子人格,并为后面三年的核心及一般通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武大读本”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导读12部中外伟大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一个共通的主旨:如何成“人”。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精心挑选12部中外伟大著作,其中6部中国经典,既融通儒道释,又覆盖文史哲,其核心问题是人的仁爱、感悟与超越;而6部西方经典,从古希腊直到20世纪,其核心问题是人的自由、理性和审美。而中西人文科学经典的会通之处,则是引导大一学生如何成为合格公民和博雅君子。从“如何成人”的问题意识出发,武大读本的课程目标可以用《周易》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来表述:引导大一学生阅读中外人文科学经典的过程,就是一个“观乎人文”的过程;而“观”所要达成的目标,则是“化成天下”。
武大读本的12部中外经典,从12个不同的层面阐释“人”这一中西文化共同的关键词,或者说从12个不同的面向共同铸成“人”这一关键词的历史意蕴和当代价值。12部经典之中实际上包含着关于“人”这一元关键词的12个子关键词。换言之,12部伟大著作与12个子关键词一一对应:
1.《论语》与人的仁性
2.《庄子》与人的天性
3.《坛经》与人的悟性
4.《史记》与人的使命
5.《文心雕龙》与人的博雅
6.《红楼梦》与人的爱恨
7.希罗多德《历史》与人的历史
8.柏拉图《斐多篇》与人的生命
9.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与人的审美
10.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与人的自由
11.亚当斯密《国富论》与人的理性
12.罗尔斯《正义论》与人的正义
3.“武大读本”的课堂方法:交互主体
就课堂方法而言,大学专业教育多以“教”为主,可称之为“教师主体”;而通识教育理应“教”“学”并重,可称之为“双重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借用现象学的术语表达就是“交互主体”。
“武大读本”的讲授模式是“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大班授课”以教师为主体而“小班研讨”以学生为主体,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提升到与“教师主体”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交互主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首先,“大班导读”看上去是以教师为主体,但在教师导读某一部经典之前,学生是否认真阅读了这部经典,是否认真思考了相关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导读的效果。同样的道理,“小班研讨”看上去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为某一次研讨所精心设计的思考题,以及教师(包括助教)所作的大量的组织工作和细心的个别辅导,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次小班研讨能否成功。
说到底,交互主体与“人”这个关键词密切相关。孔子讲“仁者人也”,在某种意义上说,“仁”也可以用来表达人际关系的和谐、友善和真诚。武大读本,从课程内容上讲是以“人”为关键词,从课堂形式上讲也是以“人”为关键词:二者共同地通向“如何成人”和“人文化成”这课程一目标。
李建中教授向ACTC执行主席凯瑟琳教授赠送两大《导引》
ACTC
ACTC的全称为 the Association for Core Texts and Courses(核心文本与课程联盟)。ACTC是一个全球性的通识教育联盟,致力于推介并实施以经典阅读为核心的博雅课程。ACTC主张博雅课程所使用的核心文本应该来自东西方不同的文明,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ACTC积极开发各类项目,以促进世界各大学对核心文本的重视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