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教师专访 | 赵小琪:对话世界文学大师 你只需要热爱

发布时间 :2018/05/19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通过对赵小琪教授的深入采访,小编了解到了教授关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导读》这门课的设计理念,及其对通识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这篇专访将带你走近赵小琪教授,爱上这门课程。



为什么设计这门课?


设计《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导读》这门课主要考虑到的是,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世界文学的最高奖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首先,诺贝尔奖可以说是世界文学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标杆,它所评选出的每位作家的作品都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文学思想和艺术的较高水准,这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其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事关文学,也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比如莫言得奖,就是中国强盛的一个证明。


第三,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商业符号,它的颁布对纸质媒体、影视行业甚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影响,这是值得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大学生去关注的。


不能不看的教学创新


增加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品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数据库,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化。同时将引入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品影视化作品,利用多媒体进行可视化、动态化展示。


推进翻转课堂的建设,将这门课设置成慕课,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在线上进行专题性讲解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次复习的可能,并在慕课平台的评论区进行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同时在线下课堂上再次进行教授与答疑。


进行分组学习,小班研讨。在课程中设计三次研讨机会,对平时课堂的内容进行总结与延伸,让同学们进行开放性讨论,探讨几个作家作品中的共同趋向,从而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导读经典也要精挑细选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有很多,我选择研读的这几部作品有以下几个标准:


理想性。当前诺贝尔文学奖所提倡的理想主义已经有所泛化,但我仍倾向于选择具有原初狭义的理想主义内容的作品。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紧张、焦虑情绪严重的背景下,我希望研读的作品具有更多的正能量,体现对爱与自由的追求,展现出人类的理想与美好。


代表性。我会选择具有极大影响性的作品。比如,海明威代表“迷茫的一代”,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师,而马尔克斯则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这些作家引领着某一种文学思潮,他们的作品具有博大精深的人生哲理。


现实关联性。我更倾向选择与中国文化有关联性的作品,比如赛珍珠、川端康成的作品,更不用说莫言。我也会选择一些对中国现实具有指导意义的作品,让学生以本国的视角去研究这些作品,进而运用作品中的思想指导现实。


当然,正式开课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我选定的书单,尽可能选择学生喜欢的熟悉的作品,力求这门课做到专业与趣味的结合

通过学习有所收获


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成为既专又博的人才。


专,即是对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品的某一方面能够比较深入地研究,拥有独特的见解。博,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对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品有更广博的认识,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概括性的认识。以专带博,以博入专


我还希望同学们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客观的视野,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而非孤立的视角去看待作品。还要拥有比较意识,在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中获得新见解。


另外,我也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希望学生不仅懂得读名著,还能学会收集资料,探索新知,开拓思维。我将督促他们自主学习,学会有效地搜集与整理资料,并进行合理利用,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会很有帮助。


敬告广大理工男女


其实许多非文学专业的学生也是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学素养的,只不过他们对文学的理解可能不太系统,这是他们的劣势。但这门课的重点在于对个别文学作品的研读,对文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不太高,所以对他们来说不会太难。


特别要强调的是,非文学专业的学生运用本专业独特的思维与方法来研读文学,反而常常能够获得新解。所以只要他们用心去读去研究,并无显著的优劣之分。而且,我在讲授这些作品时并非句句细读,而会紧作品的突出主题,沿着一条比较清晰的脉络进行讲解,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逻辑性,以便于学生的理解。


如果动心希望你读


这里我推荐几本和这门课程有关的书籍:


第一本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20世纪外国文学经典导读》。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主要诞生于20世纪,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与这门课是有密切关系的。


第二本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当代诺贝尔文学研究》,这本书以研究21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品为主。


第三本是宋兆霖的《诺贝尔文学奖全集(1901-2017)》,这本书分上下两卷,收集了相对齐全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全面呈现了世界文学百年的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