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已过,小满将至,伴随着紧锣密鼓的研讨与备课过程,自武汉大学通识教育3.0帷幕揭开起至今已是大半载的光阴,而作为18级“新生大礼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与《人文科学经典导引》两门基础通识课的内容也日渐丰满起来。作为3.0体系中的“龙头”课程,这两门基础课势必将在新形势中发挥风向标的指导性作用,如何实现“博而能通,雅而有识”的教学目标也成为所有教师面对的问题与要求。
导引课首次亮相
在刚刚落幕的5月10日武汉大学第二届通识教育研讨会上,武汉大学各专业的精英教师们与通识教育团队的专家们进行了关于通识“理念·视野·方法”的热烈讨论,期间来自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桑建平教授的讲话更是博得满堂喝彩。桑教授不仅深刻阐明了何为“通识精神”,同时也为大家带来了一次精彩的“通识教育示范课”,而这也可谓《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的“第一次亮相”。
桑建平教授着眼于团队在《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建设中的探索经验,提出并解决了“什么是通识教育”和“如何解决通识课堂中出现的困难”等问题。在梳理了国内外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后,他重点提出了落实到实践中的课程可能出现的困难与应对措施。以《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为例,桑教授的“模拟授课”便开始了。
他首先提出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自然科学经典?”在他看来,那便是指“那些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著作、一个严密知识科学体系的构建范式或是具有永恒价值的理性反思”。听众们正频频点头记着笔记,桑教授莞尔一笑:“这不重要,关键是——这门课‘怎么选择经典’?”
众所周知,科学起源于西方,而西方科学又滥觞于古希腊。谈科学,必言希腊。而谈及希腊,古希腊“三哲”又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三座丰碑。苏格拉底留存于现世的大多是只言片语、断句残篇,故可读的成体系经典较少,而柏拉图有众多的对话录,亚里士多德更是有鸿篇巨著流芳百世,对我们来说,要在先哲们浩如烟海的智慧结晶中进行理性选择,还要先识其人。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桑老师选取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拉斐尔所作的《雅典学院》,以引领我们走近这二位先贤。
1510年开始落笔,1511年画成,拉斐尔是以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背景来创作这幅画作的。“我们可以看到巨型圆形拱门层层相嵌直至将视线延伸至遥远的天景,在知识殿堂之上,不同时代、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语言的先哲们汇聚一堂,瞬间可以感受到一种智慧凝结的神圣感。”桑老师以诗意的语言为大家讲解着画作的内容,最终引导大家将目光聚焦于画作中心台阶上的两位学者。二人一边进行着激烈的争论,一边向我们缓缓走来。
“那么谁是柏拉图?谁是亚里士多德呢?”片刻停顿后,桑老师揭晓道:“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可见白须老者是柏拉图,而年轻的蓝袍学者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手指天空,可见他重视理性思考;亚里士多德掌心向下,可见他重视感性经验;而理性与经验也形成了后来西方两大哲学阵营的对垒。那么在知识学习乃至人生过程中,是更应该重视理性思考还是感性经验?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这便是自然科学导引想要让同学们思考的第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为什么要选择柏拉图作为这门课的开端。
双语诠释“洞穴之喻”
朱光潜先生曾说:“《理想国》是西方思想的源泉,也是我向青年推荐的惟一的西方哲学著作。”如此层层推进,桑教授终于巧妙地落脚到了课程的首部经典——《理想国》。如何来读经典呢?桑教授不仅介绍了阅读思路,更是在现场亲自示范,为大家解读了第七章中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一段英文对话,这也是著名的“洞穴之喻”的来源。
他先以流利的英语将原文朗读了一遍,接着笑道:“大家看到原文不要紧张,其实查查几个单词就无师自通了。”果不其然,在桑教授的梳理下,几个核心词的意思阐明后,原本繁琐的英文便都成了“simple sentences”。接着,对比几张基于原文画成的图画,原文中“洞穴理论”的世界观便更加清晰起来:想象人们住在地下的洞穴,洞口可以看到外界的亮光,而人们的脖子和脚从出生起便被束缚以至于他们一生只能被固定在同样的位置目视前方。光线是由人们背后高处熊熊燃烧的火来提供的,在囚徒与火光之间,有一条逐渐上升的路,沿小路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
这是一个将“shadow”误以为“truth”的世界,也恰恰是柏拉图隐喻的现象世界,而囚徒走出洞穴的过程则暗示通过教育获得启蒙的过程,灵魂上升到理智世界的过程也正是我们的科学与教育一步步发展的过程。教授结合了人们对于“彩虹”的认识问题,从最初人们只会从感官上欣赏它的美,到后来有苏格拉底、笛卡尔、牛顿等人一步步解密彩虹的神奇现象,人类就是这样通过科学的理性思考不断突破旧的“影子”,而逐渐接近了真理。
这位武汉大学的首位物理学博士后在讲台上左右踱步着,时而陪着听众一同陷入沉思,时而振臂点明答案,在不断的提问与质疑中,他甚至走下讲台到离听众最近的地方去进行交流互动,他已然完全沉浸在了柏拉图的理想世界中,贯穿古今中外,打通多元学科,哲学、物理学、美术、文学……在桑教授的讲述中,我们并未感受到学科之间的生硬碰撞,有的只是在多元文化中的怡然陶醉,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打破了讲台与听众之间无形墙壁的巨人,在融通了文史哲的博雅世界中自由穿行。
采如宛虹之奋鬐
“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采如宛虹之奋鬐,光若长离之振翼。”(《文心雕龙·通变》)此句恰能形容桑教授的授课风采,这是“一通古今,二通中外,三通文理,四通知行”的成功典范,更是“博雅弘毅、文明以止”的精神勋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来为师便肩以重任,如今全球迎来博雅教育的高峰,作为先驱者的通识讲师们更应时时将“博雅弘毅、文明以止、成人成才、四通六识”的理念牢记于心,鞭策于行,在实践中向通识目标逐渐靠近,共同促成武大通识教育3.0的完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