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华,四川蓬溪人,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媒介理论研究室主任,广播电视系主任。主要从事:传播理论与媒介发展研究、广告与媒介经济研究。
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其中已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框架下中国传媒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农村大众传播的现状及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与制度演进研究》正在申请结项中,拟出版《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逻辑轨迹》(30万字)。目前正在承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三五”重大项目《互联网传播形态与中西部社会治理》的组织协调与研究工作。
已出版论著译著4部,近五年在国内CS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系列论文“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传媒发展”曾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已培养毕业的博士达18人。
Q:冉老师您好,首先恭喜您获得今年的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我们了解到您在学校开设过《大众传播学概论》等通识教育课程。当初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您萌生了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想法呢?
冉老师:我对通识理念的认知,缘起于本科时代。我的本科是中文专业,后来留校当老师,学习传播学的知识,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武大读书,感觉专业与学科之间的划分并没有那么细致,那时所受的教育就有“大通识”的感觉。当时是刘道玉先生当武大校长,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课,拿主辅修的学位,都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我认为,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讲,“大人文”和“大社科”的素养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这种重要性是需要时间去呈现的,学生的大思维、大眼界和判断力会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周叶中副校长主管本科教育以来,特别强调通识的理念,这是非常吻合未来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的。
Q:学校的培养方案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了很多板块的通识课程,学院内部如何配合学校的通识理念呢?
冉老师:由于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力量的组织与协调等问题,学生无法完全选修到学校设置的这些课程,知识的吸收是要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如果没有课程,通识教育只能停留在理念的层面。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年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有19学分的任意选修课程,鼓励同学们跨院(系)、跨专业选修,特别是人文社科基础性理论课程。在开设全校通识课程以外,学院内部也十分注重本科生的通识教育,鼓励学生进行院内跨专业选课,同时也与学校的培养方案计划相互协调。从2016年到2017年,学校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修改本科生培养方案,上述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Q:“武大通识3.0”开启后,您有申报新的通识课程吗?
冉老师:我申报了一门一般通识课程,名称是《现代媒介传播通论》,与先前开设的《大众传播学概论》课程相比,有较大改变。《大众传播学概论》是新闻传播学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我在2013年就申报了这门通识课程。今年的这门课程,面向的是全校学生。现在,我们经常讲媒介化社会,数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社会化的媒体和互联网的社会,这不仅是信息的通路,更是一种关系的连接。我们的出行、购物,都离不开手机这个移动终端,也即关系终端。因此,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由媒介社会织就的巨大关系网中。媒介化社会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我们对于媒介的过于依赖等。在强调媒介社会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要提醒学生注意媒介素养的问题,这是我希望在通识课程中能够让学生们去思考和判断的内容。
Q:对于新闻传播类通识课而言,在选修人数过多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小班研讨?如上大课,如何保证上课效果、避免出现“一言堂”的情况?
冉老师:《大众传播学概论》课程开设以来,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本科生来讲,单纯的理论知识的讲授是不够的,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讲,他们或许并不具备相关的理论基础。所以,我一直认为,对于理论课程的讲授,要结合案例教学和课堂互动教学,老师不能满堂灌输。对于这次新开设的通识课程,在部分章节和专题,我设计了一些论题供学生讨论,其中包括社会调研、社会实践等;另一方面,我将把选课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硕士生和博士生作为课程助教对本科生进行课程指导,包括调研提纲的修改、视频的拍摄等。
Q:您认为武汉大学的通识教育目前还存在哪些不足?在顶层设计和教学实践方面还应有什么改进和补充?
冉老师:近几年,武汉大学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学校上下对于本科生教育也十分重视,并且设立了通识教育类的本科教学业绩奖,加大对一线教师的支持力度,这都让我对武大的通识教育充满了期待。学生的成长是我们最值得欣慰的事情,不光是他们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心理的成长和人格的健全。我在这里再次呼吁各位重视一线教学、重视本科教学,但是这不取决于某一个人的力量。现行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下,事务性的工作及科研的压力会分散老师的精力,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工作。因此,我也希望未来能有更科学、更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拥有作为一名老师的纯粹的快乐。
Q:您觉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两者是一种相互对立抵抗的关系还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冉老师:两者不是一种对抗的关系。在新版的培养方案里,我们也对此进行了讨论。对于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根据其学科特点,第一年进行通识教育,第二年、第三年再进行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的效果会立竿见影,就像我们去技术学院学习一些技能,比如在舞台上怎么走位,如何打光等;通识教育是更深厚、更广博的东西,它给你的是一种理念,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提升。
Q:上通识课时,您有什么感悟?有什么值得与我们分享的趣事?
冉老师:印象特别深的是,某一天准备上课时,下了很大的雨。因为是六点半的课程,我来不及吃饭,很早就出发去第五教学楼上课。在教学楼门口碰到了强月新院长,他的通识课与我的课是同一时间,两个人都被雨淋湿,但还是怀着快乐去上课。因为,让你不畏风雨、不畏艰辛去做一件事的这种机会,在人生中不是一直都存在的。虽然下了很大的雨,学生们都按时来上课,这让我也非常感动。在我的记忆中,这些都是十分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