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晓大学好,只是考试忘不了。
临近期末,考试又成为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新生,对期末考试既充满期待又惶惑不安。
考试出新闻。
我有考试巡视的习惯,只要我在学校,每场考试我都会到考场。很多有关考试的新闻就是我在巡考中无意发现的。
本文分享几位武大老师曾经烧脑的考题。这些考试一出,你就知道江湖上广为流传的“现在好好学,考上大学就可以好好玩”是多么“美丽的谎言”!
一、空白试卷
一门课讲完,老师也累了。考试?请学生自己当考官,老师我要让贤。
2011年1月,《中国文化概论》的李建中教授期末请学生当考官,要求学生“自拟一份《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试卷”。试卷要求包括5个名词解释题、4个简答题和2道论述题,只拟考题,不作回答。
出题者初衷旨在改变学生“上课听写、复习抄写、考试默写”的“三写”状态。
老师你也太能玩了吧?
这道50分的题让学生大呼新鲜。学生陈海若说:“乍一看没有头绪,其实考得很全面。我们要站在出卷角度,既要熟悉教材,又要了解知识点主次轻重,很有挑战性。”
无独有偶,同年6月底,阮桂君副教授亮出了相似的“空白”考卷“出一份试卷”。
光明日报2011年1月23日报道
二、天书试卷
“空白试卷”让你入地,还有“天书试卷”送你上天。
文学院有门课叫《古文字学》,主讲教师叫肖圣中——在博物馆混过,最擅长认别人不会认的字。肖大仙不仅认识别人不认识的字,还认识这些字她妈以及她妈的七大姑八大姨。
是不是老师上课要带几片龟甲和兽骨到课堂?
我也曾经有这个疑问。
肖大仙说,有字的龟甲和兽骨那是文物,带不出来。他家的龟甲和兽骨都熬汤喝了,带来无用。
遇到肖大仙你死的心都有。古文字——甲骨文、金文、铭文、篆书,哪一样都够你跳长江的,叫你死去之后投生的勇气都没有。
2011年7月,《古文字学》考试中,试卷四面纸上满是天书一般的古代文字,学生要一一破解这些“密码”。
第一题的"谜底"是单个汉字,第二题"谜底"是成语,第三四题"谜底"是诗词或四书五经中的句子。
文学院的学生,认识古文字不在话下。不认识几个疑难杂字,都不好意思说是中文系的。
中国青年报2011年7月11日报道
三、情书试卷
把甲骨文、金文、铭文翻译为现代简化字,中文系学生不在话下。如果要你用甲骨文、金文写文章呢?
别闹了,我的脑细胞已被摧残得弱不禁风,这是要全军覆没的架势!
别急,你不仅会写,愿意写,而且一定乐滋滋地写。
因为,老师要你——写情书!
写情书最能激发人的灵感——“王王不了”说!
我愿意,我愿意,我—愿—意——
等等,不得出现“爱”“情”两个字。
老师,你能不能一口气把话说完,我的小心脏承受不来这么大的落差!
2015年,又是肖圣中肖大仙的《古文字学》考题。
爱情、亲情、友情,都是情。只要能向所爱之人表达我的爱意,再刁的考试我也能对付。
“我在灯下写你,用这古朴纯厚的笔划。写你明亮的眼眸,写你浑圆的小鼻,写你温软的嘴唇,写你英俊的侧脸。若我是商时女子,我要偷偷塞给你一块刻满我心思的兽骨,偷偷用青铜铸成你的姓名,作为我的图腾……”
这段优美动人的情话,是否打动了你?
学生说,古文字写情书好,不怕爸妈看见,也不怕外人看见,反正他们也看不懂!即使被拒绝,也不怕被人笑话!
四、封官试卷
老师不是组织部长,但敢“封官”——批量封官。
2012年1月,武汉大学“我最喜欢的教师”叶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中,出了一道题“假设由你来主编一部《中国现代文学》著作,你会按照怎样的思路与框架去编写?”
我可是寝室长都没混到的熊学生,当不了这么大的“官”哦!
既然老师下了“红头文件”,管他呢,不管能不能编好教材,先过把主编瘾再说。
光明日报2012年1月9日报道
五、喝茅台试卷
文学院的考场,可以是食堂,也可以是酒店。可以吃热干面,也可以喝茅台。
真的!
2017年1月,《写作》课期末考试中,任课教师戴红贤要求学生模仿《喝咖啡的五个步骤》,写一篇“……的N个步骤”的文章。
学生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吃热干面的四个步骤”“在图书馆抢占座位的五个步骤”“喝茅台的四个步骤”。从学生的答案看,选材涉及吃喝玩乐学等方面,展示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写作能力、文化水平和人文情怀。
问题是——谁提供茅台呢?老师没说!
六、穿越试卷
给你两个小时,让你穿越回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你能干什么?
2011年1月,《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授课教师鲁小俊玩了一回“穿越”,他要求“分别虚拟孔子(或孟子)、墨子、老子(或庄子)、韩非子的语气,写一篇题为《假如我是武大校长》的短文”。
武大校长,副部长级呢!
能不“假如”不?!鲁教授,你要是中组部部长多好哇!
在脑洞大开的答卷中,张建同学的答卷别有文才,被武汉晚报全文刊登。
七、三问免试
考,考,不是老师的法宝。
考试可以免,而且成绩优秀。
免考的老师叫冯学峰,江湖人称“锁爷”。
“锁爷”教语言学。1996年开始,“锁爷”给弟子立下教规:一个学期累计提出三个有质量的问题,可免期末考试,成绩记为优秀。
这等好事!
不要急着高兴!
想得优秀,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那需要太多的努力。
“有质量”,即要求所提问题能体现“三性”,即学术性、敏感性和启发性。
这一教改举措,被2004级学生、后来成为湖北第一位世界记忆大师的袁文魁慧眼识中,报道给校外媒体。
武汉晚报2007年3月10日报道
光明日报2008年11月6日报道
八、不谈爱情
“不管是不是命运安排,你相信,你全身心地爱着TA。显然,你现在并不爱TA。所以,你只能说,你曾经全身心爱着TA。如果时间是流水,那么,那个幸福的曾经,现在流到哪里去了呢?……它们真的有吗?它们还在吗?你可以再见到它们吗?对自己好一点,找点形而上学的理论安慰吧。”
这不是文学院的考题,而是哲学学院教师苏德超《西方哲学史》的考题,不是我巡考发现,只是我特邀来客串的。
考的不是西方浪漫爱情。
苏德超老师“不考弱智的题目”。他说:“试题并非胡言乱语,其中都内涵‘形而上学’的理论知识。比如讲‘曾经全身心爱着TA’这段,讲的是时空的理论。”
原文转载于作者个人公众号“王王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