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人物专访 | 通识教育,终生受益——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叶中专访

发布时间 :2017/11/09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珞珈山如期迎来了一批新主人。2017年9月9日上午,武大通识教育微信公众号记者对副校长周叶中教授进行专访。刚参加完新生开学典礼的周叶中教授精神饱满,侃侃而谈。让我们来通过这次专访,了解武汉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和通识教育,听听主管本科教学的副校长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


周叶中,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学和高等教育管理,兼任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和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十校联盟副理事长。曾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全国青年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司法部全国优秀法学科研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一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教师奖、教育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各类奖励30多项,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等。


Q: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通识教育”的?

A:其实在读书甚至后来任教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都没有听说过“通识教育”这个概念。1999年,我担任老武汉大学教务处处长期间,当时其他的工科大学如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都在呼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那时候武大的文科力量很强,也一直很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并没有跟风去提人文素质教育。后来随着西方教育理念、思潮慢慢传入中国内地,我们才逐步对西方的“博雅教育”、“通识教育”、“自由教育”等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Q:最初您对“通识教育”这个概念是如何理解的?后来有变化吗?

A:当时我们跟很多人一样,把“通识教育”当成一种传授各个学科基本知识的教育,认为学生对各个学科的基本内容略知一二、有所涉猎就可以了。但是后来在我到研究生院工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大量阅读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著作,特别是国外著作,比如《哈佛红皮书》后,对“通识教育”这个概念产生了新的理解。我发现我们过去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其实是不准确的,我觉得我们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应该从“培养合格公民”、“成人”的角度来把握和理解,从那时开始,我就试图有意识地分析武汉大学教育的状况。



Q:我校在2003年、2013年先后修订了本科培养方案,近两年正在进行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请您谈谈我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思路。

A:武汉大学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应该是全国比较早的,也积累了较为丰富和成熟的经验。就像你说的,2003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武汉大学明确提出“通专结合”,并且把“公共基础课”改为“通识教育课”。2013年经过十年建设,形成了通识教育七大领域、千门课程。这七大类别的划分,现在回想起来不是很科学,或者说从逻辑关系、内容配置上来说不是特别合理。所以,武汉大学这几年,尤其是2015年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本科教育改革大讨论”,这次讨论使全校师生员工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化。这次讨论主要有两大成果:一是武汉大学的通识教育非做不可。二是我们对过去的通识教育进行了反思,有优点,当然也有不足之处。

我们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教育理念:一是“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二是“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首先来说第一条,应该说这是回归大学本位的一个非常明确的说法。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虽然也在强调人才培养,强调教学是学校非常重要的中心工作,但是不论从学校的资源配置,还是大家的关注焦点上来说,都更多集中在科研这一块。因为教学的评价体系和指标不像科研论文、科研专著这样的评价标准一样清晰明了。现在大学的排行榜都以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获奖、论文数量进行排行,这是大学方向、定位的一种迷失。所以我们在教育改革大讨论中提出,一定要认识大学的本质是什么。大学就应该是培养人的,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存在的可能,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和管理人员存在的必要。既然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和中心,那么哪个是基础?毋庸置疑是本科。所以我提出了“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教育理念。这就回归了大学的本位,抓住了大学的要害。目前这个说法得到了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可。


Q:我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与通识教育是什么关系?

A:中国多年来一直强调“才”,忽略了“人”,其实“人”加“才”才组成了“人才”。但是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只想到“才”。可是离开了“人”,“才”到哪里去找?更何况真正的“大才”,不论是战略科学家、大文豪,他之所以能够做出非常卓越的贡献,是因为他们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就是“人”。所以我们提出一定要把“成人”教育贯穿于成才教育的全过程,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

“成人”教育到底应该怎么抓?我提出了四个培养环节: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健全人格的培养、思维方式的拓展、学习能力的提升。如何做好这四个方面的培养工作?通识教育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我去年在清华大学第二届通识教育联盟论坛上做的主题报告就是《通识教育是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必经之路》。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加强通识教育。



Q:您怎样看待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的顶层设计?

A:目前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的顶层设计非常好,主要理念是“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十六字方针“博雅弘毅,文明以止、成人成才、四通六识”也概括得很好。四大板块也不错,“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这个课程模块是希望通过研读经典著作,引导学生领会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精神,尤其可以引导学生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理性地看待中华文化。“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这一部分是把自然科学很好地加以概括,在探讨人类进步、人类自然等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生命观和人生观。“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模块可以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模块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此外,两门经典导读课(《人文科学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也设计得很好,我们总体称之为“4-2-660”,四大模块,两门《导引》,60门核心课程和600门一般课程。当时我就提出来希望专家们把这个顶层设计好,目前武大通识教育3.0版总体是不错的。


Q:您认为武汉大学的通识教育在内容上还应有什么需要改进和补充?

A:武大通识教育另外要强调的有两点: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论学什么,做什么,现在的同学们不可能超越任何的政治领域。我们现在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政治取向观察自然、分析社会,处理个人、他人和集体的关系,都需要我们具有一种正确的价值观。这不是我们想不想的问题,而是我们必须要有的问题。我们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基于考试制度和应试教育,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东西,如果大学还不完成,学生将来会吃尽苦头,所以我们也应该加强这一块的内容。

除此之外,体育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在今年的第三届通识教育年会上我准备的发言主题是《论体育对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我认为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体育也是我们进行“成人”教育的重要方式。因为体育可以让我们了解什么是“体育精神”。换句话说,我们加强体育锻炼和体育教育,除了锻炼身体,更要了解体育精神。

我认为体育精神至少应有三条:首先是拼搏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对人一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我有一句话:“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现在的年轻人都非常聪明,智商上差距很小,但是最大的差距就是能否持之以恒。如果我们通过体育精神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坚忍不拔的精神,那么,他们的未来不管做什么都会做出卓越的成就。我每天早上跑步,从高中到现在跑了38年,从来没停过。二是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在体育活动中,篮球、排球、足球没有团队精神怎么行?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任何事情都需要团结协作。三是遵守规则精神。这是现在公民的起码要求,现在法治社会不守规则怎么行?


Q:针对“同学们对通识教育认识不够”的现状,您有什么对策吗?

A:希望学生们认识到,通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眼前就业,也不是为了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而是为自己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人在大学能够在我刚才提出的四个方面打下很好的基础,他人生的成长轨迹和发展过程一定不至于大的偏离。有一次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在开学典礼上说:“我们来大学做什么?为了成人。”和我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做成功人士,那种人是极少数的,但是我们也不要去做那种八面玲珑的人。我们要做胸怀宽广、非常善良、敢于负责的人。我认为,人只要具备这些品质,他的一生就不会遗憾。有些时候我们老是去追求成功,其实不要太过于关注成功的事,当你真正具备一些素养,并且真正能够坚持下去,自己感觉很充实,各个方面都感到很快乐、踏实、满足,这就成功了,而不是赚了多少钱,当了多大的官。所有的这些,如果基本的素养没有,就容易陷入焦虑的消极情绪之中。

现在有人说,中国有很多人有知识,但是没有文化。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我觉得这四句话是有道理的: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有约束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真正能够做到这四条,不仅有知识,也有文化。从学习的过程来说,就是要从通识教育中来,从四大板块而来,博采各个领域的前人智慧和它们表现出来的基本规律,这些东西就会深入到你的骨髓、血液之中。我以前开过一个玩笑说,武汉大学的学生在学校期间,哪怕一天课都不上,只要每天在枫园那条路上走来走去,都会变成有文化的人,这就是一个校园环境的渲染。通识教育对一个人人格的浸染,就是这个道理。通识教育能够使人终生受益,可以提升人的品味、品质,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积淀。



Q:学校如何在未来的通识课程中推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

A:“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肯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行。关于解决方法,首先,我们现在希望博士研究生能为通识教育课程做助教,甚至以后可能会要求博士研究生必须要有助教经验和相应工作量才能毕业。其次是教室资源问题,现在除了师资以外,我们的小教室和研讨场地不足。我们准备通过对教学楼的改造,为小班研讨提供场地的保障。比如教五楼在维修的时候,可以去掉固定座椅,改成可移动的活动桌椅。

学校要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也要鼓励我们的老师和博士研究生积极从事这一工作,更要鼓励我们的同学积极参与相关研讨,提高大家对通识教育的认识。要让同学们了解到,这种研讨不是耽误时间,不是影响专业课的学习,而是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将会有很大帮助。当然,这是有个过程的,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逐步推进。希望在大家的协同努力下,武大通识教育能越办越好。(朱晓骢根据采访录音整理,李远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