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管理

质量评估

提高大学通识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 :2017/12/08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本文转引自《光明日报》2009年5月25日第007版,作者武汉大学冯惠敏教授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如何进一步深化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拟就此提出几点看法。


一、进一步强化大学通识教育意识

通识教育的推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短期行为,因此通识教育工作要常抓不懈。首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大通识教育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舆论宣传力度,持续推动通识教育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应该提出通识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经常性地组织通识教育的研讨活动,推进通识教育的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其次,要强化高校领导和教师的通识意识。当前,许多领导和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还没有达成共识,甚至有些教师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还含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推行的通识教育不可能有较高的质量。因此,必须继续深入探讨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强化大学通识教育意识。努力提高通识课程质量

其一,要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要使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分配合理,而且要落到实处。各高校还应该积极开发能够体现本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的校本通识课程。

其二,精心设计通识课程教学内容。由于通识课程的性质不同于专业课程,因此即使涉及同一知识范围,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在教学目标上也有很大不同。所以要结合课程性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其三,探索多种有效的课程组织形式。一些涉及学科领域较宽、知识容量较大的课程,可以按主题内容或学科领域组织系列课程,而一些知识内容较少的课程,完全可以以一次或数次讲座的形式展开。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就自然科学课程来讲,一些难度很大,涉及学科很广的课程,可按主题组织课程,每一部分让学有专长的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分别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生动的分析,比由一名专业教师对整个学科领域进行系统介绍效果会更好。

其四,合理利用课件,提高通识课程教学效果。高质量的课件的确能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程内容。但是课件只是讲课的辅助手段,教师要恰当利用,很多通识课程教师让课件完全代替讲授,上课时只是逐行读课件内容,讲课没有激情,学生称之为“假唱”。这样的课件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相反会降低教学质量。

其五,改进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许多通识课程的内容是学生平时没有接触过的,学生听起来比较费劲,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讲究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教学艺术,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二、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通识教育的实施之所以困难,就在于与专业教育相比,其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要高得多。它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又要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同时还要具有运用不同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方法和能力。目前,整体上来说高校通识课程高水平师资还比较欠缺。

一所学校通识教育的水平如何,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批高水平的通识课程教师。因此,要提高通识教育质量,就必须狠抓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1.注重通识课程的师资遴选。通识课程贵在其“通”,所以要尽量选择有较深学术素养,教学经验丰富,视野开阔的资深教师开设通识课程。遴选的方法是,由学科领域内同行推荐,也可以竞聘上岗,通过公开试讲的方法让学生挑选通识课程教师。要让那些真正有学术水平,又有教学热情,同时熟谙教学技巧的教师走上通识课程的讲台。2.加强通识课程教师的梯队建设。一方面要倡导名家上通识课程,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后备力量,要鼓励优秀的年轻教师开设通识课程,并组织他们到校内外进行通识课程的教学观摩,从校内外、甚至是海内外优秀通识课程教师那里汲取经验,从而切实提高通识课程的教学水平。3.加强通识课程师资培训。高校应安排通识教育专家给不同学科领域的通识课程教师开设相关讲座,其目的是让通识课程教师更深入地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目的,帮助每名教师确定适合其课程特点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有关通识教育的学术研讨会,不断提高通识课程教师的通识意识、教学技巧、教学水平。


三、改进通识课程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估体系

首先,要加强通选课的指导性。为避免选课的盲目性,通识课程教学管理部门应协同各院系指派有经验的教师针对具体情况对学生选课进行指导。1871 年,耶鲁大学校长波特在就职演说中谴责当时的选修制,说学生既没有成熟,也没有必要的判断能力,又缺乏适当的指导,因此不能作出成熟的选择。一些学生往往避难就易,所选课程之间没有一个完整的结构。这一现象,在我国各高校通识课程的选课阶段普遍存在。所以,在课程确定以后,学生选择之前,应该重视每一门课程的宣传推广活动。也就是让学生不仅知道而且了解该课程的基本情况,如教学目的、课程目标、课程安排,教师简介、是否需要相关知识基础等等。让学生根据课程简介,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专业需要等进行选择。

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针对通识课程的特点,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以及多重、多维度评价标准对通识课程进行科学的评价。比如可以通过开座谈会等形式,运用形成性评价对通识课程进行评价。高校通识教育学者以及管理者应该多去课堂听课,多做学生访谈,然后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专业特点,分析访谈纪录,对课程在学生心智发展方面的影响作综合描述,而不只是通过测验学生掌握了多少相关知识来评价教学效果。利用校园网进行通识课程评价,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因此,应该充分利用校内BBS平台,开设“通识教育”版块,吸引教师和学生参与。通过师生们的讨论,收集反馈的教学信息,作为调整下一轮课程实施计划、改进课程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