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访

教师专访 | 温庆武 :艺术让人成为人

发布时间 :2021/04/09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Part 01

回望传统

谈及《美的历程》开课契机,温老师解释有两个直接原因。第一是他认为在过去许多学设计的同学对中国传统艺术或者设计没有概念,感觉设计就是西方的。为改变同学们这种认识,老师开始带他们去各个传统居落写生,到过安徽皖南,黄山脚下,西递宏村。在写生过程中,他们可以观察当地的房子是怎么建立的,它们的结构形式。老师把他的传统居落与设计的关系的思想记录进了《皖南民居写生与设计考察》这本书。学生看这本书,不仅仅可以获得一个美术技巧训练,而且还能立足传统,切实体会传统艺术。后来老师在教授《传统造型艺术》这门课时经常出去考察,在这个基础上写了《艺术采风:中国传统设计艺术考察》这本书,里面谈及如何看家具、看器物、看器物上面的装饰等,都可以让同学们体验到传统艺术之美。


另外一个原因是老师参观了许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这些馆里除了本国的东西外,还有很多不是这个民族的东西。“比如说美国,它的历史并不是特别长,但是它的博物馆里面存放着非常多古希腊的、古印度的、古埃及的和古中国的东西。那些文物的质量非常的高,保存非常的好,而且博物馆的氛围也让我很震撼。它的公共艺术教育、博物馆教育这一块,比我们做的好很多。在意大利我也感觉到了这一点。”一个人到了另外一个完全陌生的场域会产生很强烈的反差。这些经历让老师反思到,为什么别的国家的人把这些东西看得那么重,保护的那么好,即使它们不属于本国。


1E2CE


这门课的开设,不仅仅只是为了教学生欣赏美。老师认为欣赏这个词说轻了,它意味着可以选择欣赏,也可以选择不欣赏。但是作为一个中国学生来说,应该要了解自己民族的艺术传统。开始上课有学生会说:“老师,中国古代没什么,你讲的这些都是没用的东西。”温老师认为学生说的就是自己的感受,没有错。然而这种认知的造成是因为大多数同学从小到大没有得到这方面的培育,博物馆看的少,对于传统的东西知道的少。


中国自五四运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传统这个问题上处理的并不恰当,觉得传统阻碍了发展,旧的东西必须要破除。“我去意大利时,发现欧洲人就特别喜欢旧,他们觉得是审美的一种享受,‘旧’并不影响‘新’。”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传统都保不住的话,这一定不是一个值得炫耀的事情,这是一个应该反思的事情。


全方位的去思考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会发现,那些勇士们所认为的所有传统的东西都在阻碍中国进步、是导致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的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我们不能一概的否定传统,把传统里面很多好的东西抛弃掉。新旧应是一个传承的关系,没有现在的人的创新,也不可能让人重新了解过去的传统。


温老师说:“我们可以自信地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回望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遗产。不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比如说一个具体的器物,或者是一个聚落的环境,我们都会从中发现其中有很多古人的东西。”



15849


Part 02

看见美好

温老师认为美像空气,人类无法逃离对美的感应与诉求。美既是个人的、感性的,又可以是理性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它很多元。不能轻易用对其他学科的界定方法或者研究方式来对待美学,三言两语简而概括。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美和美学。


在器物上,老师关注传统艺术里边的艺术美部分。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对于美的认同都有一致之处,比如说某器物符合一定的比例,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它就是美的。不管是西方的黄金分割,还是东方的气韵生动。就像人类呼吸空气一样,新鲜的空气可以令人心旷神怡。舒服的感觉,就是一个标准。传统技术上面所呈现的东西符合我们基本的对形式美的判断。当然有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看得很明白”,老师强调这就是看见美好的重要性。考古专家挖出一个东西来可以判断它的来龙去脉,而其他不清楚的人只会以为那就是一个土渣子。“我要从审美这个角度告诉同学们,这个东西是美的。不经过这样的‘二次发掘’,博物馆有很多东西,我们看了等于没看。”温老师希望以此慢慢地教会同学们去积累自己的审美经验,提升审美感知。


10ED4


古人有意识的把道与器分离,比较两者高低。我们民族非常注重记载,书记官会记录每一次帝王的更迭,他们在朝廷之上说了些什么话,做了些什么事。但是唯独在传统艺术领域,那些创造辉煌的艺术的人,以及他们的整个的创造过程,却没有人记载,语焉不详。敦煌艺术是谁完成的?敦煌那些工匠的名字有没有档案?故宫是谁设计的?景德镇的瓷器、窑工,历朝历代那些优秀的窑工是哪些?都没有对应的详实的记载,我们后世无从知晓。这说明历史上中国人是不太看得起形而下的器的,对匠人也是等而次之,这些人没有地位。古代中国人没有把器当一个学术门类。金文或甲骨文等文字研究有文献,有书有文字,非常全面。但是艺术方面的很少,几乎没有形成系统或者是习惯,然而西方在这方面的记载清清楚楚。所以如果说把中国古代艺术作为一个学科门类去研究的话,人们得去浩如烟海的文献里面去寻找一些蛛丝马迹。“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我们可以和不同学科的人去交流合作,把器的信息资料补全。”


艺术让人成为人。虽然美学这个词是从西方叫过来的,但是在审美感知上,中国的历史则非常的悠久。从古代文学作品、艺术作品里面都可以看到。对美的感知其实是对人生的感知,对人性的感知。对这两者深层次的关注后,对人格的养成也会有帮助。“我认为,在审美过程中,人生的领悟、人性的自觉以及人格的完成,就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传统中国人的曲水流觞、饮茶、立轴、长卷、折扇等,几乎所有的生活空间里都有艺术存在,都能实现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古代人强调品格,品格从何而来,从生活中大量的审美体验而来,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Part 03

热忱追问

国内博物馆这几年变化很大,之前去参观不需要预约。而现在参观的人变多了,博物馆的文物也变多了。国内开始重视博物馆及其文物、博物馆的空间、建筑的品质。


不过另外一个问题出现了:去了以后,参观者怎么看?听谁讲?现在存在一个情况就是背台词前年温老师到一个博物馆参观,几个中学生通过背做讲解。老师认为如果让专业人员来讲解更有利于参观者对该馆收藏品的了解。因为他们会根据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和讲解深度。“因为上这门课,国内省一级的博物馆,我基本上都去过了。只要是课上要讲的,我都要专门跑去。周末时,我还会约同学们一起去博物馆。”


这些同学大多有两种情况,平时去的少,去了也不知道怎么看。老师会让他们带笔记本,动笔记,而不是用手机。虽然手机很便利,可以帮大家捕捉信息,但是真正能够形成知觉进入脑子里面去要靠做笔记。跟与人交往一样,要慢慢的跟东西有互动。很多的大学者、大专家,都有本。当一个人觉得一个东西好玩,名字总要记下来。从名字开始,再去看一些书,这就不仅仅是一个参观欣赏的事情,它会让你发自心底的愉快。


1D569


为了提升同学们课堂上的参与度,温老师每一次课都会留一点时间请同学发言。同学们通过认真听课回答老师课前提问的两个题目。同时他还会要求他们上课时做笔记。温老师由衷地赞叹到:“我觉得同学们的文字梳理能力很强,当我看他们的笔记时,我觉得他们把我讲的知识升华了。老师和学生互相激活思想,这样的课才有意思。


什么叫大学?大学不应该只是提供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场地,不光有图书馆、自习间,还应该有学生能够听音乐的地方,看演出的地方,看博物馆的地方。我们现在的万林有点像个展览馆,不像博物馆。博物馆是什么意思?它里面有大量的收藏,而且是量级很高的收藏。国外的大学的博物馆量级很高。我们才刚刚开始。




文字:王丹凤

图片:温庆武

责编:王丹凤

终审:张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