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教园地

助教感言 | 李远:当“90”后遇上“00”后

发布时间 :2019/03/14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当即将下架的“90”后遇上自主独立又善于表达的“00”后,究竟会迸发出什么样的火花、上演什么样的故事?除了窥伺他们的 QQ 空间和朋友圈外,我们又如何填补这近十年的“鸿沟”?怀着这样的疑虑和不安,我承担了《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的助教工作。经过一学期的摸爬滚打,私以为有些许心得,借此机会写出,以飨读者。

undefined  


一、亦师亦友:快速与学生“打”成一片

第一次与二十多位陌生的学生见面,如何迅速地与他们熟络起来?


于我而言,第一次见面是十分重要的。以今年的《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小班为例,大家虽来自同一个学院,但被分在不同的专业,相互间并不是特别熟悉和了解。而让同学们迅速熟悉起来的方法,就是制造相同的话题。第一次见面时,我会让学生们依次介绍自己的姓名、家乡、兴趣爱好等等。原来,班上有好几位同学来自同一省份,甚至同一所高中,几位男生都喜欢打游戏,还有几位同学都会一种乐器……相同的话题产生了,同学间的距离无形中也就拉近了,刚开始所带有的紧张感和拘束感便会消散无踪。


与此同时,我会争取在第二次小班研讨课前记下每一位学生的名字,这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试想,老师上课提问你时,准确叫出你的名字和“这位同学”的称呼,必然是前者更能让学生们感到愉悦,因为你为他们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因为你们是平等的对话主体。我们为学生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学生便会为我们的课堂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没有什么比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表现更令人开心的事情了。


教学相长,亦师亦友。我想,这是老师和学生间最好的状态了。

undefined  


二、善始善终:精心设计开头与结尾

“万事开头难”,主持小班研讨亦难。如何准确又快速地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从而激发学生们的讨论热情,是十分关键的。于我而言,每次小班研讨如何开场,是必须花费时间琢磨的一件事。例如,在讨论《论语》这部经典时,我以动画片《黑猫警长》和电影《绣春刀》的对比引入“君子”与“小人”的话题,旨在阐明成人世界与儿童眼中的世界不同,很难界分出一个完全的“君子”或完全的“小人”;在讨论《红楼梦》这部经典时,我则以最新一期的《奇葩说》作为切入点。这一期《奇葩说》中,薛兆丰教授用红豆和绿豆的比喻,旨在阐明一个人一生中是否能遇到所谓的“唯一”的那个人。由此来引入《红楼梦》的爱与恨,既符合经典主题,又富有时代气息。

undefined  


而每次小班研讨的结尾,也需要助教设计和思考。在一场辩论赛中,四辩的作用在于总结全场发言,同时也需要进行价值升华,小班研讨亦是如此。助教在总结全场同学发言的基础上,也需要给以引导。在讨论《红楼梦》结束后,我为他们朗诵了海子的一首诗: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在讨论《斐多》与生死的问题结束后,我引用了作家北村的小说《公民凯恩》的结尾的一段话,让同学们能够正视死亡,同时也要活的有尊严1;在最后一次讨论课结束时,我则告诉学生:武大是一个容许你犯错的地方,但是当你意识到自己犯错时,也要及时止损。


当然,开头和结尾所引用的事例,应该是同学们有所接触和关心的,或者是近期产生过话题效应的事例。倘若仅仅是为了契合小班研讨内容而强行引用事例,只会“事倍功半”。而要抓住学生们感兴趣的点,就要回到刚才说的第一点,迅速与学生“打”成一片,尽快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让同学们做认真听讲的“抬头族”,而不是玩手机的“低头族”。


undefined  


三、一视同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你曾经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老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选择性忽略上课不够积极、成绩不够优秀的学生?


其实在主持小班研讨的过程中,的确会有一些同学表现不够积极。此时我会想,是不是对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还是因为性格原因不愿公开讲出自己的观点?此时,我会让平时发言积极的同学稍稍等待一下,专门点一位今天还从未发过言的同学。(当然,此时你最好能够叫出这位同学的名字,倘若还未记下名字便觉些许尴尬)若是第一种情况,我会根据其兴趣爱好和教育背景来做针对性的提问。我们小班有一位来自香港的同学,他对内地的某些教育和生活状况或许并不太熟悉,无法全身心参与到大家的讨论中去。此时,我就要特意问一些有关香港的问题。在讨论《论语》这部经典时,我会问他香港地区对于孔子其人其书的态度;在讨论《论法的精神》这部经典时,我便邀请他讲述香港地区法律与大陆地区法律的不同之处。这种与他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反而容易从另一个角度来体察经典,引起班里思想的碰撞与争鸣。若是第二种情况,则更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大胆讲出自己的观点。在第三次讨论时,全班二十三位同学均作了发言,相互之间也开始产生对话与交锋,这实在是令人欣喜的事情。


我想,这也许就是孔子所谓的“因材施教”。或许,没有不够好的学生,有的是没有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老师。


undefined  


四、提掖后学:奖励是最大的动力

我主持过两个学期不同课程的小班研讨,每次小班研讨课,都会评选出一位“最佳发言人”并发放奖品。奖品大部分时候是一本书(如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及林文月先生的散文集),也有一些演出票券。同学们对此形式十分欢迎,也热切期望能够获得一次“最佳发言人”称号。当然,整个评选过程均由学生完成,我打印好正式的选票,每次小班研讨结束后发放,收回后由一位同学唱票,一位同学记票,一位同学监票,整个过程完全公开透明,参与选举者对选举结果心服口服,唱票记票监票者兢兢业业、公平公正,得荣誉者则合影留念,兴奋不已。


undefined  


最有趣的是,讨论《斐多》这部经典时,大家探讨了关于“程序正义”和“民主”的问题。讨论结束发放选票时,我笑着说,我们每次的评选都是符合“程序正义”的,或可将此作为对“程序正义”的实践吧。而获奖同学则发出感慨:“感谢民主制带给我的荣誉。”


除了每次研讨课评选出的“最佳发言人”,结课时我还会为每一位同学送一本书,作为我们“一期一会”的纪念。我想,或许若干年后,他们再翻出这本书,会记得曾经有一位助教,对他们充满着无限的期待。


undefined  

我今后是会做一名老师的。促使我走上这条道路的,是我的诸位语文老师。一个好的老师,真的会改变学生的一生。特别荣幸的是,在我求学的道路上,我遇到了多位恩师,他们或牺牲假期时间无偿为我补课,或邀请我去家中做客、品尝家宴,亦或为我的人生出谋划策。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坚定地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并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而我现在对我的学生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他们当年对我做过的,我也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