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研讨

小班研讨 | 爱恨:红楼与其他

发布时间 :2018/11/13  编辑:代纳米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导语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的小班研讨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同学们在讨论中碰撞着思想,展露着才情。18级法学院小班研讨的主题是“红楼爱恨”,我们选出四位同学的习作,分两次推送,以飨读者。


爱恨:红楼与其他


大家好,今天我们小组讨论的主题是《红楼梦》中的爱恨与其他文学艺术作品的比较。


首先简要说明《红楼梦》中的爱与恨。因为《红楼梦》中出场人物众多且形象丰满,而展示时间有限,所以今天我们所谈论的《红楼梦》中的爱与恨主要围绕书中最为关键、最具代表性且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宝黛情缘展开。


对宝黛情缘我用了四个字“缘浅情深”来概括。“缘”是宝黛的前世之约与现世生活中的血缘纠葛;“情”是指他们在世俗生活中的志同道合,以及宝玉对女性之美整体的神圣的爱。有个词叫做“情深不寿”,两人之间尽管深情如斯,故事却是理性而残酷地依据作者的设定并遵循自然规律不断推进。

下面我们对“爱”进行比较。相爱必先相遇,而引起这相遇的则是命运或是缘分,例如:《红楼梦》中宝黛初见与《西厢记》中张生初见崔莺莺。相遇之后情感是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双方对对方外在相貌的观感,例如:《红楼梦》与《西厢记》。之后,也许还有肉体的相互吸引,例如:《红楼梦》中宝玉游太虚幻境初试云雨和智利诗人聂鲁达在其著作《二十首情诗与一首绝望的歌》中对爱情和欲望的描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精神上的共鸣,三观的契合,例如:《红楼梦》中宝黛二人对道家顺其自然、无为思想的共同推崇;《如懿传》中乾隆和如懿高度一致的审美和生活情趣;《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和菲尔米娜·达萨对文学共同的热爱。


而《红楼梦》之所以是《红楼梦》,就在于书中主线剧情宝黛情缘不只是浅薄的男女之情,而是宝玉对一个群体所代表的一种美好品质的纯粹而神圣的爱,体现了他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和对身心自由的追求。宝玉虽然反复强调对男性的反感,对女性的喜爱,但是其对男儿身的北静王等人却是亲近,对出嫁的李嬷嬷等女性则是鄙视。这种矛盾充分地说明他真正向往的是他特指的那一类女性所代表的一种美,这种爱是神圣的,是纯粹的。而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爱通常只是两个人之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狭义的爱恋,难以上升到《红楼梦》所描写的这种爱高度。这也许就是《红楼梦》永垂不朽的原因之一,例如:宝玉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的训诫。

接下来,比较所谓的“恨”。个人认为这种恨其实是人物最终归宿与人物自身主观意愿之间的落差,简单来讲,就是“遗憾”。造成这一遗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爱生恨,爱情与现实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例如:《红楼梦》中贾母等人对宝黛爱情发展的阻挠,在“调包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泰坦尼克号》中男女主所处社会等级的巨大差距;《如懿传》中男女主身份地位变化后导致的立场和思考角度的不同;《英国病人》中人力不可逆的战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个家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些都是巨大且切实存在的阻力。


然后是哲学层面的人的悲剧性以《红楼梦》中作者不断用谐音、诗词、意象等暗示本书最终的悲剧性结局,个人努力在这种必然的悲剧性中是徒劳的,无效的。这种悲剧是作者依照个人观点给予故事设定,使故事依据设定、遵循理性原则和自然规律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与王国维所谓的“第三种悲剧”相通。例如: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和谭塔勒期;《苦月亮》中男女主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爱情却在日常琐碎中迅速消磨,无论女主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感情变质的事实和最终惨烈的结局;《大话西游》中至尊宝反复用月光宝盒回到过去依然无法改变自己既定的命运。这些作品中的“恨”的原因有恶人的阻挠,神明的旨意,不可违抗的逻辑等。

但个人认为,文学艺术作品是人创造的,必然寄寓作者个人的感喟,由此对人物进行设定,并依照逻辑和自然规律导向最终的结局。因此,上述叔本华所说的三种悲剧在文学艺术作品中都可以归到“第三种悲剧”。综上,《红楼梦》中的“恨”在本质上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在形式上都可以归入王国维所谓的“第三种悲剧”,所以个人认为《红楼梦》中的恨与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恨关联远大于区别,在此对其中区别不多加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