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课程

通识课程 | 《古典音乐与西方文明》

发布时间 :2019/12/16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编者按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的一般通识课程——《古典音乐与西方文明》。


本课程拟以西方、主要是欧洲的历史发展进程为线索,结合宗教与世俗音乐的发展,以17-20世纪的西方音乐以及文化发展变化为重点讲述对象,向学生展示出一幅西方音乐艺术与文明发展的历史图景。课程拟提出“作为文化内容之一的音乐,是如何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当中,随着其人文、宗教以及社会变迁而发生互动”的问题,以历史发展、哲学思潮以及音乐艺术为主要讲述途径,结合代表人物与作品进行分析鉴赏。课程将围绕历史背景、文化思潮、艺术作品、人文底蕴等主题进行讲述,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介绍



课程负责人

葛佳嘉

2003年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获硕士学位,专业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导师冯广映教授。2005年9月进入武汉大学艺术学系任教至今。

主要担任系内音乐表演方向学生的和声基础、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基础、音乐基础以及钢琴辅修等课程的教学。



团队成员

熊芳芳

熊芳芳,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研究专长为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法国经济、社会、政治史。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理事、中国法国史研究会理事、湖北省世界史学会理事。2012年入选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


团队成员

陈简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青年讲师,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钢琴协会会员。1995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钢琴专业。1999年,经推荐进入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师从白俄罗斯国家功勋演员、民族音乐家、著名钢琴演奏家伊戈尔•阿洛夫尼科夫教授。任教期间多次应邀参加各类音乐演出活动,担任武汉大学校内及省内外校际艺术赛事评委,指导多名学生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获奖,并多次获得各类大赛的演奏奖与优秀指导教师奖。在《大舞台》等艺术类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专业学术论文,并参与编写钢琴教材。




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

主要以西方文明发展史为时间线索,借音乐发展以及经典作品为载体,主要详述自近代早期以来至20世纪西方文明中的社会、宗教、政治、文化、审美理念的发展,以及作为作曲家、听众、以及其服务对象----人,在这之中产生的经验与共鸣。

1

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要授课方式。先提出专题涉及主题,引发学生思考与;其次介绍西方音乐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应的历史背景、人文思想以及审美理念,同时结合具体的西方经典音乐名作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讲解与赏析,范围涉及宗教与世俗作品,体裁包括声乐、器乐、独奏与乐队等多种形式,以求在实践层面加深学生对该课题的理解;最后进行讨论,解答具体问题。

2

课堂板书、课程课件、多媒体放映、以及主题讨论与交流,将是课程拟主要采取的授课手段。

3

积极引导与鼓励学生展开线上与线下讨论,建立课程群,并定期发送需预习、学习以及讨论的主题,引入奖励机制,按时展开线上与线下的讨论学习。




教学方法与创新

为打破传统的填鸭授课模式,课堂拟以提出问题----讨论----讲授与鉴赏----讨论----总结的方式开展课堂,明确教学内容,积极调动学生思考,以期能在之后的听课中能切身带入问题进行学习,再通过鉴赏与讨论加深理解。


拟在课堂内外,应用信息化手段,广泛搜集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插入电影、电视、音乐会现场演奏的音乐片断。利用新媒体,建立课程微信群,便于与学生展开即时互动,答疑解惑。


以混合式教学为主,如有可能,将在大班授课外,鼓励并支持1-2次课上小组讨论,并保持定期的线上专题讨论。课堂将采用传统板书、自制教学课件以及播放经典音乐为主要手段,必要时将鼓励学生参与体会实践,增加学习趣味性与多样性。



学时分配


第一周:概述:西方文明中的古典音乐:源起、发展与内涵


第二周:第一章,17-18世纪的音乐与文化。

第一节,巴洛克音乐:宗教与世俗对音乐的作用。


第三周:第二节,政治与宗教对音乐与文化产生的作用之一:巴赫与宗教


第四周:第三节,政治与宗教对音乐与文化产生的作用之二:亨德尔与宫廷。


第五周:第二章,理性思潮与古典主义。

第一节,音乐与社会的互动----从海顿到贝多芬:社会、经济以及哲学对世俗音乐的影响。


第六周:第二节,音乐与信仰,对于命运的反思之一——上帝的宠儿莫扎特。


第七周:第三节,音乐与信念,对于命运的反思之二——乐圣贝多芬。


第八周:第三章,民主自由、音乐与浪漫主义。

第一节,浪漫的国度----法兰西音乐与文化:从17世纪到19世纪。


第九周:第二节,浪漫对古典的继承与发展:传统、传承与发扬。


第十周:第三节:审美的发展:忧郁的审美与积极的审美。


第十周:第四章,民族、国家认同与民族乐派的兴起。

第一节,北欧的历史文化与音乐。


第十一周:第二节,中欧地区的民族认同与音乐文化。


第十三周:第三节,俄罗斯的崛起与俄罗斯乐派:政治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第十四周:第五章,歌剧专题:宗教、灵魂与信仰——文学、音乐与社会。


第十五周:第六章,发现新大陆。美国的音乐与社会——多元文化中的后起之秀。


第十六周:总结:音乐、文化与文明。20世纪西方文明与古典音乐的展望:多元性与统一性的冲突,全球化与民族性的抗衡。




课程成绩评定

课程拟以论文撰写为结课方式,期末成绩拟分三部分,百分制:出勤10%、讨论与互动30%,结课论文60%。


教材及参考书

1.【美】保罗·亨利·朗 著,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杨燕迪校,《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2.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重点教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3.托马斯.克里斯坦森编,任达敏译,《西方剑桥音乐理论发展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

4.吴于廑、齐世荣著,《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王德峰著,《艺术哲学》(21世纪大学文科教材复旦博学.哲学系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

6.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Richard H. Hoppin, Medieval Music. [3rd print.] edn (New York: W.W. Norton, 1978);

Allan W. Atlas, Renaissance Music : Music in Western Europe, 1400-1600 (New York ; London: Norton, 1998);

John Walter Hill, Baroque Music : Music in Western Europe, 1580-1750. 1st ed. edn (New York ; London: W.W. Norton & Company, 2005);

Philip G. Downs, Classical Music : The Era of Haydn, Mozart, and Beethoven (New York ; London: W.W. Norton, 1992);

Leon Plantinga, Romantic Music : A History of Musical Style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New York: W.W. Norton, 1984);

Robert P. Morgan, Twentieth-Century Music : A History of Musical Style in Modern Europe and America (New York ; London: Norton,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