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课程

“社会科学与当代社会”核心通识课程简介

发布时间 :2017/11/07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社会科学与当代社会”核心通识课程重点强调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代表性和专业深度,属于指定选修的课程,目的是通过对多个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各个学科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技巧,从更高层面理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共性,能够更好地整合各个学科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为了方便选课管理,我们分别将核心课程和一般课程称作A和B,并以罗马数字代表其所在具体学科,最后再将方法论课程与理论课程区分开,用*标示方法论课程,以示区别。如果课程强调阅读和写作,再加标ª。有了这种分类,就可以对学生选课加以科学限制:第一,A类和B类课程中的罗马数字必须不同,就是说,不能将核心通识课程和一般通识课程都选在同一个学科门类;第二,必须选一门带*的课程,即方法论课程;第三,必须选修一门带ª的课程,即对阅读与写作有要求的课程。


一、社会科学总论类,标记为I

1.《社会科学经典导读》 AIª

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了解先哲是如何思考人类社会的根本性问题的,深入理解经典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对人类行为的塑造,系统掌握如何用现代分析框架阐释经典思想,学会分析和理解现代社会问题的根本逻辑。

课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课程要求:阅读与写作;小组讨论与课堂陈述

2.《柏拉图<理想国>》AIª

课程帮助理解《理想国》中的哲学、政治、伦理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研究其对现代社会科学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类精神世界的源头、发展演变过程与逻辑,理解现代社会科学对先哲经典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课程要求:阅读与写作;小组讨论与课堂陈述


二、法学与政治学类课程,标记为II

3.《宪法学》AIIª

研究国家立国根基、根本制度及其内在逻辑,其主题包括宪法的立宪逻辑、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现代国家的形成与性质、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民主与法制的关系。课程在历史和比较的视角下,沿用法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对宪法与立宪问题展开讨论。

课程不只是对宪法进行介绍,而是引领学生从根本层面理解国家存在的意义、理解国家政权的形式与国家的组织结构,理解公民的权利、责任与义务。

课程要求:阅读与写作;小组讨论与课堂陈述;辩论

4.《政治哲学与现代社会》AII*ª

政治哲学与现代社会研究社会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政治哲学的主题是权力、权威、国家、主权、法律、正义、平等、权利、财产权、自由、民主和公共利益等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核心概念,课程对这些概念进行高层次的理论探讨,因此是政治学的方法论学科,为其构建了视角、思路、方法与框架体系。政治哲学横跨哲学、政治学和法学三大学科。

这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建立一个认识与分析当前社会组织结构与政治关系的基本逻辑与方法。

课程要求:阅读与写作;小组讨论与课堂陈述

5.《西方政治制度》AIIª

对西方代表性国家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政治现象的一般规律和政治制度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其主题是立宪、国体、政体、国家结构、政府结构、行政体系等诸多方面。课程是政治学、行政学、国际关系学和法学的重要支撑。

课程利用政治学的一般方法对西方政治制度展开比较研究,引入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引导学生探究现代政治制度存在的历史的与现实的依据。

课程要求:阅读与写作;小组讨论与课堂陈述;辩论

6.《军事思想与战略》AIIª

课程围绕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有关战争和大国关系的战略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国际事件发生背后的逻辑。

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国家形成历史和世界格局演变。

课程要求:阅读与写作;小组讨论与课堂陈述;呈交课题报告


三、社会学,标记为III

7.《中国社会的结构变迁》AIIIª

课程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社会阶层、社会观念、利益分配、民众行为、权力体系等的变化,评估其原因、路径和影响。课程对各种问题从多角度探寻其成因,如社会道德体系的变化、普遍的功利主义动机、冷漠社会风气、老年人的争议行为等等。

课程帮助学生跳出来考察自己所在的社会,对社会问题进行剖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重建心灵家园。

课程要求:阅读与写作;小组讨论与课堂陈述

8.《社会调查研究方法》AIII*

课程属于方法论性质,介绍社会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中的基本流程和具体方法,包括: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案设计过程,统计调查法、实地调研(问卷与访谈)和实验法等具体方法的应用,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等。

课程对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人而言提供了规范的研究方法,对跨学科的学生而言提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更为全面和成熟的思路,这种思路对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研究有帮助,对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做各种决策也有帮助。

课程要求:小组讨论与课堂陈述;呈交课题报告

9.《商业伦理》AIIIª

课程探讨在利润动机之外是否应该有其他伦理价值考虑,如何在利润动机与伦理价值追求之间寻求平衡,商业伦理的引入是否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和促进企业发展,商业伦理的引入是否有助于社会的进步,企业引入商业伦理考量对于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意义何在。课程主题包括: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劳资关系建设、企业与消费者关系建设、企业与政府关系建设等等。

课程帮助学生跳出功利性的思维,从更高层次思考企业目标和人生价值,思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

课程要求:阅读与写作;小组讨论与课堂陈述;辩论;案例分析

10.《科学研究中的伦理与道德》AIII

课程讨论人类应该如何探究自然,探讨科学研究活动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探究科学研究的领域是否需要引入伦理道德维度而加以限制,提出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讨论科学研究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学术道德。

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展现了越来越大的潜力,体现了其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因此有必要超越科学技术活动的具体层面,从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和谐的更高层次探讨科学研究应遵循的规则,从而让科学对自然与社会的改造向“善”的方向进行,而不是破坏性的。

科学技术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在现在社会中愈发突出,尤其是在生命伦理和基因伦理中更是存在大量争议性问题,如器官移植、堕胎与优生、克隆技术、转基因植物等;在军工技术中,科学研究伦理问题更为突出。

课程要求:小组讨论与课堂陈述;辩论


四、经济学,标记为IV

11.《当代经济与经济思想》AIVª

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当代市场经济制度运行,对市场经济的效率进行评估,分析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透视政府经济政策逻辑与影响,剖析经济行为主体的决策与选择逻辑。

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市场经济并做出更好的个人决策。

课程要求:阅读与写作;小组讨论与课堂陈述;课后作业

12.《经济学视角下的当代社会》AIVª

课程从建立在理性行为假设基础上的经济学思路分析当代经济制度和各种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包括市场机制的运行及其评价,经济制度,婚姻、家庭、生育问题,政治决策与集体决策,选举,腐败、犯罪、歧视。

课程揭示隐藏在人们决策背后的逻辑,这些逻辑或者是实际上在运用但是决策者没有意识到,或者是决策者偏离了这种逻辑但是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因此,课程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不同的视角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帮助我们决策时更加理性与科学。

课程要求:阅读与写作;小组讨论与课堂陈述;呈交课题报告

13.《经济学定量分析方法》AIV*

本课程属于方法论课程,介绍数理经济学方法、统计学基本方法和计量经济学基本方法,帮助学习者利用这些工具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更全面地思考问题。

课程不只是传授学生研究工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严谨的逻辑和科学的思维,这些都具体体现在课程中。这些方法不只是经济学研究用得上,而且在其他社会科学中也都用得上。

课程要求:练习;呈交课题报告


五、管理学,标记为V

14.《组织行为与管理》AV

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的学科,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相交叉,研究在组织下个体的行为模式以及组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课程实际上是对工作环境中的个人行为的分析,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实施管理,也有助于每一个个体跳出所在环境透视自己的行为,从而能做出更好的反应和更科学的决策。

课程要求:小组讨论与课堂陈述;呈交课题报告

15.《媒介素养》AV

课程是培养公众使用、分析、评价、创造媒介内容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基础的媒介知识,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使用媒介发展自己。

大众传播媒介早已成为公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大众传播媒介又与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媒介所推送的信息包含着推送者的价值观判断和意识形态反映,带有特定的社会、政治、商业、宣传目的,其构建出的世界绝非完整的真实,因此批判性的媒介认知过程对公众而言就极为重要。公众在面临媒介推送的内容时必须具备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应能够正确理解和分析媒介信息,提出批判意见,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课程要求:小组讨论与课堂陈述;呈交课题报告

16.《大数据与信息社会》AV

课程介绍大数据是如何产生和储存,其对社会、商业和个人行为的种种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与此前的数据技术不同,大数据时代会保留所有的数据,这些数据储存了全息事实,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加工利用。

大数据时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改变着人们的决策方式,乃至改变科学研究的方法,因此本科阶段的学生需要深刻理解大数据。

课程要求:小组讨论与课堂陈述;呈交课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