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经典

知困沙龙 | 赵林:以哲学为灯,照人生之路

发布时间 :2022/06/15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2022年6月9日下午2时30分,武汉大学第四期知困沙龙于工学部1教6层教师发展空间拉开帷幕。本次沙龙主题为“哲学与人生”,由哲学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赵林主讲,武大通识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李建中主持。        




首先由李建中教授介绍知困沙龙的背景。知困沙龙,由武汉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合办,此前已成功举办三次。何为“知困”?《礼记·学记》言:“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李建中教授解释说,这里的“教学相长”之意,专指教师在教与学过程中自身的相长,然后知不足。知困沙龙的宗旨是“分享教学人生,破解教学困境,提升教学品质。”


Image



李建中教授介绍了知困沙龙的背景之后,被冠以武大“四大名嘴”之一的赵林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知困”生涯,探索哲学之境,领悟别样人生。

Image        



Image

Image        

01 心牵哲学之境,曲折求学之路

       

赵林教授的求学经历具有传奇色彩,此传奇不仅体现于求学年份的特殊与漫长,也表现在其选择科目的坎坷与不易中。关于求学,赵林教授谈到,他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1977年)春招入学的学生。他们这一辈人经历了三个时代,即50年代到改革开放之间的政治时代,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时代,以及横贯其中的文化时代。赵林教授上大学前,大家普遍对赚钱并不感兴趣,而是更多把精力花在谈文学、哲学及艺术上,大家虽知之甚少,但是“知才有问”,对知识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当时只有新华书店,康德之类书籍难以买到,陈列的只有马列这些哲学书籍,而这些书籍已足以引起人们对哲学的好奇。不仅是好奇,彼时的赵林教授已深深迷恋上哲学,他填写高考志愿时,前三名全是哲学。但阴差阳错,自己却被分到武大历史系。虽身在历史系,但仍心牵哲学,于是赵林教授常常出现在哲学系上课的教室中,课上先生们讲课的风姿与哲学自身的奥秘,更是使其完全沉浸在了哲学的境界中。


1981年底,赵林教授在考研时依旧选择哲学系,但因为一些原因,使他与哲学系再次擦身而过,在历史系的盛邀下,继续在历史系待了三年。1983年底又迎来毕业和选择,赵林教授选择留校,但是拒绝留在历史系,并且也拒绝了哲学系,而是去了当时校内的自然研究所。2年后,该研究所研究方向发生更改,与自己志向不同,此时哲学系又需要人员,最终兜兜转转,他还是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哲学怀抱。1993年,赵林教授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哲学系的博士生。

Image        



Image

Image        

02 以逻辑贯通历史,从历史深入哲学

       

Image


在分享求学经历后,赵林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他学习与教学的方法。虽然“身在历史心在哲”,但是四年本科加三年硕士的历史系经历在他的学习与研究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与赵林教授同时代的学者都深受黑格尔思想影响。关于黑格尔,赵教授评价说黑格尔是以俯视的态度观察,以神的眼光讲述,不论是法哲学、历史学、艺术学,亦或是美学,其观念都是超然的。从方法看,黑格尔尊崇历史的逻辑以深入宗教思想、艺术思想中去完成历史本身的反映,环环相扣。我们亦可以从中窥见其深受希腊的思想影响,如花开蒂落般自然。黑格尔在注重逻辑演绎的同时也强调历史自身的内在逻辑。黑格尔在四大讲演录(《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精神现象学》和《法哲学原理》)中,总是从最抽象的观念入手,然后逐渐具象化。其注重从最原始入手,就像追溯到137亿年前的大爆炸,从简单生物到复杂生物的演化序列进行观察。整个世界在历史中诞生,黑格尔便追溯最到古老的时间点,然后由此溯回,古代、中世纪、近代直至其当时所处的时代。


Image



赵林教授还讲到从四大讲演录可以发现,黑格尔往往最先着眼于东方的宗教、哲学与艺术,从中国到印度、波斯、埃及、希腊、罗马、中世纪封建社会的西欧乃至东欧。眼光逐渐由东向西进行转移的过程中,也是其绝对精神的体现,即每个时代只有一个地方代表,一旦时过境迁,其将退出历史舞台。这些为宏观视角,这种方法贯穿在当时的学者思想中。虽然思想概念是抽象的,但是历史是具体且感性的。赵林教授表示研究西方哲学需要历史,就像研究中国文化需要观看儒家伦理,不然就如隔靴搔痒般无法深入。同样,再看西方,自古至今呈现出两大文明即古典文明和宗教文明,两者皆不可忽视,它们是我们了解西方社会与文化的纽带,观看中西双方不同文化风景的桥梁。

Image        


Image        
Image        

03 以科学求其真,知人文成其人

       

Image


赵林教授说,站在废墟的感受与看资料的感觉是全然不同的,除了视觉的震撼,更多的心灵上产生的撞击。他也会平时写作,但是只写自己觉得快乐的东西,以此进入仿佛在与凯撒、屋大维对话般的静谧状态。他研究哲学,从西方哲学出发,然后进入西方基督教,再渗入到思想和文化,不停缩小,最后将目光锁定在古希腊、罗马上。他被罗马的宏大建筑、严密的文化体系所吸引,被希腊无处不在的人文艺术、锲而不舍的追问所感发。


Image



赵林教授对西方哲学那些先贤的长名如数家珍,在分享中赵林教授提到了很多希腊罗马人物,如在罗马五贤帝中拥有凯撒称号的马尔克·奥列里乌斯·安东尼·奥古斯都(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并把其故事娓娓道来,用《理想国》中的“哲人王”观念浅析了马可·奥勒留在政治上作为的得失,认为其更适合做一个伟大的哲人。古罗马五贤帝的辉煌战绩已经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然而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至今为人所知。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出,希腊有两种相互对立的倾向,一种是热情的、神秘的,另一种则是审慎的和理性的,海涅后来则将两种倾向上升为人性的不同展现。古希腊罗马的建筑环境与艺术氛围,使得其呈现出小家碧玉或磅礴大气的整体气质,人们也拥有着理性主义或者感性体验的光辉。


Image



再看中国唐宋之际,人们则是生活于自己的诗词中,空间与时间交汇的诗歌乐舞一体,展现着中国自身的审美情调和自然人格。人文学科的魅力,也许是其可以拥有宇宙浩渺的眼光,在时间的绵延和空间的无垠中实现交汇,完成一场博大精深的阅读与探索。不同于科学追求客观真理的真,人文学科更注重发掘德行与美。无论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李维,还是古中国的司马迁,他们的思想,意识更多体现的是人自身,而我们从其文字中读到的也不是概念,而是一种潜在的智慧。正如所有螺丝钉是一样的,但是我们是不同的。科学的任务是研究螺丝钉,人文学科则是研究人,两者主体不同,都不可或缺,但是后者则更强调人主观个体独特的情感经验和生命体会。如我们总会动容于《史记》中西楚霸王乌江自刎的英雄气概,澎湃于斯巴达勇士英勇奋战的视死如归,这一切都来自我们对人性光辉的品味,对人间至善的追寻,对人文宗旨的感悟,这也是具体科学的客观真理不能带来的。


赵林教授年近古稀,走过人生如歌岁月,年轻时也曾因为考核而追求绩效,如今才充分体悟何为“为自己而活”。孔子云:“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或许对哲学的思考能为我们带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年轻化”,让我们更好地为自己而活,体悟不一样的人生。

Image        



Image          
Image          

       
结语        

       
最后,李建中教授从中国古代易经哲学中的“八卦”展开,对本次知困沙龙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八卦之变,在上中下三爻之巧妙组合,亦在天地人三才之无尽变动。李建中教授巧借卦象之形来类比西方哲学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文明代表上方的天爻,是宗教哲学的无形引导;古罗马文明代表下方的地爻,是历史地理的客观体现;而古希腊文明则代表中间的人爻,是人文哲学的实在主体。此外,李建中教授又以八卦三爻分析了举办“知困沙龙”的三个重要维度:于学术而言,既要拥有哲学的深刻思考,又要具备史学的客观理性,还要讲究文学的审美追求;于教师而言,既要在专业本领上有神的视角,又要在追求真理之途中下人的功夫,还要于精神世界里求魂的自由;于人而言,既要追求心胸开阔的整体性,又要把握脚踏实地的实践性,还要追求随心所欲的自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