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中心通知

回顾 | 研究生助教技能培训见面会纪实

发布时间 :2018/09/06  编辑:华家希、王锦东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导读】

9月2日下午,武汉大学文理学部教三001与104教室座无虚席。一个星期以后,2018级的新同学们即将开启《人文社科经典导引》与《自然科学经典导引》的课堂;而为此准备许久的百余位课程老师和助教们在此汇聚一堂,展开了助教教学技能培训工作,主讲老师们对助教工作提出了建议、要求以及期望。

undefined  
undefined  

两大导引课教师合影

undefined

在《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的见面会场中,主持人李建中老师称这天为“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它标志着“大班授课,小班研讨”通识课模式的进一步开展和落实。在这两者之中,李建中老师认为小班研讨是通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这基本依靠助教来完成。他列举了古希腊神话中狐狸和刺猬的比喻:狐狸知道很多的事,遇到危险时会想出不同的方法来应对,而刺猬只知道用刺保护自己,固守单一的方法;这就像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区别,而助教的工作也与狐狸相似,通过这个比喻,助教工作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人文社科经典组》教师团队


第一位上台的是组织助教工作的负责人之一陈婕同学,她在之前潘迎春老师的《简明世界史》课堂上积攒了丰富的助教经验,此次她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了助教的工作要点,包括建群联络同学、预习事项、举行讨论等。同时,助教工作对助教们提出了比较高的能力要求,比如统筹安排,主持和控场能力,陈婕将自己工作经历中积累的技巧进行了分享,希望助教们能有所收获。

鲁家亮老师介绍课前预习


接下来上台的四位老师从四个方面对《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要求进行了介绍。鲁家亮老师的重点在于课前预习的构思设计和选取,他向大家展示并介绍了预习题库。而高文强老师对于小班研讨做了更细致的要求,为了达到更好的讨论效果,他强调每个小组的人数必须保证在3或4人,而提问环节的要求设置为由前一小组向后一小组提问,最大程度保证了发言和提问的高效和高质量。在最后的考核中,助教应优先考虑小组表现,充分体现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刘伟老师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发言


占比课程成绩50%的结课论文也是大家的关心问题之一,刘伟老师就对结课论文的选题、设计和评定进行了说明,他指出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思辨性与学术规范。最后苏德超老师对于自己授课的《正义论》版权问题进行了说明。

苏德超老师介绍《正义论》相关问题


各位老师对课程要求介绍完毕以后,各助教与自己班级任课老师针对课程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高文强老师和助教们进行讨论

而在另一边《自然科学经典导引》的会场中,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彭华老师为全体主讲老师与助教团队进行了课程教学内容的介绍,并对本课程助教团队的工作进行了精要汇报。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教师团队


彭华老师在讲话中首先指出,助教同学在开展工作之前需要仔细阅读课程主讲的十本科学原著,其中尤其推荐《科学与假设》一书,强调这本书不仅对于理解老师教学内容、做好课程助教工作有很大帮助,对于同学们之后的学术生涯也都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彭华老师介绍课程教学内容


彭华老师在课程内容介绍中提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课程受到启发并能终身学习受益。《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这门课程更注重的并不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而是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的言传身教。这就要求助教在相应的领域拥有较强的能力,为学生提供科学思维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帮助老师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桑建平教授还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创作了一副对联——“读名著品原文走进经典,长见识强能力达成博雅”。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助教培训现场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同样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方式,“大班授课”是以教师作为主体,同时有少量的交流与互动作为补充。“小班研讨”是化整为零,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文本问题研讨,学习经验分享,拓展内容等丰富的交流形式。同时,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也是多样化的,主要分为随堂测验、两次小组讨论展示、平时提问、两篇课程论文以及课堂表现与考勤等方面,尽可能全面公平地为学生评定成绩。


介绍完课程教学内容后,彭华老师详细讲解了本课程助教的工作细则与要求,其中包括协助老师进行课程学生分组与“微助教”的操作、随班听课、初步批改学生论文、搜集学生对课程的问题以及意见等九条工作内容。彭华老师对助教们提出了如下三点要求:一是要认真阅读教材、认真听课,对本课程有基本的认识;二是批改论文时要严守标准,为学生论文划分合理等级;三是在征集学生意见建议时要尽可能全面客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想法。


文字:华家希、王锦东

图片:江柏安、胡青山

责编:许湛一

终审:胡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