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喜报 | 教育部公布“金课”名单,通识中心16门课程入选!

发布时间 :2020/12/10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喜报




教育部官网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认定5118门课程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武汉大学共75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通识中心有16门优秀课程入选,一起来看看课程简介!




 


入选课程概况

01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

课程负责人:李建中

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高文强、何元国、刘伟、鲁小俊等

课程类型:基础通识课程

课程简介:“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围绕“何以成人”这一问题,以《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课程目标,引导学生阅读中外人文社科经典,体验“观乎人文”之过程,以达“化成天下”之目的。课程选取中外经典12部,以“人”关键词为核心,凝练为4项理论命题,并呈现为4大经典群及12个课程单元:

1.《论语》、《庄子》与《坛经》:人的仁性、天性与悟性;

2.《史记》、《文心》与《红楼》:人的使命、博雅与爱恨;

3.《历史》、《斐多》与《书简》:人的历史、生命与审美;

4.《精神》、《国富》与《正义》:人的自由、理性与正义。

其中6部中国经典,既融通儒、道、释,又覆盖文、史、哲,其核心问题是人的仁爱、使命与博雅;6部西方经典,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直到全球化时代,其核心问题是人的自由、理性和审美。而中西人文社科经典的会通之处,则是引导学生如何成为合格公民和国家栋梁。

02

《哲学核心问题》

课程负责人:苏德超

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潘磊、杨云飞、冯书怡

课程类型:核心通识课程

课程模块: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

线上开课平台: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

课程简介:本课程在“生活场景+哲学问题+经典文本+课堂讨论”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逻辑与直觉的相互辩难,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历史上哲学家对哲学核心问题的思考,可以整理出相关问题内在的理论脉络,大致体认这些问题与生活的深层关联,从而对世界、自我、知识、自由、善恶、死亡和信仰有较为深切的理解,敬畏生命,坚守意义。

undefined

点击蓝字获取【课程详细介绍】

点击蓝字获取【苏德超老师专访】

03

《宇宙新概念》

课程负责人:赵江南

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黄狮勇、吴琼水

课程类型:核心通识课程

课程模块: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宇宙演化历程为纲目,以太空探索发现为案例,展现重大天文科技创新进步的人文历史画卷;以精选的知识专题为载体,倡导科学的思想、方法、精神、品格,培养科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珍爱地球、守望家园、崇尚自然的理念。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复杂高深的天文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不同学科背景,特别是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到最新的天文学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undefined

点击蓝字获取【课程详细介绍】

点击蓝字获取【赵江南老师专访】

04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导读》

课程负责人:赵小琪

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张晶、方志平

课程类型:核心通识课程

课程模块: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文化多元主义的全球视野,以还原历史和解析经典的纵深掘进,侧重于对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具有独创性、前沿性和审美性的作品进行鉴赏。在鉴赏时,注重知识性与审美性、历史性与现代性、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结合。一方面,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在思想内涵与审美风格的经典性入手,探寻它们对20世纪世界文学的语言风格和话语体系的生成的意义。另一方面,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思想价值、艺术地位及其影响效应中去阐明它们对世界文学审美建构和艺术呈现方式的独特性贡献,揭示其在人类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既可以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成为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欣赏主体;也可以从整体格局上把握20世纪以来人类现代文明在世界文学经典中的意义生成与精神再造。

undefined

点击蓝字获取【课程详细介绍】

点击蓝字获取【赵小琪老师专访】

05

《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

课程负责人:赵小琪

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张晶

课程类型:一般通识课程

课程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

课程简介:《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是一门探讨世界华文文学之美以及人们对这种美的感受的一般规律的课程。本课程以跨文化的比较视野,以贯通中西的纵深掘进,侧重于对20世纪世界华文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前沿性和审美性的作品进行鉴赏。

undefined

点击蓝字获取【课程详细介绍】

点击蓝字获取【赵小琪老师专访】

06

《佛教文化》

课程负责人:高文强

课程类型:一般通识课程

课程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

课程简介:本课程通过佛教文化的发展源流、基本观念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三方面内容的讲授,让学生全面了解佛教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充分认识佛教各派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看法,以及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艺术的主要影响,由此来为学生们还原一个真实的佛教,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入理解作为中国三大传统文化之一的佛教的现实意义。

undefined

点击蓝字获取【课程详细介绍】

点击蓝字获取【高文强老师专访】

07

《方言与中国文化》

课程负责人:阮桂君

课程类型:一般通识课程

课程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

课程简介:华夏大地,五方杂处、方言缤纷。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方言。这些方言承载着当地民众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蕴含着厚重瑰奇的文化积淀。本课程将从汉语方言的形成历史、方言与地名、方言与戏曲、方言与民俗、方言与移民、方言与外语等多个角度,

带领大家走入“翻过一座山,声调就转弯;走过一田垄,语音大不同”的方言大观园。

undefined

08

《东方电影》

课程负责人:黄献文

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欧孟宏

课程类型:一般通识课程

课程模块: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

线上开课平台: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

课程简介:本课程通过讲授亚洲各国的电影思潮与流派,重要的导演及其创作,使学生掌握东方电影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对电影作品的鉴赏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方向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该课程的开设对于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夯实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培养电影研究和教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undefined

点击蓝字获取【课程详细介绍】

点击蓝字获取【黄献文老师专访】

09

《文学欣赏与批评》

课程负责人:陈国恩

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陈建军、张园

课程类型:一般通识课程

课程模块: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利用文学类选修课内容的审美性,从理工科及社会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特点出发,引入MOOC课程“文学欣赏与批评”的优质资源,运用启发式和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规定情景,体验文学作品的思想意蕴和艺术境界,提高审美欣赏水平,提升综合文化素养。

undefined

点击蓝字获取【课程详细介绍】

点击蓝字获取【陈国恩老师专访】

10

《简明世界史(一)》

课程负责人:潘迎春

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白春晓、张士伟

课程类型:一般通识课程

课程模块: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

课程简介:课程简要讲授从早期东方文明,中世纪的欧洲与东方世界,近代初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家兴起,直到17世纪科学革命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世界历史,重点讲授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政治、经济活动,值得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历经岁月沧桑、遗存至今或影响至今的制度、宗教和文化等。世界史不仅介绍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也把这些看作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分析它们是如何演进的,解释它们存在差异的原因。因此,当我们融入更广大的世界时,跟世界不同民族打交道的时候,我们能够冷静地面对多种政治、社会、文化的差异。

授课方式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制作并使用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尤其是通过丰富的历史地图,强化学生学习世界文明史的时空观。讲课时穿插历史影片、动画等富媒体资源,增强课程的吸引度。结合武大“珞珈在线”网上学习平台上的本课教学视频,展开翻转课堂改革。

undefined

11

《信息素养与实践》

课程负责人:龚芙蓉

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路雅祺、仲秋、欧懿

课程类型:一般通识课程

课程模块: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性课程。依托图书馆独特的信息资源,并与专业知识及科研实践相结合,从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管理与评价,信息发布与展示、网络社群中协同交流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等各方面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与科研素养。课程注重学生学习素养体系的建立,包括信息素养内涵与外延下的数字素养、数据素养、媒体素养、技术素养、视觉素养等各种学习能力。尤其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反思自身学习活动,保障可持续学习的元认知能力培养,为创新性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组织“以学习者为中心”,制作重要知识点的微视频,精心设计课堂主题活动、实行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学生课程设计与展示、定期参加大型学术搜索大赛,检验及评估学习的各个环节等。

undefined

12

《科技与考古》

课程负责人:潘春旭

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江旭东

课程类型:一般通识课程

课程模块: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

课程简介:考古学和历史学对了解中华古老文明的发展和它对人类的贡献,深刻认识自然、人类的发展及其历史的关系,预见我国未来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史为鉴,科技考古对古代遗址、古代气象、古代地理、人文条件以及遗物的科学研究,可以告诉我们古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的发展历程。科技考古学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研究古代遗存,取得潜信息,结合考古学方法,探索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是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结合的特殊边缘科学。科技在文物考古中的作用主要有考古发现、文物保护和文物鉴定三项任务。围绕着三项内容,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观看录像等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在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和古玩鉴定中的作用与应用。

4108F

13

《数字图像处理技巧》

课程负责人:贾永红

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张熠、崔卫红

课程类型:一般通识课程

课程模块: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

课程简介:数字图像处理技巧是遥感学院最早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选修课之一。该课程以物理、数学、光学、计算机和艺术美学等为基础,将自然科学、工程科技、艺术体验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开设数字图像处理技巧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及应用技巧,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与应用。意在丰富学生的数字图像处理知识,培养学生数字图像处理的学习和技艺创作兴趣、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科技与艺术素养。

undefined

14

《急救常识》

课程负责人:赵剡

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陈志桥、杨奇盛、夏 剑、金晓晴、江 城、陈海华、张利娟、杨敏、宋小兵、沈俊

课程类型:一般通识课程

课程模块: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

课程简介:本课程紧紧围绕现代人日常所能碰见的各类急救事件给予指导,解决公众亟待了解的急救内容,大部分内容强调融案例、理论、实践为一体,既重视其急救知识的掌握,更强调急救现场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便于在面临紧急情况时能在第一时间给予最重要的救助,人人都能学会自救和互救的知识和技能,以达到挽救生命、减少伤残、减轻痛苦的目的。

undefined

15

《环境变迁与人类生育力改变》

课程负责人:杨菁

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徐望明、龙文、谢青贞、明蕾、程丹、肖卓妮、李洁、王雅琴、尹太郎、吴庚香、李赛姣、闫文杰

课程类型:一般通识课程

课程模块: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

课程简介:课程通过结合环境及生育力两大关注热点,整合环境与生殖健康领域的知识,并综合了任课教师的研究及临床实践而成。本门课程自开课以来,通过介绍目前人类生育力下降的严峻形势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深入浅出的向学生普及医学相关常识,较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定位于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目的是通过介绍当前人类生育力下降趋势与环境的关系,促使学生了解环境中对生育力有害的因素,从而采取积极防范措施,加强对整个生态环境检测及个人自身防护,促进指导学生重视生殖保健及预防,维护促进人类生殖健康。体现并突出医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

undefined

16

《营养学》

课程负责人:王素青

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王红

课程类型:一般通识课程

课程模块: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

课程简介:营养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及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本课程将系统地讲授营养学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活中的营养学、食物选择与健康、营养学相关工具、神奇的身体、维持生命的营养素、不同生命周期的营养需求,以及营养相关疾病的膳食防治,共七个部分,分十二次次讲授。该课程将营养学知识与生活中食物的选择、膳食的计划和食谱的设计联系起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膳食问题。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掌握基本的营养学知识,了解膳食与健康以及疾病的关系,树立科学的饮食观念,培养合理的饮食习惯,并为立志于营养学研究的同学打下基础。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