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通识快讯 | 两大导引课,我们在线上

发布时间 :2020/04/04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2020年2月17日,武汉大学如约开学,两大导引课程也如期而至——以线上授课的特殊形式。

如2019级的罗浩迪同学所说,在这个特殊时期,线上授课方式是比较新鲜的,而《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对于来自生命与科学学院的他来说,也有着不同于平时的特殊意义。这门课让他有了与平常安定时期学习时的不同体验,并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教师万臻老师在本学期的第一次课中讲授《理想国》,她将“教育是指引我们到达理想世界的重要途径”这一课程重点与当前疫情相结合,并针对当前部分新闻报道以及微博上的言论提出了问题:这次的“疫情”,生活教育有没有让你转身。同学们很踊跃地进行了思考、发言,万老师说,她在课后问题收集到的第一个回复就是:“这一讲的讨论要点和目的很明晰,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延伸。我觉得将书本与现实结合真的很有意义。”




万臻老师


这样有意义的课堂在线上的顺利展开与老师、助教们的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是分不开的。在开学之前,《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组是课前工作布置会上,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教授指出大班老师主讲人的身份发生了转变,或者说老师们需要“分身”,需要提前了解慕课视频的内容与自己授课思路的异同,成为组织讨论、答疑的“主持人”;需要进行班级管理,当好组织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班主任”;还需要搜集与课程相关的文字、视频等材料提前发给学生,成为拓展学生思维和视野的“营养师”,这样的“分身”自然需要老师们付出更甚于平时的心力。考虑到线上授课的种种限制与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经过了大量的思考与讨论,两大导引课程组最终决定按照课表进行授课,分为三个步骤:看视频(约60分钟),做quiz(约10分钟),答疑(约20分钟),最终的课程考核分为四个部分:10% (大班老师),20% (8次quiz),30% (结课论文),40% (8次小班研讨)。在经过一个星期的课程实践之后,李建中老师组织了一个小范围的经验分享会,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优秀的经验进行讨论,根据各个老师的授课思路进行授课方式的及时调整。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团队为了避免在线观看人数太多导致正式上课时间视频观看卡顿等问题,开会之后决定让学生提前观看视频,而这就导致老师们的备课压力骤然增加,需要预想学生看视频后可能会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做出准备,在授课前课程组连续两天从晚上八点到十点开会解决各种问题,老师们也经常在群里讨论到深夜,在如何平衡慕课内容和课本内容之中做了很多思考与妥协,最终给出了现在使用的方案。


包向飞老师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的授课教师包向飞老师也遇到了类似的挑战,由于担心平台可能出现问题,他同样要求学生提前观看慕课视频。这有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却给他自己增添了负担,由于已经看过视频,学生们对课程内容的新鲜感会有所下降,因此他必须要在备课过程中备出新意,提供给学生更有延展性的内容;为防平台出现卡顿、学生网络不畅等问题,包向飞老师还提前将自己的授课内容制作成文字版的word文档。这样的“双保险”背后是老师的良苦用心和巨大的工作量。所幸经过一周的线上授课“试运行”,超星在背后也提供了很大的技术支持。超星的工作人员进入老师们所在的QQ群、微信群,为老师们遇到的问题提供一对一的解答,对于平台出现的卡顿问题,超星的技术人员也在努力扩容不断解决,如今平台状况总体较为流畅,老师们也可以更放心的上课了。


超星技术人员加班加点进行设备扩容


作为两大导引课程授课重要一环的助教们同样克服了诸多挑战,为课程顺利进行做出了许多努力。在前期,助教们需要召集学生进相应的课程群,处理各种软件的各种问题,给学生们找电子书,督促他们预习。对于人文通识导引课助教主管张楠(2019级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而言,此次最大的问题就是找到合适的助教入班管理。由于如今的特殊情况,新学期无法进行助教培训,只能把有经验的老助教召集起来,每位助教的空闲时间也不太一样,课程时间也不同,在这中间的协调过程十分困难。为了解决开学没有教材的问题,助教们核对课本摘选的部分将十二本经典的电子书版本进行了删减做成文档传到群里,在有限条件下,帮助同学们进行最好的学习。为了帮助老师找最好使用的一款授课平台,学习通、腾讯会议、QQ直播间、钉钉、微助教等各种软件助教们全部尝试了一遍。


undefined

助教在群中布置任务


幸而开学一周以来两大导引的线上授课效果充分证明了老师和助教们的辛勤准备是卓有成效的。团队的许多老师在开始授课之前都对不能与学生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而有所忧虑,但实际上,他们中的大部分得到的反馈却是积极正面的,包向飞老师直言,线上授课“比想象中好,课堂氛围很轻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授课教师李酣老师认为基于武汉大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素养,线上授课的教师能够设计好教学过程,保证在虚拟课堂与学生的及时交流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线上授课的效率与课堂教学不会有大的差异。


undefined

课前学生互动



线上授课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实体课堂的新的授课方式,课程团队的老师们在实际操作中收获了“意外之喜”。《人文社科经典导引》授课教师鲁家亮老师发现线上授课的互动效果似乎比原有的大班的那种面对面课堂效果更好,甚至好于原来的授课中花很多精力去做的互动的设计,因为大一的年轻的同学们比较适应这种线上的互动方式,可以更自由地、更积极地提问和讨论,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也被有效缩短了。


廖璨璨老师


同为《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授课教师的廖璨璨老师也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了线上授课的高互动率、高参与率优势。线上授课中教师可以同时看见学生在聊天框里面的文字提问,然后用文字回答问题;这样互动的学生变得更多了,并且学生互动的频率会更高,他们听到授课内容后有什么想法就会随时在授课群里进行反馈,老师也可以及时对同学们的疑问或观点进行回应,实现了高时效性的课堂互动。


学生回答讨论题


与常规实体课堂中的“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相对应,当前的方案设计为先在线上进行集中的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将在后期回归学校后逐步展开。而为了弥补暂时不能进行小班讨论的缺憾,万臻老师对自己的线上课堂进行了精心设计,她将必要的小组讨论引入自己的课堂,她认为《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的出发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欲望,提高阅读能力,促进独立思考,其中最重要在于理性判断及批判性思维的传达。小组模式可以让每一位同学得到口头的锻炼,跟上节奏、大胆地表达,这样学生不是一直在接受外部信息,自己还可以在组内动脑讨论,既照顾到内向的同学在小范围内不用太担惊受怕,又能实现同伴学习,互相勉励,自我管理。万臻老师还精心选择了自己在课堂上提出的讨论题。以第一讲为例,万臻老师选择了如下三道讨论题:


1、那么多哲学家,我为什么在第1节视频导入时只主要介绍了5位?

2、如何理解“洞穴比喻”的两个世界呢?

3、为什么我举了桌子、三角形、彩虹这三个例子去理解“洞穴比喻”?


这样一来,便可以在课堂研讨中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新发现,探寻千变万化的后面永恒不变的东西,得以保证顺应了课堂教学的知识树。还可以通过用思维导图、学习导图、鱼骨头图等和学生一起梳理,让同学们同时掌握一些学习策略,引导自学并希望发生真正的自主学习。


undefined

万臻老师课件


当被问到最想和暂时不能归珈而只能在家“上网课”的同学们说什么时,两大导引团队的老师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大家利用这个时段多读好书的期望,万臻老师对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读书!读书!读书快乐!”。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说:“阅读具有形成性格的实际作用,原因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式。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它已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包向飞老师也祝愿大家能够唤起兴趣、轻松阅读,能在通识课的引导下自由、主动、愉快地学习。


两大导引课,我们在线上,正如李酣老师所说,“坚持就是胜利,我们坚持学习,全国人民在坚持抗击疫情,最终胜利会属于我们,我们的坚持、我们的学习热情是对这场灾难的最有力回击,也是对抗击疫情的千千万万人的最大支持。两大导引课的通识教育最根本上是成人教育,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希望大家结合这场疫情,结合导引课程的内容,更深入思考,提高自己的能力,为未来的人生做更充分的准备,为未来的社会做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