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通识课程介绍 | 《佛教文化》

发布时间 :2018/10/12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编者按

NO.04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属于第一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般课程《佛教文化》。

本课程通过佛教文化的发展源流、基本观念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三方面内容的讲授,让学生全面了解佛教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充分认识佛教各派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看法,以及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艺术的主要影响,由此来为学生们还原一个真实的佛教,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入理解作为中国三大传统文化之一的佛教的现实意义。



   

教师介绍


   

课程负责人

 

高文强

1969年生,湖北孝感人。2004年6月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武汉大学文学院工作。曾于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任韩国岭南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教研室主任;并兼任湖北省文艺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传统文化与中国文论、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学等方向的研究。


课程大纲


   

   

1

教学内容与设计

《佛教文化》教学内容共分为九讲,每讲用2个课时教授(包括小班讨论),以下是每一讲的教学主题

第一讲 佛教的形成          

第二讲 佛教的基本观念      

第三讲 讨论                

第四讲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    

第五讲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六讲 讨论                

第七讲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新变

第八讲 佛教智慧的当代意义  

第九讲 讨论                


2

阅读:《佛教史》、《佛教哲学》、《心经》、《坛经》等

3

写作:一篇佛教文化学习心得

授课方式及创新

本课程已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结合线上教学,本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三方面:

1

以学为主的融合教学。从知识体系的建构到教学内容的设计,本课程都是以“学”为主导而展开教学,同时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融合,从而使学校内的线下教学也更具以“学”为主的特征。

2

以大数据分析为依托的过程掌控。本课程借助慕课的互联网在线学习特征,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大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发现学生的兴趣和偏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建议,以保证学生持续有效的学习,同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和评定。

3

以激励为方向的综合考核。本课程在线上设置了多种知识训练题目,同时将学生平时参与在线学习以及在讨论课中的活跃度等纳入考核之中,进一步激励学生参与线上学习和线下讨论的热情,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成绩评定

1

考核内容:经典背诵、小班讨论和课程论文

2

考核比重:经典背诵10%;小班讨论20%;课程论文70%

参考书目

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方立天:《佛教哲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