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通识资讯 | 大道初行:《人文导引》诸师说课

发布时间 :2018/03/19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

B69F


2018年3月19日,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全体成员齐聚一堂,于教6楼304教室开启了该课程的前期筹备工作。据人文导引首席专家文学院李建中教授介绍,课程筹备工作将主要分为两大步骤,第一步是“说课”,第二步则是“录课”。所谓“说课”,就是请人文导引的12部经典的负责人各自讲解自己的授课思路并与其他老师一起探讨和完善;而“录课”则是为正式上课提供相对成熟的授课模板以供所有相关老师参考和借鉴。


9BD8


本次研讨会进行的即是“说课”,“说课”的顺序按照即将出版的《人文社科经典导引》一书的目录以每周“一中一西”两部经典进行,持续时间为6周,大约在4月底结束。依照计划,本次进行的是《论语》《历史》两部经典的说课。


                                           《论语》

5E73

《论语》的“说课”由来自国际教育学院的梁静老师负责。梁老师先从“《论语》是本怎样的书”切入,介绍了《论语》的性质以及《论语》的成书及版本和流传,随后又以“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为中心,介绍了孔子的生平、人格、政治理想以及孔门弟子。随即,梁老师对《论语》中的“仁”的观念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己欲立而立人”、“克己复礼为仁”等命题。最后,她还谈到了“仁”与孔子所认可的其他美德如“礼”、“勇”有所关联的事实。


CFF9

梁老师展示过后,各位老师纷纷出谋划策,各抒己见。历史学院潘迎春老师认为,可增加一些“仁”与当代生活关系的命题,如对“为富不仁”的探讨;哲学学院寥璨璨老师则分享了她在公选课中讲解《论语》的经验,认为可以从孔子对弟子们的因材施教入手,探讨孔子在不同回答中的对“仁”的理解。


BB7D

文学院高文强老师则指出,梁老师的“说课”很精彩,但对“仁”的聚焦有所不足,同时也稍微有些拘泥于孔子和《论语》的意见了,导引课程的目的不是在介绍《论语》,而是更多的让学生们对“人的仁性”有所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仁民爱物”的意识。李建中老师指出,梁老师的“说课”令人很受启发,各位老师的建议也很有见地。但他建议以“仁”作为词根,将课程分为几个部分,如《论语中》“仁”的含义、“仁”与“其他品德”的关系、“何为不仁”等,其目的在于将“仁”作为关键词,贯通课程始终。


                                            《历史》


48D4

《历史》的“说课”负责人是历史学院的何元国老师,何老师先从中西对比的维度比较了“history”和“史”的区别,指出前者的关键是“调查”和“探寻”。随后,何老师介绍了希罗多德的生平,并指出了希罗多德创作《历史》的几个重要原因,即古希腊浓厚的求知氛围、希波战争对他的吸引、《荷马史诗》的垂范、前辈知者的探索。最后,何老师从希罗多德的“离题万里”出发,阐述了希罗多德的史观,并由此探讨了希罗多德究竟是“史学之父”还是“谎言之父”的命题。

随后是讨论环节,各位老师首先对何老师渊博的知识表示了敬佩,同时也发表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哲学学院苏德超老师指出,存在一个观念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即人文导引的目的何在。他认为,导引的目的并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而更多地理解“人”,是借助对经典的讲授来理解“人的仁性”、“人的历史”等内涵。历史学院鲁家亮老师则认为,有必要在课程中增加对史学精神的教育,即克服偏见、求真意志和敢于阙疑。


5683

在两轮“说课”和讨论结束后,李建中老师总结道,两位老师的“说课”内容都很丰富,但背景性质的介绍略微有点多。李老师指出,人文导引的设计理念是,用经典来讲解关键词,即以经典为媒介,最终使得同学们对“人的仁性、天性与悟性”、“人的使命、博雅与爱恨”、“人的历史、生命与审美”、“人的自由、理性与正义”有更深入和更透彻的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博雅弘毅”、“四通六识”、“成人成才、“文明以止”的通识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具备一些“六经注我”的精神,即不要求对经典的讲解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对相应的关键词有所发挥。

                                                                                               (刘纯友 拍摄报道)